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靜老人玄音

涵靜老人玄音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9期 » 涵靜老人玄音

高緒業  1996-06-25 10:35

精神重建、道德重整應由清心寡欲入手

  慶祝「本師節」,本師首席師尊頒下的聖訓,卻無限感慨,引以為憾的是─天帝教化未能普傳,世道人心未能淨化,海峽兩岸未能真正和平統一,宗教不能早日步上大同,同奮不能齊心團結奮鬥。看到這五件事,其中(一)、(二)兩項,尤其是第(五)項,同奮心中難免要有一些愧疚。

  首席師尊進一步又反問大家真正能放下心的、不去想的又有幾人?接著懇切的告訴同奮修行的大道,凡人都有七情六欲的束縛,想要解除人世間的束縛,唯有從「清心寡欲」入手,「唯有萬緣放下,才不致入寶山而空手歸。」師尊這樣的耳提面命,我們做弟子的,又怎能不反省懺悔,洗面革心,朝乾夕惕的積極奮鬥呢!

  師尊遠在六十八年七月廿九日於正宗靜坐傳習精神講話中就告訴我們:

  靜坐的目的(一)清心寡欲 (二)變化氣質 (三)自度度人 (四)超凡入聖 (五)回歸自然 (六)永生共生

 

  後面三項不容易做,我們只能先開始做前面三項;基本上最重要的是由做人做事著手。

  師尊更進一步分析:

  希望靜坐功夫日有增長,必須做到下列三點:(1)清心寡欲;(2)早晚反省,檢討認定人生守則中的兩個字有沒有力行實踐;(3)培外功,不外乎財施、法施兩方面,要能雪中送炭,絕不是錦上添花。

 

  清心也就是正心,定心或心定。

  師尊於七十六年十二月在靜坐班先修六、坤九期開訓典禮曾解釋「心定」─

  靜坐的基本方法,是要把一切統統放下,心定下來,聽任生理上氣機自然變化、改造。

 

  心為一身之主,心正則身正,心正則行正。先儒講修德,非常重視正心工夫,因此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必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

  孟子又說:「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所指的小體,就是耳目口鼻;所指的大體就是心。養其大者,就是養心,先立乎其大者,就是先立乎心。

  如何養心,大學上又說:「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都存在於七情六欲中,不得其正,就是「私心」不能除,就不能正心了。先總統蔣公曾指出心理上所易患的四種通病─私心、偏心、欺心、疑心,也影響本然的心體之正而必須予以拂袪。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人都有求生存、求繁衍的基本欲望,但人也有理性,能制欲而不制於欲,方能稱為有道德的君子。西方禁欲說很盛,中國人論欲有無欲、寡欲、節欲、擇欲、導欲等五說,而縱欲不包括在內,因縱欲是具有道德的人,人人所鄙棄的。而且所有學者大都認為克制欲望,在內要靠理智,在外則靠禮法,就是所謂「克己復禮」。

  易經第四十一卦為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徵止忿怒,窒塞情欲(減少損失)。按損卦的綜卦是益。損之義為減,乃相對「益(增多受益)」而言。並非消極之徒減乃預期經過「減損」之曲折發展,而復有所「增益」。宋儒更強調為「減損人欲、增益天理」之謂。

 圖:略。

  關於理智與欲望也是天理與人欲的關係如何?不外五說:(1)主理欲兩離者(如甲圖),(2)主理欲合一者(如乙圖),(3)主欲在理中者(如丙圖),(4)主理在欲中者(如丁圖),(5)主理欲交相出入者(如戊圖)。可見天理人欲,原無定名,天理凝滯,就名為欲,人欲化除,即名為理。天理人欲同行而異情,故即欲可以還理。而宋儒卻都執著要求人能「存天理去人欲」。

  總之,無欲說陳義過高,勢難期諸人人,但如能化人欲合天理,人欲自無。治人當以導欲為方法,節欲為鵠的;自治當以擇欲為方法,寡欲為鵠的。

  師尊的一貫主張是「節欲」,先儒對此以孟子的主張最為透徹。

  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則雖有不存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則雖有存焉者寡矣。」「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寡欲的方法;內心上儘量減少慾望─克己,行動上依禮行事─復禮。實際上以禮導欲,亦是以義制欲,也就是在人欲上,以道義為準則,而定其取舍。這就是孟子所謂「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予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要能消除私慾,天帝教更有一個最方便的法門,首席師尊曾說:

  高度工業化社會,人心都充滿了欲望,人人想要追求高度的物質享受,把世俗財色名利看得很重,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所以天帝教希望同奮皈宗以後,以廿字真言為人生守則,將人心(凡心)返還本原,以廿個字一面身體力行,一面洗心滌慮,好把一切私慾、私心打掃乾淨。「唯精唯一」是要專心、專一,從廿個字中,只要能做到一個字,其餘十九個字就貫通,胸襟就會開朗,就能不計自身的名利,不致利令知昏,做出愚癡的犯罪行為,思想不會受環境的變動所左右,良心可以永久站在「中間」,就是「允執厥中」。我們做人能有這樣的內心修養,就可以恢復先天帶來的赤子之心,才會使身心和諧,循規蹈矩的自強不息。……

 

  但是「萬緣放下」,只是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仍在「看清道途,積極奮鬥,積功累德。」只有這樣,才能「重還清白之身,才能回天繳旨,重登天榜。」

  為什麼師尊要在本師節這天要我們弟子清心寡欲,主要是我們中華民國─台灣經過三十多年胼手胝足奮鬥創造,國民所得與國民儲蓄,都產生了前所未有業績,為世界各國稱羨,而名之曰「經濟奇蹟」。但是由於大家席豐履厚之後,都變成了暴發戶,於是忘了本來面目,浪費奢侈,大家都向錢看,蔑視道德,以至於黑金勢力膨脹,大家遊走於法律邊緣甚至違法犯紀,子弒父母者有之、學生殺死老師者有之,丈夫對妻子、妻子對丈夫稍有不滿就加謀害,事後還要分屍滅跡。詐欺行為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曾幾何時,美麗寶島成為「貪婪之島」,師尊駐世時,常因看到這種「非人」的殘暴行為而嚎啕痛哭,悲痛的說:「人心如此,這個劫數又怎麼能救?」

  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師尊在「新境界」教義獻言的最後說:

  教義為帝教永垂萬禩之本,本書綱領為 天帝真道,希望世人奉行,邁向精神的重建,道德的重整,人心能於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世界末劫得能消弭於無形。

  精神重建、道德重整,清心寡欲正是入手方法,願我帝教同奮遵奉師尊聖訓,由此積極奮鬥。

師尊語錄

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

  「靜坐」就是「打坐」,原意是「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第一句話即不容易做到,要人於坐下後,收起凡心,除去妄想,妄念既除,尚有多少遊思,隨起隨滅;要想「坐出性中天」,則更為困難。所以若干人對于靜坐一面想學,一面又以為神秘,深怕走入魔道。因此近代學靜坐的人對神秘觀念,一知半解,盲修瞎煉的階段都隨著時代而要求改進。

  從學術觀點來看,「靜坐」是一門大學問,包括心理,生理,哲學,醫學,形而上學,生化學,宗教哲學等學科。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