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水源流 坤元輔教過智忠女士回憶錄

智水源流 坤元輔教過智忠女士回憶錄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37期 » 智水源流 坤元輔教過智忠女士回憶錄

 1995-06-25 10:15

    第一章 走回從前

 

  一、

  一九八九年,民國七十八年的五月廿七日中午十二時卅分。

  我走過了半個世界,走過了半個世紀,又回到了我起步的那個點─常州。

  在這個生我、育我、長我的血地上,在這個朝思、暮想、夢縈的祖居地,我卻一如過客般祗停佇了四小時。

  無數次,我做過同一個夢,夢回到我的老家,我出生地。那裡是晦黯的灰濛濛的一色主調,不再往昔有的絢爛,多彩多姿。

  我曾經多次在夢中,佇立在那兩扇失去光采的大門前,寧定而呆癡。這兩扇大門,早已銷盡了歷史的光華,顯露著是破落以後的淒清,和殘留在我善感的心靈上的沮喪。

  多次在夢中,「慕劬室」前兩個石鼓,母親溫暖細緻的手曾經牽引著我的手,在那石鼓上撫摩過。彷彿還癡重地在那兒。這些,一次又一次,無數次地出現在夢中。

  現在,都真實地呈現我的面前,正是:

  舊夢依稀思重溫,家山萬里欲斷魂;

  慕劬風煙餘涕淚,徘徊廢園念親恩。(註一)

  五月繁華的季節,我站在殘缺破碎的廢園前,與走進重疊多進的院落,有一份幽黯冷肅,一如冬日黃昏。真實地走回從前,一如多次夢回裡的晦黯、淒清、破落、悲哀。

  我,過氏唯一的親人骨肉─燕生堂弟(註二),準備了一些粗糙的祭品,就在燕生他僅有的房間裡,祭拜了過氏的歷祖歷宗,以及逝去的親人。繼而並為燕生弟的兩個子女主持了極為簡單的結婚與訂婚儀禮。四個小時後,在不堪回首,離情依依下,結束了還鄉夢。

  這真實的一切,豈止于惶惑而悲哀,辛酸與撕裂,我在日記上簡單地記錄了如下的一段:

  「五月廿七日,在常州老家祭拜過氏祖先,及為燕生的子女主持了結婚、訂婚儀禮,約略逡巡了多重祖宅廢園,在血地上停留了四小時,不勝浩歎,破碎的家,不堪回首,依依離別。」

  我畢竟是人,豈能忘情,尤其童年往事,相依為命的親情,能不走回從前。

  二、

  我是中華民國前九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0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初四日,出生在江蘇省常州(武進縣)西直門外,西直街一九四號過氏祖宅(現改為西直街二0六號)。

  根據常州府志統計:常州有八百零三個姓氏,其中以吳、蕭、王、蔣、周、錢、程、朱八姓為大氏,均與常州開發的先民有關係,如吳姓為吳季札的後裔。常州在周、春秋時代,即為吳季札的采邑,我母親外婆家錢氏,則為五代錢鏐吳越王的後代。

  但,我這過姓,則極為冷僻,不僅是全國最少數的姓氏,亦是常州地方最少數的氏族。史載:「先秦列國有過國,高平族,居甘肅,滅于秦,遺民因以為姓。」但,根據族譜中記:「先祖王氏,為漢駙馬,封姓過。」漢史列傳有過杇為顯宦,至孟玉公從宋高宗南渡為第一代,及汝玉公始遷至常州東門外為遷常第一世祖。有關我的姓氏,在我所能記憶者,僅止于此。

  我曾祖父謹言公諱燦,奉立堂號為「燕貽堂」,燕貽一辭,係出于「燕翼貽謀」,為期子孫安樂之義也。但,我曾祖父一生以克勤克儉,敦親睦鄰,令譽閭里,尤以侍母至孝,鄉鄰美譽為「過孝子」。民國初,黎元洪為總統時,曾頒「一鄉善士」旌匾以褒揚先曾祖。

  謹言公遺訓過氏子孫應惜字、惜穀,做為惜福的根源,尤其勉勵子弟應克勤克儉,自求多福。因之,在祖宅最後一進花園中,建有石船舫式的祖祠「慕劬室」。我祖父靜齋公曾請畫師描繪謹言公生平史蹟,以垂為後人式範,其中在我記憶最為深刻的,當為慕劬室前的一付聯楹,既為家訓,亦為銘言。對我一生,影響至為深遠。

  上聯是:惜衣、惜食,非但惜財,更要惜福。

  下聯是:求名、求利,莫如求己,勝于求人。

  傳說中曾祖父經常隨身揹荷兩隻布袋,一布袋中為撿拾的字紙,另一布袋則是傾倒剩飯與穀粒。他每當閑暇時,必梭巡于通衢小巷,尤其是在輻輳聚集的碼頭,及茶樓酒肆等齷齪場所,甚至當人有喜慶時,他亦恆致送賀儀,然後停佇在活躍的賓客中,將人所拋棄之字紙或殘羹剩飯,收集在兩個布袋中。回到家裡,乃將字紙上的穢跡洗滌乾淨,然後在家側修築標示著「惜字延年」的焚化爐中,焚化後,再將灰燼傾倒入河流中。至于剩飯殘羹,亦以同樣情況,在蓆上晒乾後,則洒在池塘中餵飼魚類,這種行為終身不渝。

  由於代代承續的傳統,過氏子孫都有珍惜字紙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已寫過的字條背面,仍然可以做為紀錄,已使用過的信封,再翻轉來,仍糊成信封可以使用,甚至在信封上貼上一張白紙條,仍舊可以投寄,一直將物的價值充份利用,才將字紙焚化掉。這種節儉、惜物的美德,在過家子孫已相沿成習了,尤其過家的傳統,在飯碗中,絕對不允許剩一粒米,一口粥,更不允許飯米遺落在地下、桌頭。

  我一生,奉守著祖訓,且把這美德帶給了我的子孫,這固是農業社會的遺緒。但,依今天流行的環保觀念來看,如再生紙、廢物分類利用,又何嘗不是這種遺風所傳達的價值精神呢?事實上,亦正是中國人傳統勤儉的美德。

  同時,過氏家族另有一項傳統,除掉家有喜事,逢年過節,不准燃放爆竹。此一家規亦為謹言公所遺立,緣由有兩:其一、過去家鄉所製作的爆竹,是用廢字紙為鞭炮的核心,當燃放後,散落在滿地均是殘破的字紙,使謹言公痛惜。其二、據說有一年舊歲除夕,因燃放鞭炮,引起鄰居茅舍火災,天寒歲末,自家團聚歡樂,卻殃禍鄰舍失去歡樂,頗使曾祖父謹言公愧怍難過。因之立下家規,除必要的喜慶外,年節絕對不許燃放爆竹與煙火,此固是一樁細微的小事,但正可反映我過氏先輩的遺澤仁厚之德。

  我家在常州西直街的祖宅,是祖父靜齋公奠基完成,靜齋公曾奉侍曾祖母避禍洪楊至江北,太平戰亂結束,才返常州,在祖宅原址,改業貿遷。在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先創謙益茶行,再開辦皮蛋坊,我的祖父靜齋公和王太夫人,生育五男四女,我的父親紹良公行二,上有長兄少薇公早歿于清光緒十六年四月,三叔筱齋公、六叔竹筠公、九叔漢秋公,中有姑母四位,大姑適吳,二姑適薛,三姑適孫,四姑適徐,我就成長在這樣的傳統大家庭中。

  因為長房少薇公早逝,大伯母鄒氏長期守節在家,深獲閭里稱譽。民國時黎元洪總統,曾頒「志節流芳」匾額以旌節孝。同時三姑母適孫,姑父先逝,守節在母家,亦獲頒「節勵松筠」旌揚,這兩塊巨大輝煌旌匾,一如兩塊沈重的巨石,壓在過氏的門楹上,亦成為過氏女箴傳統的標竿。

  我的父親紹良公,因為大伯先謝世,他不能不肩荷起過氏家族的導航工作,一邊領八叔竹筠公繼承謙益茶行等事業經之營之,一邊不得遠遊守在家中,承歡于祖父母的膝下。因此,我的父親在家設塾,教導過氏子弟與鄰近的子女,進而影響到九叔漢秋,在常州創辦女子西學校,作育鄉梓的後代。

  從幼年起,我的母親錢太夫人身體就是十分虛弱。因她老人家前後一共生有九胎兒女,我是她老人家第九胎生下來的,前面八位哥哥姊姊們都因為患有血癌,活不到五、六歲便相繼夭折,沒有一位是能存活的,現在醫藥科學非常發達,一個剛一生下來患有血癌的嬰孩馬上可以在醫院進行全身換血的手術,就可以很健康的活著,根本沒有什麼生命危險。當然,他長大到兩三歲或四、五、六歲時,再患有這樣的血癌症,仍然可以再進行全身換血的手術,其存活的機會還是比成人大得很多很多。但是,在八九十年以前,剛出生或幾歲大的嬰兒,罹患有這種毛病便是註定必死的絕症。我前面的八位哥哥姊姊們都不幸地夭折在這種絕症下。我的母親便是一位這樣命苦的媽媽。當她老人家懷有我的時候,她心裡已打定主意,不管是男是女,不論是生是死,她都準備把我當作最後一胎。所以,要盡全力讓我能存活。當時,一般產婦大多均由年長有經驗的婦女接生,我母親在生我的時候,她就下定決心要自己來接生,自己穿著長裙,坐在一隻放著燒得滾燙熱水的大產盆上,強忍著痛苦把我生下來。這次她老人家決心不用剪刀來剪斷繞在我頸上的臍帶,自己低下頭去,費了很大的力氣用牙把臍帶咬斷,因為她老人家說,這樣生下來的嬰兒也許可以不致于會患得血癌絕症。所以,她在一陣陣襲來的陣痛過後,拖著自己虛弱到極點的身子,用這樣困難到極點的接生方式,把我迎接到世間,我亦就是她老人家唯一能存活下來的女兒,這無形當中是不是有神明助了我母親一臂之力,才讓她老人家有機會生下我這個相依為命的女兒呢?

  依據傳統,我生下來以後,母親特別找算命先生來幫我排生辰八字,算一算我這一生的命運。這位算命先生要母親把我的生日由陰曆四月初四改為三月廿六日,否則我可能還是命運多坎坷!於是,我母親便把我的生日改為三月廿六日,想盡辦法讓我有存活的機會。當年,她老人家一直沒有告訴我為什麼要替我改生日,我便這樣過了八十個生日,直到八十歲那年,我自己決定把我的生日再由陰曆三月廿六日改回四月初四,因為我想到雖然母親是一番好意,替我挑選了一個吉祥的生辰八字,可是,我既然已經活到八十歲,那裡還在乎沖犯不沖犯這一回事呢?況且師尊生日是四月初五日,我自己這樣巧祗跟他相差一天,我為什麼不改回原來的真生日,讓我從此也過我自己真正的母難日,紀念一下我那一生命運舛乖的母親。

  家父是在我五歲那年,民國前六年,清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不幸與世長辭。從此,我便與母親相依為命,一起再過了十個千辛萬苦的年月。我從小也是身體虛弱到了極點,每年從頭到尾都在生病,而且每隔三四年便會生一場大病,真所謂:年年都有病,三年一大病,每次大病一場以後,我的頭髮都會全部脫落得光光的,可見病得有多麼的嚴重呀!也可以看出我母親為了我花費了多少的精神和體力呀!直到十五歲那一年,民國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午刻,我母親錢太夫人不幸與世長辭以後,我自己的身體反而好起來,不再生什麼病。這樣我才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繼續攻讀女子師範,晚上則由一位飽學塾師在家教授古文觀止與論語,才完成了時斷時續的學業。

  我的母親是常州大家族錢家的千金,我永遠記得母親的外婆家在常州東門外,南夏墅勤步塘,錢家村的鄉村景色,因為,那裡瀕臨滆湖邊,每年夏天,我一定陪伴母親回到外婆家歇夏,那裡的荷塘、柳堤、菜園,與泛游在魚塘裡悠閒的鴨群。尤其外婆家的「豆炙餅」、「冰糖甜藕」,到今日依然歷歷在目,口齒留香,一如昨昔。

  在南夏墅集居錢氏全族人口,約有兩萬餘人。母家世代耕讀,頗多名儒,如錢名山先生,我的大舅錢松寶、四舅錢曜星亦頗多文名,我八歲曾由他啟蒙接受教誨,每夏回到外婆家時,他以亦舅亦師的身份,教我讀唐詩,要我背誦陳情表、阿房宮賦及弔古戰場文。使我能琅琅上口,與充分地理解「陳情表」的人間至情。「阿房宮賦」中的獨夫暴政荒淫奢侈,與「弔古戰場文」中的因戰爭所肇致的悲劇。

  我是二房獨女,我與堂房的姊妹感情極為友好,我的大姊靜芬,適張氏,大姊夫張應銘。二姊擷芬,適同鄉李氏,二姊夫李覺,號稚蓮,是北伐後財政部次長李調生的弟弟,後任職中央銀行,一直升任到發行局長,對家族殊為照顧,如玉階的七弟熙年,大學畢業,即由他安排進入中央銀行,一直升任到發行局副局長。可惜,擷芬二姊,三十八年大陸易守時,不及撤離,滯留在大陸,文革時,受盡凌辱折磨,抑鬱忿怒而逝。四妹玉芬適吳,四妹夫吳志廉。同時,還有兩位表妹是四姑母所出,一是徐婉詠,一是徐允蘭,婉詠天生麗姿,卻遭天妒,因病成啞,與我情逾手足,亦因為婉詠表妹的關係,我進入了宗教的神秘領域。每次看到三兒子達導演的「啞女情深」,不禁就會想到婉詠表妹。

  三、

  我的祖宅,是典型中國江南地區的四合院落,多重天井與有後花園的深宅大院。

  門面是九開間,因為西直街是在常州西門外,最繁榮的市場集散地段,它的前街臨運河倉橋,是常州水陸運輸的樞紐地帶,因此,祖父在此創營了謙益茶行和皮蛋行。在門面的茶行後是一排隨屋天井,西首築建了二層樓房,應屬茶行等商業用。

  二進院落,有大廳及東南兩排廂房,各有書房,我就出生、成長在這裡,居住了二十三年。

  三進是平房,中有小院落。四進院落是樓房,當初是我祖父母和姑母們居住的院落,五進亦是平房,包含了廚房與柴房。

  後進亦為第六個院落,是個約有近百坪大的後花園,我的祖父晚年在此蒔植花木,尤以秋菊最為多采多姿,稱為繩園。正中建有石舫式的船式廳,即為奉祀先祖謹言公等的祖祠,額匾為慕劬室。四周以彩繪玻璃與古色古香的雕刻門窗,尤其四壁有畫師描繪的「一日思親十二時」及「攜酒奉親」、「呼天罔極」先祖的行誼。我的父親曾經在那裡讀書、寫字,陪侍我祖父。

  除此之外,我的祖產在宣家弄西下岸、西穚方家弄、西鄉趙家橋、織機坊、西直街姚家弄東多處。祖先的墓園大都集中在南門外,清水澤潭、宣塘、孫家村。至於燕貽堂的過氏祠堂,是在小南門外吊橋巷。這些祖產,則于我歸嫁李氏後,經族人析產,分別歸屬於八叔的起蓀兄,及九叔名下照料執管,分配在我名下的祖產,我當時亦一併委請大姊靜芬代管,時至今日,星換物移,早已成為鏡花水月矣。

  常州,古有城墻,從前,比較繁榮的地區是在城內南大街、鼓樓和縣衙門前一帶,東門內比較冷清,西門外,因為運河在那裡折轉繞城東下,所以從前舟楫都在那運河聚集。尤其是從長江下來的大木筏都集中在那兒,可以說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尤其是外地來的木材、茶葉、鹽、鐵等資源,都以西門外為集散交易中心。所以常州的商業亦都薈聚在西門一帶,從我的祖居地西直街一帶,在我記憶中,非常繁華。

  每當春節年初四的午夜,及新年初五的凌晨,家鄉的習俗稱謂「搶路頭」迎接五路財神,附近的商店都以爭迎五路財神為利市,遲了恐怕財神被他家迎接去了,所以在初四夜及初五凌晨,都用三牲、佳醴迎神。在店門內,祗聽得沿街一片通霄達旦的鞭炮聲。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極為深刻的印象。現在天帝教在每年春節初四午夜或初五正午,迎接教財的儀禮,正是這種民間良好的習俗的延伸。因為,一般農業社會風俗,每年春節從年前臘月中旬,就開始停止農作,一直歡渡到農曆二月初二,所謂龍抬頭後,再開始工作。但工商業發達的社會,勤奮勉勵地讓人從初四午夜就搶路頭,初五就大發利市奮鬥的積極行為,實在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過氏」是一個大家族,從我出生,就一直成長在西門的西直街的祖宅中。最難改變的,就是母親給我的教誨和家族相沿成俗的習慣。尤其是常州人的年節習俗,不但是我過氏家族的傳統,幾乎也是李家的傳統。例如:

  春節元旦,先向天地、祖先拜年後,然後依照輩份尊卑依次磕頭拜年,然後同進「元寶」(素餛飩)。同時大家分別在一張紅紙上,任意啟用筆墨,先寫元旦春紅,或元旦發筆萬事如意,然後寫下你一年的希望、計劃、理想,諸如父母健康,子孫平安,事業順利等。

  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祖先,在家中大廳上設置豐盛的菜餚,及一些應時如「茄餅」等,奉祀三代祖先,依照序次,由尊長率領,循次跪拜,以為慎終追遠。祭禮畢撤退主要的席次,再祀地主(宅神)並齋「路頭」(亦即台灣俗稱的好兄弟)。

  端午節,除掉插蒼蒲艾葉在門上,並吃粽子外,中午時刻還要焚乾艾草,加雄黃末,分別到各宅室內薰燒,以驅盪穢毒,午間並且要飲雄黃酒,然後沾酒中雄黃末,擦抹額頭唇間,或耳際,並在小孩額頭寫一「王」字,以期孩童強健如虎。

  中秋,全家必定在晚間聚餐,以示團圓外,外地子孫,都會儘一切可能趕來相聚,除了月餅是必要應景食物外,並且吃「糖芋艿」。

  冬至,我一直延續著:「冬至大如年」的原則,家人在夜飯一定相聚在一起吃一頓冬至飯,必定要用「胡蔥」燒一鍋豆腐,因為我的家鄉有諺語:「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

  至于舊曆年底,我一貫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先送灶神,立即進行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我家鄉稱為「撣簷塵」,在庭宇清潔下,準備「接駕」,亦就是帝教的「巡天節」。

  幾十年來,我幾乎以教為家,每當這段期間,我要忙碌于家庭傳統的送灶神後的大掃除,過去又要忙碌于俗世的過年,如蒸製糯米糰子,如金銀扁擔、龍糰、桃糰,又要侍奉玉階冬眠似的侍巡靜坐的湯飲。在自立晚報時,還得要準備籌措春節前不能積欠的員工薪津與獎金(因為玉階他已閉關侍巡,雖然他已經先期籌措,但臨時的處置,仍得我來調配)。因之,首先廢除了自己蒸製的年糕,改用現成市購,但,做為一個大家庭的主婦,我仍得為家人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做一些豐盛的調理吧!固然辛苦,想想,當子孫滿堂歡聚在一起,同守歲來,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希望李氏子孫,任何年節習俗都可以廢棄,但:

  第一、慎終追遠的小年夜的祭祖、清明、中元的祭祀,絕不可廢,那是你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規。

  第二、除夕夜的團年飯,不可廢。那是維繫李氏子孫團結奮鬥、和諧興盛的象徵。

  第三、年前的謝年祭拜,元旦的團圓拜年,必須要持續下去,前者是感謝無形在這一年內,所給予李氏子孫們的恩寵,後者是有形的李氏家族的子孫,在一年之始戮力奮鬥起步的相聚。

  玉階一生奉獻給 上帝,但,我總認為:先盡人道,再盡天道,應該先從每個家庭的子子孫孫,代代相承的良好傳統做起,家和萬事興,尤其要飲水思源,心存感恩。這也是我上承過氏的庭訓,下啟李氏的傳統的心願。

  四、

  常州,開發極早,春秋時,是吳公子季札的采邑。季札曾三讓王位給他的三位兄長,在吳國時代極具威望,他的封邑,自然相當的發達了,當時常州稱為延陵,歷史上稱季札為「延陵季子」。

  在漢代,魏越書中記:「毘陵南城,大奄君地也。」「奄」是商代的小國,西周初年,因與淮夷同叛周,被破國。奄君乃率其子民從淮河流域渡江而南,在常州之南滆湖濱重新建國,即為我外婆家南夏墅旁的奄城故跡,足見常州即周及戰國時代的吳國。我的故鄉,水土既肥沃,可耕、可漁、可獵,應屬早期的江南開發地區。

  除了延陵是常州的早期的地名外,漢代稱為「毘陵」,晉朝稱「晉陵」,東晉時稱「南蘭陵」,自「延陵」到「蘭陵」均稱為「陵」,「陵」字的意義是大阜或大丘也,是一大片沒有石頭的土地,且是「高地」。一如山海經中有:軒轅之丘,陶唐之丘,先民開闢疆土,必定選擇能防禦洪水,且能耕、漁、狩獵的高地。因此,常州所以為人文薈萃的緣故,亦正是在長江流域的先民,最早開發的地區。

  常州地區,是長江沖積及湖泊淤積而成,所以地勢南高北低,河汊密布,它北濱長江與揚中、泰興相望,西南接滆湖,東南瀕太湖,平均高度海拔約五至七尺,河流、湖蕩水域,有五十二萬九千餘畝,隋煬帝時縱貫南北,開鑿運河,使常州以北之水,大都南入運河,南境諸水,則引運河入太湖、滆湖,使長江、太湖、滆湖之水,以運河而調節,並以運河為南北運輸的重要河道。因之,常州是「水鄉」,亦是魚米之鄉。

  常州,又稱「武進」。三國至東晉,中原氏族渡江,大量南遷,大都落籍在常州,今天我的家鄉還有許多早期移民流動的遺跡,如洛陽鎮等。因此,常州人兼具著北方人的任俠仗義的執拗,與南方人柔順溫文的雙重特質。

  五、

  常州,人文薈萃,高才輩出,一般鄉人以書香門第為貴,以疏財仗義為榮,因而形成了一種常州人獨立特行的風格和氣質。具體地講,常州人的特性和精神,應有下列的六點:

  第一、「重禮尊賢」:民間交往,常州人講究禮多人不怪,對人致送禮物,常州自謙地:「千里送鴻毛,禮輕情義重」。而受禮者亦每每多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或「恭敬不如從命」以示感謝。對鄉賢長者,則恆以「大先生」尊稱。言必恭敬,行必循教,鄉人間如有爭端,恆取決於「大先生」的片言隻字間。

  第二、「敬老懷幼」:常州人對於老人,通常稱為長輩。即非族親,亦受尊敬,平時讓坐、代勞,真的做到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對於幼小兒童,在鄰里間,共同呵護恤愛。

  第三、「爭勝好強」:常州人有一種天生的莊敬自強的氣質,常州人的再北再戰,屢仆屢起,不到最後的關頭,不輕易認輸的精神,可以由常州人在各行各業翹楚間,充份表現無遺。因而,培育起常州人一份守望相助,捨我其誰的特質。

  第四、「勤勞節儉」:常州人的鄉賢長輩,總以「勤能補拙,儉以養廉」,來自勉和激勵後代,或以「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家藏萬金,不如日進一文」,作為家訓。但是常州人的勤勞節儉,並不是苛刻對人,卻有克己成人的美德。

  第五、「自助助人」:常州地方,有一種自助助人的特色。民間自動自發地在境內創設義倉及積穀的兩大特色,所謂義倉是以鄉為單位,利用公共財產或公有積金,將收入的糧食,置于義倉中,平時逐年累積,遇有災難,即開倉賑濟。至于積穀則以村庄為單位,最初以捐獻方式,積存糧食數十石或數百石,推定專人保管,在農耕孔急時,則出售貸與需要的人應急,至冬收時歸墊,每百斤加十斤為蝕耗,對農民極為方便。

  第六、「守信仗義」:常州人的仗義,是常州文化的特色,有人把這種仗義的作風稱為「呆大」作風,大有「吾往矣」的義無反顧的憨態與豪氣。如仗義執言,疏財仗義,這種作風,幾乎代表著常州的鄉土風範。至于「守信」,應是常州人的老祖宗吳季札留下的遺風。

  我到今天,仍舊保持著常州人特有氣質,我尊重別人的權益,但絕不放棄自己的權益。我信守禮尚往來的傳統,如果來而不往,我總感覺佔了別人的便宜,內心頗為不安。我終身以勤儉節用為原則,我的孩子們總認為太過于節用,因為,我永遠信守「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惟艱」的母訓。我永有一份不認輸的強項個性,愈是困難,愈不怕面對。

  不僅我有著常州人的血液,連得玉階,他有著常州人這些特有的精神,從他一生從政、修道、研究、創教,在在都顯露出常州人的倔強、堅毅、勤奮、仗義、守信的風格。

  尤其從小聽我的母親、老師、前輩們講了許多鄉賢們的掌故、嘉行,不僅響了一生的立身、行事。我自信:也間接影響到我的孩子們,及李氏的子孫們。下邊我還能一鱗半爪地記得一些片段:

  一、雙桂坊的禮讓:在常州南城大街有條巷道,名為雙桂坊,據傳巷內有兩家巨室,同時修築,乙方恃強侵佔了巷道三尺,甲方不甘,函告其在京為尚書的叔父,欲與力爭。其叔乃以一首詩回復:「千里來書祇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遂使甲方收斂爭執,自動將建地讓出三尺,以示禮讓。乙方深知內情,亦自願放棄佔用之地以回報,鄰人乃在兩邊禮讓之地上,種植兩株桂樹,以示崇欽,遂有雙桂坊的美名。

  這一段嘉行,是我在十歲時,聽母親在枕邊故事中所講的。距今八十年,記憶猶新。

  二、莊培因夫人勸夫的故事:清朝常州有五位狀元,其中以莊培因最為傑出。莊狀元幼而穎異,八歲就能賦詩,為其塾師最為激賞而傳誦的有「詠風菱」中的:「面目為誰槁,心腸到底甜」。「詠蠶」有:「絲綸猶有得,吐屬已非凡」。其師常言:「此子必成大器。」

  但莊狀元婚後,沈湎賭博,不求仕途,其夫人汪氏至為賢淑,屢予規勸,殊難斂抑。及其兄存與高中榜眼,家設慶宴,並將在大廳高懸「榜眼及第」匾額時,汪氏乃起而請求,將正中間的位置預留出給培因中狀元時掛。存與知汪氏苦心,允其所請。汪氏乃在閨房留置一卷資治通鑑,一包砒霜,一把剪刀,告訴培因說如你選資治通鑑,我則不選砒霜或與剪刀削髮為尼。培因乃笑著說:何必把功名看得這樣嚴重的,自此風雨如晦,中宵不輟,學有大進。

  端陽節汪氏送一盤粽子,一盤白糖到書房,培因一邊讀書,一邊吃應景粽子,食畢,夫人去收拾盤物時,祗見培因滿口都是墨漬,怪而詢之。始知培因專心讀書,誤將粽子沾硯台墨漬為白糖,可見其用心之專矣。越一年,培因果然大魁天下,為常州人在乾隆十年增添了一位狀元。培因在其兄存與高中榜眼時,就有人賦以詩云:「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宋祁」(註三)。他們兄弟鼎甲三世翰林。

  這段軼事,是在我九歲時,隨塾師讀女兒經、閨中訓時,聽塾師講述鄉賢時,印象最為深刻的坤範。

  三、一代紅顏陳圓圓的故事:陳圓圓被吳梅村以圓圓曲中:「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留下千古的絕嘆!

  陳圓圓是常州西門外奔牛鎮人,原姓邢,名沅,圓圓為其小名,自古紅顏多薄命,圓圓亦不例外。因其家貧,隨養母陳氏遷居蘇州,改名圓圓,遂為明末江南名妓,色藝冠群,但才識不凡。其與吳三桂一段佳話,人言言殊。但,我曾讀到過陳圓圓遺作,特記錄如下:

  一詩為自題木刻像:「謫落紅塵四十年,曾經滄海變桑田。身無可戀甘作寇,國到難興願為煙;一寸相思一寸孽,幾番浩劫幾番緣。精衛不去銜頑石,手造雙軀補恨天。」愛國之情,浮于紙上。

  一文為陳圓圓在清廷撤藩時,致吳三桂函,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當為:「古之立大業,建大功者,均有隙可乘。苟無天時、地利、人和之機,終亦無濟。當王於滿人入關之際,有天時之可乘,妾勸王逐胡而自立,而王棄之。未入滇之前,有地利之可據,妾勸王奉明朔以光古國,駐武漢以號令天下,而王置之。多爾袞、鰲拜蹂躝百姓,屠殺漢族,民怨叢興,人心憤懣,有人和之可賴,妾曾聳恿釋明嗣而圖大事,而王忽之。延至今日,清基已固,乃欲以龍鍾垂暮之年,當北方虎猛之眾,甘為勝負難決之事,並貽重患于子孫,滋非計也。婦人女子之見,惟王圖之。」

  兩段詩函,我讀而抄錄之,一邊敬一位平凡女子,能有這種不平凡的觀念,一邊亦自勵勉學常州前賢,對為忠為奸,是寇是王,存乎一念之間,非以婦人女子之見,所能譏也。

  四、善有善報的陸大聰:陸大聰是常州的木業大戶,他們一家有許多善報的故事。大聰本人,耿介厚道,忠直不欺。某年臘月,有同業乏周轉,商請大聰,陸乃慨允助濟,相約於十二月二十四日辰刻,在武廟前交付。事有不測,大聰獨子因罹痘症,無藥救,二十四日凌晨死去,大聰夫婦悲痛逾恆,平明即為亡兒料理後事,入城選買棺木,清晨人稀,行經萬仙橋,見道旁有一紅色布包,檢視之,赫然內有鉅額莊票,陸思之,時值歲末,遺失此一鉅額者,將何以堪。陸大聰乃決意留待原處,以俟失主。未幾,見一老嫗,邊哭邊行邊訴泣,邊朝地下搜視。陸乃趨前詢問,老婦人告曰:「余為某宅僕,主婦命我持票至錢莊支錢,我行色匆匆,趕往城中,把一布包遺失,實無以歸見主婦,惟求一死以明心跡。」言罷,意欲跳河。陸乃仔細盤問,錢莊名,錢票數,布包色與形狀,無不符合,遂交付老嫗。陸乃趕赴武廟,踐友人之約。

  比至,陸乃向友人深致遲到之歉意,並述及喪子之慟。友曰:「君尚未回家耶?令郎已復活矣!」適才嫂夫人已差人來此尋你,告知令郎復活之消息。陸狂喜乃攜友人回家,其子告以原委為:「死後,被一役帶上一船,船上已有十餘人,正要啟碇,忽聞岸上馬蹄聲急,且連連高呼:痘神船慢行,將陸子發還,該子因其父,行一大善,城隍已上申天曹准予還陽,遂與一役同騎到家門口,一役突將子推落馬鞍,遂復蘇矣。」

  陸大聰既驚且喜,大嘆「不可欺天,不可欺心」。

  此一故事,先聽九叔講了梗概,後復聽塾師詳說過程,八十年來,記憶猶新。

  以上四則,有忍讓、有規勉、有遠見、有近善,分別獲自慈母枕上細語,塾師案頭教誨,數十年來,記憶如昔,影響深刻,教忠、教恕、教遷善、教不欺心,我一生戰戰兢兢,無愧暗室,實受這些民間故事與傳說所規範也。

  註一:改寫謹言公遺稿。

  註二:燕生堂弟於八十三年八月病故。

  註三:宋祁字子京,北宋文學家。仁宗天聖年間與兄庠同舉進士,試禮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以庠為第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