人生守則第十四個字─慈

人生守則第十四個字─慈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69期 » 人生守則第十四個字─慈

 1989-10-15 10:15

  好生之德 慈

  慈悲一片方寸間矜恤困窮憐孤鰥
  此是修行真寶筏何須萬水與千山

  「慈」,就是深厚的愛,如「慈愛」。通常指長輩對晚輩的愛,如「慈祥」、「慈幼」。世間最可貴的情感之一,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感情,大部分的人回憶起童年往事,最感溫馨的時刻,往往就是父母的關懷與呵護,能夠擁有它長大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以「慈」來代表這一份珍貴的情感,這是人心最直接;最自然的流露,是至情的本性。所以我們稱父母為「慈父」、「慈母」。因此蕭師公在人生指南一書,開宗明義指出「夫慈之一字,為善念之所發端。」聽其言可知其大概矣!

  「慈」如果用來形容某種優良的德行;則可以引申為在行為上憐憫幫助別人,在態度上和顏悅色待人,如「慈善」、「慈悲」、「仁慈」。古代為政的君主以慈善來對待人民,人民就尊他為「仁慈」的君王,以慈愛來對待士兵,士兵都樂意為之犧牲。

  老子說:「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意思是上天要救助一個人,便以慈德來保護。戰國時代有位吳起的人,帶兵上陣沒有打過敗仗,就是由於他以「慈」來愛護士兵的關係,當然可以「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了。由此可知「慈」德之廣大為用,在這巧奪紛爭的世局裡,尤其重要。所以老子在三寶之中,首重於「慈」這一寶,是有他的道理。

  慈愛之心深厚自可產生勇氣

  慈的效果是勇,老子的「慈故能勇」是指慈愛心深厚,便可自然產生勇氣,與孔子的「仁者必有勇」意思相同。當我們看到有人溺水了,就會不顧一切的想跳水去救他,這便是由慈而勇的效果。反之,不慈而勇,這是血氣之勇,血氣之勇易於滋事生非,現今社會充滿兇狠好鬥的暴戾之氣,使社會動亂不安,都是因為人們慈善的良知本心被蒙蔽了。大陸「天安門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幾位當政者的不慈,喪失良知而作出兇狠毒惡,慘絕人寰的不幸事件。因此蕭師公在廿字心法中告誡我們要「將狠毒心,換個慈心。」值得大家深思。

  存養惻隱之心成就聖賢人格

  古代聖人垂教立言,最重視心性的本體,實在是心性的本體立定以後,就能夠運用自然並且沒有窮盡的。同奮如能每天以慈德做為反省懺悔的工具,為人處事之指南,那麼仁慈愛心就會在心中萌芽,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去推廣擴充它,從我們的心到身上,再普及到國家、天下。所謂「擴而充之,即為天地好生之德。」(人生指南所戴)像天地對萬物泛愛無心,無所不慈。我們從師尊的清虛集中詠慈:「慈悲一片方寸間,矜恤困窮憐孤鰥,此是修行真寶筏,何須萬水與千山」,得到靈感啟示,修身端在正心,可見心之作用真大!

  慈為善念之所發端

  一個正信的宗教,其成立的宗旨莫不勸人為善,正己化人,因此我們在儒、釋、道三家傳統性宗教中,可以看到「慈」德之為用大矣!以佛教而言,乃以慈為正念,稱「慈、悲、喜、捨」四者為四無量,具有不可思議之力量。而道教之祖老子亦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慈也者彷彿可以與大道相呼應。而在最重視人倫之儒教,逕以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仁愛之心為四端,以為善性、善念之發也!這些宗教家透過精勤修持的智慧,無不肯定了慈德的意義。

  慈心祝禱天下蒼生

  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為一天人合作研究之大經,配合現代科學原理,而透露宇宙自然造化之奧妙,其中有幾段話,可以作為吾人對「慈」的了解,即「和子中之電質所射出之電力為陽電,代表『和善與慈悲』之情緒。」,「陽電之放射為直線的,直覺的,故最易得到直接之感應。」更以人生之性質在把握人生之善性,可見道德之修養不但為人生在世之必要條件,更為人生自求靈魂及永恆生命之不二法門,而「慈」德之修養也可以說是人生必要之條件。在其教徒同奮日常修持四門基本功課中,誦持皇誥為基本功課之一,首在要求教徒同奮「慈心哀求」,念念如是,發揮天地正氣,進而以「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而為天下蒼生祈禱。

  發揚慈德精神 化戾氣以臻祥和

  人類內在的精神世界,往往在企求一個安和樂利的現實環境,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而實際上放眼所見,只是一片氾亂與鬥爭的現象,人人深陷其中,深受其苦,終至以行惡為習慣,顛倒沈淪而不自知,根本之道,惟有發動和子中本然之和善與慈悲的情緒,擴而充之,把握與人以「慈」,待人以「慈」的道理,人與人之間若能相處和睦,一切紛爭也無從產生,自自然然可以化戾氣而臻和。所以說「慈」德之廣大為用,不可思議啊!

  「廿字真言」字義精解──慈──例證:

  實例一:食馬賜酒

  秦繆公曾經在出巡的時候丟掉一匹心愛的駿馬。繆公帶人去找,看到自己的愛馬已經被殺了,一群野人正高高興興圍著在烤馬肉吃。繆公痛惜地喊著:

  「這是我的駿馬呀!」

  那些野人都嚇得站起來,面如土色。繆公說:

  「我聽說吃了駿馬肉,不喝酒的話,會中毒而死。」

  繆公一時生起惻隱之心,不忍看到這一群野人因吃了自己的駿馬便中毒而死,於是叫手下挨次給他們喝酒,一個也沒漏掉。殺馬的邢一群人都羞愧地走了。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國,把秦繆公重重包圍住。以前吃過駿馬肉的野人,互相邀約說:

  「機會來了,可以捨命報答吃馬肉又喝酒的仁慈恩德了。」

  突然冒出這一群凶悍的野人攻擊晉軍,晉軍的包圍圈馬上潰決,秦繆公終能脫險,並且乘勢擊垮晉軍,俘獲了晉惠公,打了個大勝仗。

  實例二:桑下餓人

  趙宣孟將到降去,看到枯桑樹下有一個餓倒的人,頓生憐憫同情之心,宣孟吩咐停車,上前幫助他,並親自嚼碎食物餵他。那餓倒的人吞了兩口,停了一會兒也就能自己吃了。宣孟和顏悅色的問道:

  「你為什麼餓到這個地步?」

  「我住在絳,回家途中糧食吃光了,既羞於乞食,又討厭自殺,才落得餓倒在地。」

  宣孟送給他一壺飯和兩塊乾肉,他再拜叩頭答謝,但接受了餽贈,卻不吃。問他不吃的原因,他說:

  「剛才嘗到的滋味很好,想留著送給年老的母親。」

  「你把這些吃了,我另外送給你。」

  宣孟又替他裝了一盒食物和兩塊乾肉,加上一百塊錢,還讓他搭便車回到絳。

  過了三年,晉靈公討厭宣孟的規諫,想毅掉他,預先埋伏衛士在屋裡,然後找宣孟來喝酒。宣孟很警覺,喝到半途就匆匆離開。靈公命令埋伏的衛士趕緊追殺。有一個衛士擎著利刃,追得特別快,一下子就趕上宣孟。宣孟正待格鬥,對方卻說:

  「果然是您!我替您阻擋追兵吧!」

  「你叫什麼名?」宣孟問。

  「何必留名呢?我是那桑樹下餓倒的人。」

  這名衛士反身迎擊追上來的其他衛士;雖然勇猛過人,但是寡不敵眾,還是被殺死了。不過,靠著他的犧牲,宣孟已逃得遠遠的,總算保往了一條命。宣孟怎麼也沒想到,當年一次無心的慈悲善行,卻為今日保住了自己一條性命。實為「慈」德之最佳例證。(取材自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說苑改作)

  「慈字聖功佛,主宰欺壓弱小不慈之罪」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