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在天人研究學院舉行

紀念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在天人研究學院舉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4期 » 紀念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在天人研究學院舉行

 1996-01-25 09:30

開啟無限美善精神 安頓社會軌道倫常

紀念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 為融合傳統文化現代思潮跨一大步

三場討論會提出論文廿四篇顯示「和而不同」氣息

  (本刊訊)為發揚涵靜老人在中華文化、宗教哲學及修持經驗的卓越貢獻,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近三年來持續舉行兩岸學術研討會,希望通過學人們廣泛的交流,融合傳統歷史文化及現代思潮,將宇宙大道的精神內涵於會中傳揚出去。不過以往受限於場地及與會學者,多僅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日前於天人研究總院大同堂舉辦的「紀念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則終於向這項目標躍進了一大步。

  十二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宗哲社結合了中華民國主院及天人研究總院,邀請了海峽兩岸著名的專家學者,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廿四篇的論文中由本教同奮所提交的比例佔了二分之一強,其中又有八篇是由研究學院的學員及教授們發表,足見本教最高學府的研究績效在四年來的耕耘下漸露曙光。

  會議雖然只有兩天兩夜,卻早在幾個月前便動員了鐳力阿中所有的教職及研究學員們,尤其幾位主軸的承辦同奮更是累得人仰馬翻。然而冬日陰霾消形匿跡,暖陽普照,粧點出平日內斂的聖地生機盎然,從上到下除舊佈新,本師世尊的生平事蹟、歷歷功果陳列於展覽室,張張天真流露的墨寶鮮活地在親和樓走廊兩側乍現生機;從裡到外插旗結綵,耀目的牌樓搭建起所有人心歸向,同奮們竭心憚慮只為追念心中不朽的師尊;議事、接待、住宿、總務、展覽、親和等等各組按部就班,屏氣凝神靜候佳賓,共赴一場精神的饗宴。

  廿三日傍晚,應邀列席的同奮分別從不同方向前來,教外學者則大多直至子時才陸續報到,因此預定於日月潭中信飯店舉行的歡迎晚宴,變成了同奮的親和餐會,而原定「天帝教簡介」的影片欣賞,也因而取消。

  第二天早上八點,李子弋教授以本教代首席身份主持開幕式並致歡迎之意,他表示,為了紀念涵靜老人而舉辦的學術會議將長期持續下去,希望會中透過廣泛的交換意見,將中華文化思想提煉出針砭時弊的新潮流,使人類不致在物質的欲望下滅跡。雖然僅有一名大陸學者牟宗鑑教授能如期赴會,但代首席肯定的表示:「這仍然是海峽兩岸共同邁出學術、文化、精神交流的第一步。」

  「感謝主辦單位給一個寫不出論文的人一個彌補的機會」,王邦雄教授丟出這句幽默謙沖的開場白,在群眾中激越起餘波不已的笑聲,素以身量清瘦、八字濃眉為正字標記的王教授,在專題演講前便以老子哲學為自己有別於他人的報告方式一馬當先解說一番。

  由於本師世尊力薦,在本教復興十年時獲頒「宗教學術獎」的王教授,其所詮釋中華文化的精神屢獲師尊讚揚,並曾受到祂老人家親自接待、共話家常,「交情不同,但『份』卻輕了點」,因此王教授自稱雖無緣得到薪傳,本次演講仍是執弟子之禮,來試圖為一代宗師的精神作印證。

  王教授引用當代哲學碩儒牟宗三先生名言:「開啟無限美善精神,安頓社會軌道倫常」表示,唯有通過儒家內聖外王的修養,由入世而出世、在出世中入世、由出世而後入世,方能以內在神明的光照,開創入世的聖王事業。

  天帝教乃是承繼了中國數千年文化並契合時局國勢而在人間復教,具有儒門事業的氣魄,卻又承傳了道家的靜坐法門,為人間導引出一條回天的路,祂應天承運,企圖解除當代難題,王教授表示,從這裡他才理解到宗教並非謙退,而是一股救世的心懷,因為「救人的事業不能退讓」,相對來說,他更激賞這種共同為道奮鬥的精神。

  宗教偏見產生了人類災難,造成了人與人間最大的阻隔與障礙,王教授沉痛的表示:「人可以為了宗教上的信仰而疏離自己最親近的人,更別談兩伊及南斯拉夫的分裂與戰亂了。」宗教一方面談救人,一方面成為眾亂之源,因此本師世尊於民國三十五年在上海所發起的宗教徒和平大同盟,毋寧是針砭世局之先鋒,為此王教授引證了莊子的齊物論─唯有稟持著五大教平等、兼容並蓄的內涵,方能消解人類意識形態上的死結,方能從「小同」步入「大同」。王教授認為,本教所倡言之「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境界,比世界大同更徹底,亦正是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下,更為根本的真正平等。

  接下來上下午各有兩場長達八十分鐘的討論會,主持人兩人一組,分別為曾昭旭、王邦雄教授;林火旺、鄭志明教授;牟宗鑑、林安梧教授及龔鵬程、鄭志明教授等人,論文發表則為第一場:張揚明─論中華文化與儒道會通兼釋老子新生疑義、魏元珪─老子的人生境界暨對人世的透視、牟宗鑑─論道、徐功國(光陽)─論中華文化與時俱行─從儒家中道思想探討起。第二場:曾昭旭─論中國是宗教大國、戴康生(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當代中國大陸宗教與精神文明之建設、巨克毅(光膺)─當代天人之學研究的新方向─反省與重建、呂宗麟(緒麟)─試論先秦儒家的宗教哲學觀─傳統與現代的思考、楊緒東(光贊)─由心理學的論點談台灣宗教的時代使命。第三場:龔鵬程─佛教與企業倫理─現代宗教如何面對現代的方法論反思、李富華(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佛教大藏經與中華文化、鄭志明─台灣民間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觀、張新鷹(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新興民間宗教存在意義片論、李顯光(光光)─玉皇心印妙經之研究。第四場:林安梧─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血緣性縱貫軸」、李剛(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玄覽《玄珠錄》的道教哲學思想、梁淑芳(靜佈)─呂純陽祖師在道教傳統中的意義初探、呂賢龍(光證)─涵靜老人天人合一初探─從道家丹鼎派談起、陳榮洲(緒起)─天帝教正宗靜坐腦波之研究。

  廿五日早上為最後一場研討會,由蔡輝彥(光僊)教授主持,發表論文為楊憲東(緒貫)─由易理探討靈界的時空結構及生命輪迴、張立德(緒炁)─從無限與有限的概念談中國文化與近代科學觀點之融通、高騏(光際)─本世紀三期末劫的救劫主探究、柳澄昌(光赦)─天帝教靈魂觀之探討、梅丹理(緒媒)(英文稿)─生命潮流中的自我─靈魂觀念的再檢視。

  本次學術研討會是本教以地主身份,邀請海峽兩岸學者來共同思考中華文化與當代宗教要如何求變換新,開展出一套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以喚醒現今被物質欲望淹沒的人類,藉此也促進本教與彼岸學術會通的第一步。立意甚佳的計劃,卻因大陸學者通關手續未果而打了折扣,應邀前來的五位中,僅有一位因提前來台參與另項會議而如期與會,來自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哲學所的牟宗鑑教授,意外的在「勢孤力單」的情況下,變成了海峽對岸的全責代表,所有的言論均被視為「大中國」的「權威」論說,連牟教授都說「越參加擔子越重」,這種始料未及的情形,倒是引發不少趣味性,在會議中頻頻灑下詼諧愉悅的因子。

  由於學者領域各有專攻,會議雖訂定主題為「中華文化與當代宗教」,論文的內容卻包羅萬象,除以儒、道兩家為主軸外,尚有論及佛學、科學、宗教修持與哲學理論等等,尤其是本教強烈的宗教修證色彩與外來學者哲學性的嚴謹理論架構,更使得議題分散。

  因此幾場的研討下來,雖不至於各說各話,卻較難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宗教、哲學與科學這三種領域一鑽研起來,更彷彿是油與水的關係一樣,「外行人」往往只能「敬其所異」的隔岸觀看而無置喙之處。再加上有八位不克前來的論文發表者,許多議題只能存而不論,因而僅能抓住其中少數交集處或單一論文之觀點作研討,所幸氣氛和樂融洽,與會者秉持著君子風度專注聆聽立論相左的論點辯證,並適時的提出意見,在對談中沒有面紅耳赤的爭辯,及唇槍舌戰的你往我來,反而示現出「和而不同」的溫馨氣息。

  為了導引學者們了解天帝教,中午議程暫告一段落後,安排到清虛妙境朝聖,幾位對氣感應較強的學者頗為詫異的表示,清虛妙境在鐳力阿中似乎是有形無形的精神領導中心,尤其是黃庭及無為居的氣感更是強烈,不愧為師尊修持閉關之處。晚上則有天人炁功及靜心靜坐的簡介,可惜絕大多數教授在中信飯店晚宴後便離開鐳力阿,無緣聆聽精彩的示範及介紹。

  廿三日最後一場研討會結束後,由巨克毅及張立德教授主持綜合討論,除了針對上場意猶未盡的議題再作溝通探討外,主題幾乎都圍繞在「臺灣鄉土情V.S.中國文化心」及「宗教、哲學、科學能否融通」的兩個論點上,尤其是「碩果僅存」的外賓─王邦雄及曾昭旭教授,更是暢所欲言,也因而打破了前一天「井水不犯河水」的常態。

  王教授首先自稱「道行較高」,所以有耐力撐到會議的最後一分鐘,這說法引盪起同樣「撐到最後一分鐘」與會人士會心的微笑,他認為台灣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在統獨之爭,海峽兩岸自從受西潮東漸後同樣面臨到淪喪危機,台灣崇洋、落入因富裕而自尊的歧途中;大陸則趕走美、蘇土法煉鋼,碰到轉型上的難題。因此王教授認為,要台灣的鄉土情,也要中國的文化心,宗教上的祈禱首先要建立在疏通人根本的心性,以宏觀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產生念力,才能引導出宇宙中不可思議的能量,並化解人類面臨的危機,兩岸分裂只是歷史辯證的問題,終究要彼此合作溝通,才是整個中華民族前途之所在。

  巨光膺教授感嘆的說,歐洲邦聯跨入合作關係,兩岸卻要兵戎相見,豈不是反其道而行?落實到學術上來說,科學、哲學及宗教亦不該彼此相輕,相反的應該以哲學的思辨性結合宗教修持的體證,並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打破宇宙人生的奧秘,最後達到研究天人之學的鵠的,「這也正是師尊創辦天人研究學院的目標」,巨教授表示。

  曾昭旭教授與王邦雄教授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項命題,曾教授認為,宗教乃是最高、最自然的語言,是不言之教,無須強加會通科學精神,每個人只要秉持著正心誠意,「此性光明,亦復何言」,當找到與自己相應的「道」理時,則行住坐臥均是修道。

  王教授認同科學在現今社會極具說服力,但「不要把原本在很高心靈領域的宗教強拉下來,以物化的科學來詮釋它」。若把心著力於此,則必將隱逸了現世力量,相反的,宗教要能領導科學,消解掉其製造出來的負作用。

  最後,光證副教授特別向大會借幾分鐘以為這場溫和的「辯論」做結語,他強調,宗教、科學及哲學雖各有入門方法,但特別要落實在「實踐」的工夫上,他引用了涵靜老人《清虛集》上的一首詩,說明祂老人家的真正的心懷:「物質精神體用同,東西文化各推崇,哲科兩學應調劑,道(形上)器(形下)兼資本相融,祇因功利傾唯物,悲劇一開掩無窮,淘汰自然看結果,當知執兩用其中。」

  閉幕式緊接著在綜合討論後進行,由代首席、牟宗鑑及曾昭旭教授各自代表一方致詞。與代首席頗具交情,並曾參訪過天帝教的牟教授首先發言,他表示,雖然這次會議他成為大陸方面唯一的代表,負擔很重,但收穫也很大,不僅聽到著名學者的深刻見解,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愛的流露,幾天下來,生命提昇了許多。

  代首席曾為了兩岸關係進行了廿四次的溝通,因此牟教授認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前題即是要能「溝通」,根據他接觸過陸委會及對台辦的經驗,他發現,海峽兩岸竟然對彼此的了解僅是通過書面資料而無實際的洽談協商,因此,只要能去除虛假的負面消息而進行真正的交流,他相信兩岸的互動關係必能從惡性趨於良性循環,「兩岸和平統一雖然有困難,但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牟教授信心十足的表示。

  曾教授以一貫雅柔如詩的言辭表示,雖然以實踐為主的宗教修持與以理解為主的學術活動形成了稍微緊張的態勢,但會議整體上來說是成功的,凡是會議必有結束,所以不必遺憾。

  他認為,每個自我的個體要有立足點又同時要放下,不能不有言說,當下又要放下言說,如此即成溝通,才能不生障礙。他相信,在天堂的咖啡廳裡,老子、莊子、孔子、佛陀、耶穌等人都在飲茶言歡,底下的弟子們又何須爭論不休?最後他引用了唐君毅先生的一句話:「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必相遇。」畫下了發人深省的休止符。

  代首席首先以最高的誠意向在座的學人致謝,並對本次會議的圓滿成果表示滿意,接著他針對天帝教天道與人道的思想,及本師世尊的精神內涵作了詳盡的詮釋,希望研究中華文化的友人們,能進一步的了解涵靜老人及天帝教。

  他強調,從天帝教所努力的方向,可以看到當前國內新興宗教與當代宗教所努力的方向,更可以看到當代宗教與中華文化精神的共同一致性與永恆性,這點亦正是這次學術研討會最完美的結論。

  午餐後,「紀念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暫告一段落,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豐碩結果。

  後記:大陸學者戴康生、李富華及張新鷹三人,廿九日抵台,由光光同奮全程陪同,首先至天極行宮參加本教十五週年慶及追思本師世尊活動,接著至高雄市掌院、佛光山、鐳力行館、台灣省掌院、台北市掌院及故宮等地參訪,並在三掌院舉行親和座談,於十日離台。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