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

寫「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53期 » 寫「心」

天人研究學院 陳敏堪  1996-10-25 12:45

  山水之神,出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它─難,然而寫「心」─更難。
  寫「心」既難,何不撤除藩籬,直接以「心」印「心」。

  一、由天下無敵至寸步難行

  「學武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回憶參加第四期高教班時曾撰寫多項(教義、教綱、教史……等)心得報告,當時援筆立就,猶如學武前三年之心境;此次參加第六期師資班五十五天閉關,提筆欲撰寫心得,則有戰兢履淵、無邊無際之感,難以下筆成書,好比學武後三年之心境。寫「心」雖然極難,但醜媳婦好歹總得見公婆,於是依舊提筆行文,在勉為其難之下,至盼有神來之筆助我一臂之力。

  二、萬教萬法由「道」心,「道」幹「德」葉皇天至愛

  換心工程,五十五天閉關就是。先天大老、本師世尊、上聖高真的厚愛苦心,期望五十五天能成就立地仙佛,把一顆凡心換回道心。凡心─人心─七情六慾之塵心;道心─天心─真誠自然之本心。道心、凡心並非二心,而是同一心體的兩種現象。心體寂然即道心,如水澄鏡淨,萬事萬物之來,均以天心印之;心體若役於物即凡心,如汨土之水、蒙塵之鏡,而遠乎天理。心體為一不安份之活物,心是凡是道,端視煉心工夫如何。心體原本寂然不動是道心,然而七情六慾的肉體猶如沾了各種化學藥劑的刺蝟,有機可乘即刺傷心體,使其變動而為凡心。在《清儒學案:浮亭學案》記載:「人當心中無事之時,裁度義理,無不中節。至於喜怒哀樂,蔽於有我,便顛倒謬亂,莫知所措,人能使其心靜虛,雖遇有事,常若無事之時,則應事接物,無有不當者矣。」心中無事,即心體不為肉體的刺激所動,自能虛靜;能虛靜,自無所蔽;無所蔽,則心淨如明鏡,萬事萬物,無不相印;裁度義理,無不中節。然而心體與肉體的戰爭永無已時,因此煉心的工夫是一輩子摔不掉的事。

  人、事、時、地、物,組成情境,情境不同,教化的形式、因應的方法自然不同,但皆須源於一顆真誠自然的本心(天心、道心)。若不是源於真誠自然的本心,就會流於機巧狹詐而失德性,不得天佑天助,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各種隨方應化交會互通的「德目」(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都是由「道心」衍化而出。「道心」猶如樹木的主幹,由道心形諸於外的各項「德目」則像樹木的枝葉,茂密的枝葉會遮住樹木的主幹,一露一藏,隱顯圓融,本末一體。

  清朝勵精圖治卓有作為的康熙皇帝,終其一生在任用和提拔官吏上十分慎重,堅決貫徹德才兼備,以德為主的選人標準。他曾言:「觀人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好,便有才學何用。」康熙皇帝為防止腐敗,堅持嚴格的用人標準,對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民眾安居樂業起了積極的作用。我想康熙皇帝一定深知皇天上帝於人無親疏之別,惟德是輔,「道」幹「德」葉是皇天的至愛,是簡與豐的統一,亦是露與藏、隱與顯、本與末的統一。而康熙皇帝能知行合一,遂成大治。總之,道德須融和,不可相廢,道不離德,德不棄道,兩者相緣相生,圓融互通。

  三、口「德」馨香凝「道」氣

  我不是一個會說話的人,儘管我有一顆真誠的心,有時卻因為拙於表達,使我由想親和於人變成了自絕於人。人之交往,以「誠」為主,以「和」為貴。假使一顆真誠自然的心能再配合得體的語言,可以使個人內心的圓融延伸至人際關係的圓融,自然萬方協和。

  閉關期間,各路精英,薈聚一堂,「口」角崢嶸,各有擅長。不禁想起師尊在世之時,他老人家說話總是發乎至誠而展現智慧,卻深為弟子們的人「和」問題所苦,而「和」與「口」關係密切。語言在運用時,絕對不是孤立的型態,它是源於真誠自然的本心,伴隨著情感與肢體動作,而展現出智慧,成就口德。來自道心的口德,自然能感動並激揚人的道心,凝聚道氣。師尊的話為何每每產生棒喝、教化的效果,無非道德力量使然。其實師尊的心教、言教、身教是合而為一的,猶如語言的運用並非孤立的型態。因此,我們修「口」與修「心」、修「身」是三合一一貫作業。

  師尊的教化是道蘊先天,自然流露,豈能「言語道斷」!後天語言實無法表達吾師言教之神髓於萬一。我等凡夫,又非有憑藉不足以入道,筆者不揣淺陋,茲將得自生活上、書本上的一些說話心得與同奮分享:

  (一)辯論也好,遊說也好,說話前必須察顏觀色,了解對方。對手冷靜,就儘量要求自己以理服人;對手心虛,不妨以氣攝人;關係親密,可以動之以情。但前提是動機必須純正,否則,流於機巧,必然得不到天應人和。

  (二)說話的型態,或借物傳神,或預留退路,或欲擒故縱,或一語雙關,或虛實交融,或打鐵趁熱,或隔山打牛,或直指本心……。說話有如行軍打仗,必須一本初衷並隨機應變,才能始終維持真誠和融洽。

  (三)「不說話」也是說話方式的一種,有時候反而「沉默是金」,「無聲勝有聲」。

  (四)慎言,逢人且說三分話,倒不是說我們對別人不真誠,最主要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要有不使人造業的慈悲與智慧。

  (五)不要吝於付出溫暖禮貌的「愛語」,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愛語在佛教的戒定慧裡屬於慧學,不是信口胡說,而是親切誠懇、慈祥貼心、幽默的話語。

  (六)言語具積極性、前瞻性、建設性,使說話成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說話是挖掘金礦,是法喜佈施;而非蒐集垃圾,亦非創造口業的淵藪。

  說話切忌逐末於巧言令色而捨真誠之本,而應本末兼顧,以達中和圓融。萬一無法本末兼顧,寧可取本而不逐末,因為熱忱、誠懇、真切、自然的態度勝過一切語言型態。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先強調「道」、「天」、「地」、「將」、「法」五事,然後才談「十二詭道」;「五事」是恆久不變的原則,「十二詭道」是針對一時一地的特殊情況而應變的手段。因此孫子的用兵之道也是相互滋潤、水乳交融的本末一體之道。

  我們平日能時時鍛鍊自己的「心」、「口」、「身」,親和力與道氣自然凝聚。

  四、本師世尊的「強心劑」

  前五期師資高教班的總主持為先天一炁流意子老前輩,而第六期師資高教班則由師尊親任總主持,我們何其有幸,再度垂蒙恩師親自調教,師尊對我們每一位知之甚詳使我們無所遁形。修道的路上,考驗不斷,每當我們懈怠、迷失,失去信心、道心、勇猛心、精進心的時候,師尊的話就是我們的強心劑,使我們又能戰兢履淵,奮鬥匪懈。

  且看此次閉關師尊的強心劑,下的又猛又烈:

  「出關在即,本期受訓學員的心情受黃榜考評之衝擊不小。本席特來告訴各位同奮:天人教主對於各位的考評乃一本無形調教師之職責,直指人心,蘊藏玄妙。想要急急成就各位,就必須先破除外相,澄清成見,藉由五十五天之嚴格宗教教育洗禮,個個均能以全新之面貌再出發,其用心之深遠,實非爾等所知,一切但看爾等是否能提昇熱準,兩誠相感,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以達『神聖人凡通』。」

  「一再要求、一再提醒,為的是造就各位同奮,試想若心存無所謂,何以如此反覆叮嚀與教誨,實在是愛之深責之切,恨鐵不成鋼,總希望各位學員都能虔誠受教,五十五天後令人耳目一新,確實負起天帝教神職之神聖使命。」

  「每一位同奮均是本席之好弟子,本席或有不同之要求標準,乃是因個人先天願力與後天天命不同,因緣、因材而教,老同奮要求較嚴苛,為的是修道不進則退,必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進態度。此次無形之考評可以作為個人之座右銘,應該以此日日反省己身,時時砥礪心志,修道是一生大事業,期望我同奮均能自我奮勉,成為人間救劫仙佛,早日達成本教之時代使命,同了三期,本席早已矢願作宇宙先鋒、奠帝教教基,各位同奮在人間一門深入,勇猛精進,將來都能再追隨本席在大宇宙、大空間佈教化、救劫運,師生共聚一堂,豈不快哉!」

  師尊的愛心佈滿虛空,法眼充塞宇宙,他老人家即使已歸證無形,愛徒之心依然又真又切,剎那不離;而法眼所即之處,即是救劫弘教願力佈化之處。我等弟子,怎能不感恩、矢志追隨!

  每次閉關除了聖訓是眾目睽睽的焦點,另一個焦點就是考評。我以為天人教主(師尊封靈)的考評是一種標準,煉心工夫沒做到,考評是一種訓誡;煉心工夫已做到,考評是一種讚美。而這個考評標準會因心的變化,有時候是一種訓誡,有時候是一種讚美,因此,訓誡不是永遠都是訓誡,讚美不是永遠都是讚美。而且,被訓誡的同奮並非沒有優點,被讚美的同奮亦非沒有缺點,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不必貶低別人,也不必羨慕別人,人與人之間應該彼此包容,彼此學習,彼此鼓勵,彼此警惕,心連心,互助互愛。舉例而言:師尊給的考評是一心不亂。如果你現在是心猿意馬,妄想雜念迭起,那一心不亂的涵意就是:你必須止念,一心不亂。此時考評代表的是一種訓誡。過了一段時間,你已改掉心猿意馬、妄想雜念的習慣,能夠心不隨境轉,那麼這一心不亂的涵義就是:嗯,孺子可教,你已能做到一心不亂,很好。這時的考評代表的是一種讚美。相反的,若是煉心工夫不能持續,考評也會由讚美的涵義變成訓誡的涵義。考評究竟是訓誡或是讚美,在不同的時空是根據你煉心的工夫而定。所以應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保持覺性,念起即覺,覺即照破,自然清心而自在。總而言之,考評是給自己看的,也唯有自己才看得明白清楚。

  不管是勉勵、訓誡、讚美,字字句句皆是師尊永不停息的愛和願,深恩何以為報?大業何以相隨?唯有謹記師訓,常銘在心,身體力行,永不停息。

  五、「微」足以成道

  代首席於閉關期間講授「首席闡道」時曾訓誡:「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以進大道;不空言大志,從『一小點突破』,漸近目標。」正如荀子所說:「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把「小」和「一點點」的智慧展現在生活中,可以創造平凡中的不平凡。

  「小」因緣可以有「大」啟示,「小」心願可以有「大」成果。在《星雲百語》一書提及:「身邊不乏『小』而不起眼的人、事、物,其未來往往不可限量,好像『小』砂石混在水泥中,可以建高樓大廈;『小』螺絲釘鎖在大機器中,可以運轉生產;『小』水滴不斷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一句話,足以影響一國之興衰;『小小』布施,也許能濟人燃眉之急;『小』不忍,足以亂大謀」。凡此種種皆顯示「小」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學佛的人都很警惕「一」絲貪念或瞋恨心,也能燒毀功德林。而一般人對「一點點」經常視若無賭忽略過去。有位佛教的慧明法師,娓娓道出「一點點」的妙義:「表面上,一點點是極小或稍許一些,其實,一點點也非常重要,既是關鍵,也是全部。例如大門鎖住,但真正被鎖的地方,只有鑰匙閂住那一點點,只要能鬆開那一點,再大的門也能打開。一個高大的壯漢,只要身體有一點點疼痛,會使他全身不舒服。牆上的鐘那麼大,但銜接機械的核心,也只有那一點點。生病服藥也只需一點點,吃多了恐怕有生命危險……。」慧明法師「一點點」的妙義,令我茅塞頓開,原來「一點點」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宰力量。

  「小」與「一點點」,兩者在數量上微不足道,卻代表一種起步或基礎,只要百尺竿頭,一路精進,有朝一日必能壯大,也必能豐收。師母在今年農曆年初曾言,今年是鼠年,是「物小為美」之年。我選在這個「小」年,於閉關期間立了兩個「小」願,列為出關計劃,在未來的一年,腳踏實地,每天一點一點地實行,這兩「小」步也許就是未來的兩「大」步。

  師尊老人家無論在人間或無形都一樣忙,實在不應讓老人家太為我們操心,應該獨立自強。我們可以道德自我要求,將道德生活化,選定德目,自小處做起,由小入道,克盡天命。

  六、至心皈命

  這些年來,我是個失敗者,放棄生命,不敢面對挑戰,是我自己讓道磨心魔戰勝了我。而今,我熱愛生命,積極規劃未來迎接挑戰,也是我自己讓我戰勝了道磨心魔。「人生一切環境並非天生與天賦而來,必須自植自奮自愛而得。」「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兩句話,現在再度咀嚼,真是點滴在心頭。在修道的路上,考驗豈有中斷之時,唯有秉著誠心、信心、決心、願力、毅力奮鬥不斷,才能戰勝每一個伺機而動的道磨心魔。

  這些年來,家人一直不能理解我的選擇,為何放棄優渥安逸的生活,跑到山上唸書修行?我自己也百思不解。事實上,不只一次我想飛離鐳力阿,擺脫天帝教,但總有一股來自內心深處的力量,把我拉回來,直到最近,我終於明白,那緊緊跟著我的是什麼。

  天命,讓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平民百姓,為它不斷捨身,前仆後繼;這些年來使我欲走還留繼續奮鬥的力量,也是這個天命意識;而師尊以生命實踐了「為真理、為天人、為救世,誓願犧牲到底、奮鬥到底」的宏願,更是天命意識的高度發揚。

  感謝代首席賜予我良緣參加此次閉關,今後,我將秉著至誠之心皈依天命去救更多的生命。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