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性命篇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性命篇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94期 »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性命篇

高永祖  1991-11-25 11:10

  六、性命篇

  夫學問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也久矣。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二,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此之謂也。

  提到學問中間最大的,沒有比討論性命再大的了。關於性命的學說,在人間社會上一般人已很久不懂得了。什麼叫做性呢?就是最初的真如(佛學指寂然不動的自性清淨心,亦即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明亮的明顯的照耀著的一點靈光(指道性的神聖妙境)是呀!什麼叫命呢?人類天生秉賦的至精(最純粹的精氣)也就是天地和合的盛大的一種氣是呀!每個人有了性就有命,有了命就有性,性與命原來是分不開的,不過,因它在天來說就叫做命,在人來說就叫做性,性與命實在不是兩樣東西。何況性沒有命就不能立足,命沒有性就無法存在,而性命的理則,又完全是合而為一的呢!因此易經說:天的法則(乾道)時刻都在變化,生育萬物,各依他的本質,賦予生命,有整然的法則性存在。保持這一自然的大和諧,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真正的祥和有益,持續純正。(譯者按易彖乾卦在「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下,尚有「保合大和」一句,譯文一併譯出。)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上天賦於人的本質叫做性),就是這個說法呀!(譯者按:易說卦傳第二章首句:「昔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所謂性命之理,是為探究宇宙萬物的本性,發掘自然法則的真理。)

  迺元門顓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禪家顓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惟賢人之學,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聖人之學,盡性而至命。

  不過道教專把氣看做命,以修命為宗旨,以水神(水府,按道家以天、地、水三神為三官,對水神甚重視)探求幽遠奧妙的理論,創立教旨(教旨是各教所樹立的規範,用來教導人的)。因此對「命」說得格外詳細,而對「性」只簡略提到,這是不懂得性,最後也不懂得命了。而佛教禪宗又專門把神當作性,把修性作宗旨,用離宮(離卦象徵火,有光明的意思。這裡係指佛教明心見性之說)修習禪定來創立教範。因此很詳細的談「性」,而忽略了講「命」,這是不懂得命,也就不懂得性了。殊不知性和命原本不可隔離,道教與佛教的教理原本沒有什麼兩樣,神與氣雖然可以有兩種作用,但修道時性與命是要同時兼顧的。只有儒家大賢的學問,以存心來養性(以省察自己內心來修養自己的德性),藉修身來立命(修身進德以順應天命);到了聖人的境地,他的修為,從盡性進而達到至命(充分發揮天賦的本性──本能,以完成天賦的使命。按周易說卦傳中有:「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謂性者,神之始,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也,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則未始氣,氣所由以生。身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亦命之根矣。心中之神,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懼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亦性之樞矣。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故心身,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係乎心,命之造化係乎身。見解知識出於心哉!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哉!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來不能盡性也。故盈天地間,皆是生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蓋生之理,其于命也。盈天地間,皆是靈覺,明光上下,照臨日月,其性之炳然而不昧者乎!蓋覺之靈,本於性也。未始命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性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夫竅圓而藏性,地竅方而藏命,稟虛靈以戌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帶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

  說到這個「性」,是「神」(指精、氣、神的神)的開始(出發點),神由性而來,但性從來不就是神,神的來由是靠「靈」(靈氣);「命」是「氣」的開端(發軔處),氣是以命為根本的,但是命卻從來並不是氣,氣卻是由命產生的。人類身體中的「精」(指精氣神的精),靜靜的一動也不動,然而剛強積極,大中至正,有很純粹的精的存在,正是性的寄託地方,也是命的根本來源呀!心中的神,有了感應就相通,因為人的心中原來就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六欲的存在,正是命的棲身所在呀!也是性的中心部分(樞紐地位)呀!由性到心,因而在一個神靈光明的照耀之中,由命及身,使整個的氣循環流轉週遍全身。因此心與身,是精與神的寓宿安置的地方,而精與神,是性與命的根本的來源啊。性的成就(造化、創造化育)關係心,命的成就出於身,一個人的見解知識難道不是出於心嗎?人類能夠思慮念想,是由心在差遣性呀!我們的一舉一動,交往應對,難道是從身體發動的嗎?說話或沈默,看到或聽到,是由身牽累(拖累)了命呀!命受了身的拖累,就有了出生與死亡,性受了心的役使(差遣),就有逝去與前來,有了生死還是不能至命,有了去來還是不能盡性呀!因此,充滿宇宙間的都是勃勃的生氣,而參與贊助天地,化生萬物,豈不是命的流行不休不止的原因嗎?大概生生之理,是命中具有的呀!充滿天地間的都是靈敏的知覺,明朗光亮,從上到下,像太陽月亮照著看著,它的性是這樣的光明煥發並且一點也不昏昧糊塗啊!知覺的靈敏,是來之於性。從來沒有命而能有性的,我的性,是性的開始。從來沒有性而能有命的,我的命,是命的開始呀!天的孔(竅門)是圓的而蘊藏了性,地的孔(竅門)是方的而蘊藏了命,稟持了虛玄的靈感因而成性,效法天地的準則而立命,性成了,命立了,這中間正有了神。命帶有著元氣(人的精氣),性培固了元神(最初的神),把神暗藏在心中,把氣聚集於體內,其中就有了道(宇宙的真理)。

  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克氣質之性,復天賦之性;命有形氣之命,有大定之命,修形氣之命,付大定之命。分言之則二,合言之則一。其中有一理,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是吾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虛空之真性命,故聖佛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煉其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基永固,心虛則性體常明,性常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何死何生,況死而去者,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通霄晝夜配天地、徹古今者,何嘗稍有泯滅也哉!

  談到性有兩種:一種是後天的,因環境影響而有的「氣質之性」,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之性」。我們要克制氣質之性,恢復天賦之性。談到命也有兩種:一種是見於形貌氣色,常有變動的「形氣之命」,一種是先天決定很難變更的「大定之命」。我們要修煉形氣之命,守持大定的命(使人各有所安)。分開來說是兩種事,合起來說是一件事,但中間有一個理(天理)存在,因此神不可以離開氣,氣也不可以離開神。一個人的神與氣相結合,而後自己的性與命就顯現(看出來)了。性不可以離開命,命不可以離開性,一個人的性與命相結合,而後一個人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就見到了。(譯者按「末始」,譯成白話是從來沒有,這裡也可譯尚未開始,下面仍用原文,可由讀自己領會)。那個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就是我的真性命,也是天地的真性命,也是虛空的真性命,因此聖人佛祖要秉持戒(戒持)、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所謂三學。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而空虛他的內心,修煉他的精氣神,保全他的身體。身體能保全,生命的基礎就永遠堅固;心空虛了性就永遠明朗,性能永遠明朗,就沒有來,也沒有去;命永遠堅固了,那麼那裡還有死還有生,何況死了而失去的,只是形體骸骨而已。而且我的真性命,正是通宵達旦晝夜不分的與天地相配,與古今貫通,那裡稍稍有一些泯滅的呢!

  嘗觀草木焉,歸根復命而性在其中矣。性而神也,則花花而實也,而命又在其中矣。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謂歸根復命。

  曾經觀察植物,年有代謝,復初重生,性就在它的中間了。由植物之性神而化之,這樣就開了花,結了果,生命又在草木中再生了。從形體中的神,再進入神化中的性,這就叫做「歸根復命」(語見老子)。

  又當譬如男女搆精焉,而一點之善,落于子宮者,氣合之而為命也。而性即存于其間,其即一陰一陽之相搏,而一點落於黃中之中以成性,乃妙合而凝,不測之神乎!此之謂性命妙合。奈妙合之道不明,修性者遺命,且並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煉之乎?非流於狂蕩,則失於空寂,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修命者遺性,且並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非執於有作,則失於無為,不知其性,劫運何逃?

  再譬如男女間行房敦倫時,男性放射了精子,就這一點點的善念,落於女性的子宮中的,陰陽兩氣相合而產生了新生命。而天性就存在於中間了,這就是一個陰性與一個陽性相互搏鬥,因而「一點」(指精蟲)落在女性體內的正位中(譯者按黃中,易經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黃色為中德;中指內部,極言正當重要的地位),產生了人的本性,正是巧妙結合而凝成的結晶,神乎其神不可探測。這就是所謂「性命妙合」(性與命神妙的結合)。奈何這種神妙結合的緣故大家不明白。一方面修性的人遺忘了修命,而且連率性(依循本性)的竅門奧妙,都沒有辦法知道,何況要能修煉心性呢?不是流於狂肆放蕩(按指道教),就是太偏於空虛沈寂(指佛教),不能明瞭生命結束後有什麼歸宿。另一方面修命的人又遺忘了修性,並且如何創造生命的功夫也不能知道,何況要能去保持生命呢?可見不是執著於有所作為(指道教),就是失落於虛空無為(指佛教),不瞭解他的性,又怎麼能逃過未來將要遭遇的劫運呢?

  吾聞我佛生於西方,亦得金丹之道,是性命兼修為最上乘法,號曰金仙。呂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豈但如今之導引者流,而以形骸為性命焉已哉。又豈但如今煉神煉氣者流,而以神氣為性命焉已哉。又豈但如今修命者流,為以性命為性命焉已哉。是皆不惟無益於性命,而且有害於性命,不得性命之真,良可嘆也。」

  我聽說釋迦牟尼出生於西方,也得到這種修煉金丹(道家用金石煉製服了可以長生不老的藥)的方法,這是性命兼修的最上乘(最高一等)的法門,號稱金仙(佛身金色,故稱佛為金仙。宋徽宗時曾詔命佛改號大覺金仙)。呂純陽仙長也曾經這麼說:「只知道性,不知道命,這是修行的第一個病態。只知修煉本性而不知修煉金丹,受過千萬劫難的陰靈仍舊難入聖門(仙境)。不但現在許多專講吐納的一些人,僅把形體骨骸當做性命了呢?又豈但現在許多煉神煉氣的一些人,而把神氣當做性命了呢?又豈但現在講修性養命的一些人,而把自己的生命當做性命了呢?這些都是不但對性命沒有好處,而且對性命還有害處,不能得到真正的性命,實在可嘆極了。」

  故嘗論之,人在母腹,呼吸相合,是以母之性命為性命,而非自為性命。至於出母胞斷帶而後,自為性命,然亦非真常之性命也。必于自為性命中而養成乾元面目,露出一點真靈。

  因此我曾經這樣探討,人懷在母親的肚子裡,呼吸是以母親的呼吸當呼吸的,也就是把母親的性命做自己的性命,並非自己有獨立的性命。等到出了母親的身體剪斷了臍帶之後,自己有了性命,不過還不是真的正常的性命,必須要在自己創造性命中(成長過程中),進而養成本來面目(易彖乾元,原指天德之始),露出一點真靈(真正的靈氣,自己的形象)。

  形依神形不壞,神依性神不滅,知性而盡性,盡性而全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故道家不知此,則謂之旁門;佛家不知此,則謂之外道,又焉能合天地之德,而與太虛同體哉。言至此,而性命之說無餘旨矣。

  形體依靠精神,形體就不損壞;精神依靠形體,精神就不滅亡。由知性(瞭解天賦本性),進而盡性(儘量發揮本性),盡性進而全命(保全自己性命)。就是所說的虛幻空無的本體,沒有窮盡的時候,天地有毀壞的一天,這個本體不會毀壞,而且能夠重新建立性命,再度創造乾坤的呀!因為道家不知道如此,就稱它為旁門,佛家不知道如此,就稱它為外道,又怎麼能夠同天地之德相合,太虛之境(空虛寂寥之境,按此處指天庭)同體(一體)呢!說到這裡,己經說得十分透徹,再也沒有保留下什麼其他涵意的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