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死亡陰影

如何面對死亡陰影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6期 » 如何面對死亡陰影

常靜蓉  1996-03-25 11:35

  死亡是生存無可避免的結果,由於死亡是每個人前所未經歷的事,而死後的世界又屬未知,瀕死病人他們不只是害怕面對死亡,更擔心的是孤獨無助的走完人生歷程。

  自省十多年來面對無數的生死,似乎在醫院中早已麻痺了。以往在醫院中關切的是「這病人會不會死在我這一班?」「當病人發生狀況時如何拯救?」「死了!那就做臨終護理囉!」不!不是的,因為有太多的工作壓力及善後的處理工作等著,因此,我們必需壓抑自己的情緒—當時我是這麼想。

  這一、兩個月來,多位案主的狀況有了變化,疲奔走於醫院、案家、辦公室之間,在處理過程中猛然警覺以往所受的教育多偏向於疾病的護理,而在瀕死與癌症末期心理及家屬的照顧知識,卻是那麼地貧乏,有鑑於此,收集了許多關於此方面的資料,藉此與大家分享與學習。

  瀕死病人心境如何?

  「癌症」似乎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談癌色變,頃刻間所有的感覺似乎被抽空,接著聯想到的是分離、焦慮、沮喪、無助、無望、死亡與哀慟。而瀕死病人的心境又如何呢?帕迪森(Pattison)把死分為以下幾種:

  (1)社會的死:若是被家人遺棄或沒有人探訪這種情形會持績幾年,直到病患孤寂而終。

  (2)心理的死:病人出現退卻、放棄、過早接受死亡,拒絕再活下去。

  (3)生物的死:喪失認知的功能和清醒,雖然藉著人工維持器,仍可維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4)生的死:當所有重要的器官功全部停擺時。

  有人質疑,該吿訴病人實情嗎?這其中眾說紛云,但首先應評估病人的態度。依筆者見解,應該吿知,因病人有「知」的權利,且愈早告知愈好。當獲得正確診斷後由醫師會同其他人員(包括重要關係人),先擬定計劃才與病人談,說話時內容應簡單勿拐彎抹角,亦不要一下子就說出不好的消息,讓病人自己發問,若病人拒絕時不要與他爭辯,更不要抹煞病人的求生慾望。

  得知病情後 心理狀態的變化

  厙任勒羅斯將病人從得知病情到臨終的心理狀態變化分為五階段,而該如何在這五階段中給予合適的處理?以下供人家做參考。

  (1)震驚、否認期:當聽到此一壞消息,第一個心理防禦機轉就是否認、懷疑並堅持說「不!不是我!」

  此時你可利用傾聽、耐心等待、評估否認強度、接受否認及不適當的行為,待準備好,提供表達感受情緒之機會,勿多言及強化或打破其否認。

  (2)憤怒期:憤怒是人類在失去自我控制時最直接的反應,會說:「為什麼是我?」其憤怒的對象可能是除了本身以外所有的人、事、物,例如對家屬發脾氣或抱怨命運和上天的不公平。

  此時應容許並接受病人情緒表達且尊重他的需要、探索,面對病人的憤怒行為和罪惡感,同時增加探視頻率,加強病人自我控制能力。勿情緒化對待病人,也不要用拒絕、威脅或隔離方式對待,不要認為他的行為是針對自己。

  (3)磋商期:即討價還價,病人會開始默認事實,但卻有強烈的願望,希望奇蹟出現,或能延長時日,這種磋商行為的背後,有著罪惡感和自責情緒。

  此刻傾聽、同感且向病人保證其價値,接受磋商之需要,提供表達機會。另外不要對病人有所批評,或有偏見看法、或是顯出焦慮、不知所措的舉動,更不要強化病人的罪惡感。

  (4)憂鬱期:此時病人已接受事實,出現憂鬱、悲傷、沈默、不吃不喝、甚至有企圖自殺等問題。

  此時應採傾聽、同情、身體接觸、陪伴、適當及實在的保證,提供機會使其表達憂鬱情緒,減輕內心恐懼。同時協助引導病人或實現其願望,鼔勵家屬探視及參與,可預防病人進入絕望或自殺。勿做不實際保證、多言,勿試圖製造歡笑、強迫活動或溝通。

  (5)接受期:經過一番掙扎後,終能平靜下來,重整生活步調,面對現實。

  此時允許表達任何感受,陪伴病人並傾聽,鼓勵計劃餘生,並加強自我控制能力,尊重獨處需要並減少干擾,勿隔離病人並否認病人會死亡的事實。

  以上五個階段並非公式化的一個階段接著另一個階段,可能在其中一兩個打轉,有些為跳躍式反覆出現,故需以愛心、耐心來協助病人並了解病人生理、心理症狀。生理症狀是痛、失禁或意識不清等;心理方面症狀有:焦慮、失眠、身體化症狀、憂鬱情緒、無用感、無力感、無助和無望。而病人家屬同樣也有類似震驚、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默認事實的反應。尤其是瀕死者居家庭主導地位時,家屬在面對事實時,更要做出合理的調整。譬如:重新調整家中成員角色扮演,彼此背負重擔去面對所要接受的損失,是一種壓力亦是一種危機,因為若過渡不良或處理不當,再加缺乏外人關懷扶持而自己又無法勝任時,這家庭就很容易崩潰。人是感情的動物,在面臨死亡時免不了會憂慮膽怯傷心,所以極需要人表示同情、分憂、協助挑負重擔。因此可藉語言的溝通,讓他說出感受。非語言的溝通則是藉著態度、接觸、音調、傳達關愛、支持的訊息。

  病人與家屬 所需照護的評估

  為了提供瀕死病人與家屬所需的照護,首先需做詳細的評估:

  (1)病人與家屬面對瀕死的能力及限制:

   1.病人與家屬的目標和預期:病人步入瀕死階段,需要的可能只是症狀治療,以能在疼痛輕或身心較舒適下步向死亡。若家屬的目標是要延長病人生命而罔顧感覺,那可能演變為病人自己訴說:「我已經很累了,能否吿訴我的家人,我可以不再接受那些治療了嗎?」

   2.病人與家屬的支持系統,若可近性及可取用性高,愈能面對瀕死這件令人心痛的事,例如:信仰。

   3.支持與壓力是一體兩面,若家屬或照護人員讓病人感受到溫馨關懷則是病人放心走向死亡的一股支持力量。

   4.病人在瀕死階段各種身體功能、心智會逐漸遲緩,除隨時評估病人狀況,亦應吿知家屬,使其有所預期,而不會驚恐萬分。

   5.病程與治療對病人日常生活的影響。

   6.家庭面對病人狀況所做之調適。

  (2)處理:

   1.安排舒適安全的環境:例如:疼痛減輕、床褥的平整、燈光、通氣與說話聲,讓病人感受關愛與被照顧。

   2.尊重病人所選擇的面對瀕死與死亡前後的儀式。

   3.促進病人與家屬的溝通,讓雙方了無遺憾,並分享彼此關愛的感覺。

   4.針對病人現況,指出其進展所在,但不做不切實際的再保證。

   5.讓病人、家屬有預期性哀傷的機會。

   6.協助病人以坦誠的溝通方式跟家屬道別。

  臨終護理在求病痛的解脫

  臨終護理是求病痛的解脫,而非疾病的治療,如何在延長的歲月中有類似健康人的生活,尊嚴的活著,在病人臨終之前盡可能為其意願爭取應得的處置,這對即將臨終的病人而言,應該也是一生中最後的滿足。而對家屬傾聽心裏感受外另給予合宜的知識教導、照顧技巧的指導、社會資源的轉介,使病人家屬體認他們並不孤單,有我們這一群人與他們共同奮鬥。最後借一老師的話:「身為病人家屬,對病人要加倍的溫柔,以撫慰他身心受創後的情緒反應,但同時又要勇敢地足以面對病情不良的預後及處理各項治療的不適,因此做為一位病人的家屬可以勇敢也可以溫柔。」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