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50期 » 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柳光赦  1996-07-25 10:45

東西方宗教靈魂觀之比較(六)

  第二章 中國傳統宗教的靈魂觀

    第三節 佛教的靈魂觀

      第二項 八識

  在唯識學上認為,宇宙萬法乃以心為根本,所有萬法都是心所變化出來的。心,又名意、識,又稱心識,其數有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順理正論」卷十一:「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意思是說,心、意、識原是同一個東西,因為它具有多種功能,故就其功能而給予不同的名稱。集起之心相當於第八識,思量之意相當於第七識,了別之識相當於第六識(註一)。

一、前五識

  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識,這五識是人體接受外界資訊的管道,以眼、耳、鼻、舌、身五根為所依,而以色、聲、相、味、觸五境為所緣,其關係如下(註二):

  眼識:依於眼根,緣色塵所起的了別作用。

  耳識:依於耳根,緣聲塵所起的了別作用。

  鼻識:依於鼻根,緣香塵所起的了別作用。

  舌識:依於舌根,緣味塵所起的了別作用。

  身識:依於身根,緣觸塵所起的了別作用。

  前五識對於外界的資訊(五境)只能單純地接受,並沒有分別認識的能力,因此必須與意識俱起,才能發生了別—了解與分別的作用。並且,這五識只能各自了知其範圍內的東西,不能了知他識的範圍。如眼識只能觀色,無法聞聲;耳識只能聞聲,而不能分別香臭;其他各識,都是如此。

  識的生起,除了根塵相對之外,還要具備緣。各識之間所需的緣,略有不同。在眼識需具備九緣,耳識要有八緣,鼻、舌、身三識要有七緣。眼識所需具備的九緣如下(註三):

  1、根緣:眼識生起,要依眼根。

  2、境緣:根與境相對,才生眼識。

  3、空緣:根境之間要有距離。

  4、明緣:需有光明,眼識才能生起。

  5、作意緣:「作意」就是注意,是遍行心所中作意心所的作用。

  6、分別依緣:第六意識與眼識同時生起,叫做分別依。

  7、染淨依緣:指依於第七識,第七識亦起作用。

  8、根本依緣:依於第八識,第八識亦起作用。

  9、種子依緣:第八識中種子起現行,始生眼識。

  眼識的生起,須具備以上九緣,缺一則眼識不能生起。耳識則除明緣外,需具備其他八緣。鼻、舌、身三識,除空緣、明緣外,需具備其他七緣。

二、第六識

  第六識即意識,意識能依第七識—末那識(或云第八識)遍緣宇宙萬法,生起思維、了別—了解與分別的作用。這種作用,分別「五俱」、「不俱」二種(註四):

  1、五俱意識:前五識對於五境只能單純的接受訊息,並沒有分別的能力;必須與意識俱起,才能加以認識。譬如,眼之見色,只知是色,而不知此色是黑是白,須賴意識的作用,才知是黑是白。又如耳之聞聲,只知是聲,而不知其中的涵義,必須意識發生作用,才能明瞭。這種與前五識並起的意識,稱為五俱意識:

  (1)眼俱意識:意識與眼識俱起,稱「眼俱意識」。

  (2)耳俱意識:意識與耳識俱起,稱「耳俱意識」。

  (3)鼻俱意識:意識與鼻識俱起,稱「鼻俱意識」。

  (4)舌俱意識:意識與舌識俱起,稱「舌俱意識」。

  (5)身俱意識:意識與身識俱起,稱「身俱意識」。

  意識與前五識並起時,意識明了所緣之境,故又稱「明了意識」。所謂五俱,並非前五識同時生起。意識可能與其中一識或二識或三識或四識並起,也可能五識俱起,並無一定。

  2、不俱意識:意識不但能與前五識同時並起,發生了別的作用,即使在前五識休息的時候,它也能單獨發揮思考、想像的作用。這種單獨發揮作用的意識,叫做「獨頭」意識,又分四種:

  (1)夢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睡覺時,緣夢中的境界生起的意識。

  (2)定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禪定時,緣定中的境界生起的意識。

  (3)散位獨頭意識:這是在平常的時候,意識單獨生起,作種種思考、比較,這種意識,叫做「散位獨頭意識」。

  (4)狂亂獨頭意識:狂是癲狂,如精神病患,自言自語,別人莫名其妙,事實上他的意識緣著他自己的境界發生作用,這叫做「狂亂獨頭意識」。

  在下列五種狀況,意識不起作用(註五):

  1、無想定:修無想定者,灰心滅智,滅前六心(眼耳鼻舌身意)心所,特別滅想心所,故名無想。在此定中,意識不起作用。

  2、無想天:無想天是色界十八天之一。修無想定者,死後升無想天。在這天界中據說有五百劫的壽命,在這五百劫中意識不起作用。

  3、滅盡定:修此定者,以滅受、想為主(因為受、想二心所是一切貪著分別的起源),又名滅受想定。由此定力使意識不起作用。

  4、睡眠:睡覺時若無夢境,意識就不起作用。

  5、悶絕:在人昏迷時,不醒人事,意識不起作用。除了這五種情況外,意識常起作用。

  此外,意識上具有下列特性(註六):

  1、意識能造作諸業。業分身業(行為)、語業(語言)、意業(起心動念)三種,其中以意業為主。

  2、唯識學的修行,共分四十一個層次,分別為十位、十行、十迴向、十地、佛果。在第七地「遠行地」之後,第六識才能轉識成智,轉變成「妙觀察智」。

  3、意識必須依止於第八識才能發生認識的作用(因其本身無記憶性)。

  4、意識的念頭識有間斷的,非如第七識之恆常不斷。

三、第七識

  第七識名末那識,末那是梵語,漢譯為「意」,為與第六識意識區別,故保留梵語原音,仍名末那識。

  末那識的作用是「恆審思量」,即恆常不斷地審查思量。此識以第八識為所依,。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