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世尊《分詠廿字真言》箋注

本師世尊《分詠廿字真言》箋注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68期 » 本師世尊《分詠廿字真言》箋注

高緒業  1998-01-25 11:55

 正

  格物化人先正己,方圓祇在規矩中。

  閉門造車無乖誤,出自循軌天下通。

 

  精一執中是聖傳,不偏不倚即先天。

  居心常把陰私斷,自在逍遙樂無邊。

 

.白話語譯.

  用格物致知的學問教化他人,先要端正自己的行為。要畫一個方的或圓的圖形,一定要用矩尺與圓規。可以關起門來製造車輛,出不了差錯,因為有一定的軌跡可循,車子造好出門可以依循軌道通行天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先聖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的心法,我國的道統,主要精神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人類天賦具有的中庸之道。每個人的存心,只要斷絕並不去做隱秘不可告人的事,就能夠生活得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快樂無窮。

 

.內容詳釋.

  ▲格物─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首。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朱熹註為推究事物的原理,王陽明釋為糾正事物之不正。

  ▲化人─教化人使能增進知識、改變氣質。

  ▲正己─端正自己之行為。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孟子盡心:「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莊子繕性:「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規矩、方圓─校正圓形、方形之器,今稱圓規、矩尺(角尺)。孟子離婁: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圓)。

  ▲閉門造車─古語有「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原意謂,在家造車即可合轍,通行無阻。(合轍:車轍相合,車輛合於軌道)後來僅用「閉門造車」一句,轉為脫離實際,憑主觀想像處事。按本詩係用古語原意。

  ▲精一執中是聖傳─根據論語堯曰記載,堯以「允執厥中」一語授舜,尚書大禹謨:舜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授禹。宋真德秀謂:這尚書十六字的心傳,是堯、舜、禹三聖傳授的心法,中國道統的淵源。據南宋蔡沈的解釋: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發於形氣而言謂之人心,發於義理而言,謂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難公,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而純守義理之正,則危者安,微者著,動靜云為身無過不及之差,而信能執其中矣。

  天帝教教歌有「抱仁守和,允執厥中,矢奮不渝,真理是從」之句。

  ▲不偏不倚─朱熹中庸章句篇首注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大中至正」本是儒家最高精神法則。

  ▲先天─指生下來的稟賦,是由父母遺傳下來的體質及氣質,與後天相對而言,如稟賦弱的叫先天不足。

  ▲居心─存心。

  ▲陰私─隱私不可告人之事。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

  ▲自在消遙─或作逍遙自在,逍遙,安閒自得的樣子。(逍又作消,遙又作搖)自在,沒有拘束、舒暢快樂。自在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無邊─沒有邊際。杜甫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義

  高風凜凜學聖賢,集義所在養浩然。

  不攖厥志輕天下,笑卻秦軍魯仲連。

 

.白話意譯.

  學習古往今來聖人賢人令人敬畏的高風亮節,是要靠隨時表現於內心從不間斷的本有行義精神,並由此產生培養浩然正氣。任何情況下,這種大無畏精神永遠不屈不撓。像喜歡排難解紛的魯仲連一樣,對企圖稱帝統一天下的秦王也不放在心上,義不帝秦,談笑間,說服了魏國,解救了趙國之圍,使秦軍退卻。

 

.內容詳釋.

  ▲高風─高卓的風範。范仲淹嚴光祠堂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高風常與亮節(清高的節操)並言。

  ▲凜凜─凜,恐懼貌,嚴肅、嚴峻貌,通懍。凜凜,凜然,態度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

  ▲聖─出類拔萃之人。萬人曰傑,培傑曰聖。大戴禮哀公問五義: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聖。荀子禮論:聖人者,道之極也。白虎通聖人: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

  ▲賢─有德行多才者。白虎通:倍英曰賢。

  以現代語來說,道德修養達到頂點的叫做聖人,有善行的人叫賢人。

  ▲學聖賢─學聖人賢人。亦即希聖希賢,希望學做聖人賢人。程顥通書志學:「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希,希望及到的意思)

  ▲集義─朱熹解釋為積善。

  ▲浩然─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簡稱浩然或浩氣,或稱浩然正氣。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楊繼盛臨刑作:「浩然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養浩然─培養浩然正氣。

  孟子公孫丑上: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必有事焉而勿忘,忽忘,勿助長也(原文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今以清俞樾之考訂糾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浩然之氣,朱熹集註: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人得以生者。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於道矣。

  現代學者對朱子解釋「集義」為積善,不以為然。如蔡仁厚先生的解釋:所謂集義,是隨時表現內心本有之義,以行其所當為之事。所以人的每一步生活,隨著內在的道德性(仁義禮智之心)走一次,便是集義一次。「集義所生」,是說浩然之氣,乃是在「隨時表現內心之義」中,自然生發而出。所以─

  1、縱貫地說,集義是不間斷的,並非偶一為之。故孟子曰「心勿忘」,又曰「必有事焉」。這裏所謂的必有事的事,即指「集義」而言。

  2、內在地說,集義是表現內心本有之義,並非向外襲取而來。故孟子曰「勿助長」,若助長,便是「義襲而取」是「義外」。

  總之,「集義」工夫是內發的,而非外鑠的,千萬不可把「集」字看做外在的「積集」。外在的積集是無根的,有間斷的。無根便是「義外」,有間斷便是「忘」。

  上說更有積極的含義。

  ▲攖─(一)觸犯。孟子盡心:有眾人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二)擾亂。莊子:不以人物利害相攖。

  ▲厥─其。白話那個、這個。

  ▲輕天下─輕,看輕的意思。輕天下在這裏有兩種解釋。(一)輕天下之士,沒有見識與氣節,只是想以促秦王稱帝而緩和其不斷侵略行為,像辛桓衍便是最好例子。(二)看輕秦王有吞併天下的野心,認為只要六國聯合起來,一致抵抗強秦,就可以打敗秦軍。因魯仲連是真正的高士,從他義不帝秦的言行,譯者認為後一說較好。

  ▲卻─後退、退卻。

  ▲魯仲連─戰國時齊人,亦稱魯連,喜為人排難解紛,高蹈不仕。公元前二五八年,游於趙,會秦昭襄王派秦軍圍趙都邯鄲甚急。魏使辛桓衍入趙(史記作新桓衍),請尊秦為帝以罷兵。仲連見衍,申以大義,曉以利害,力言不可向強權妥協,向暴力低頭。言彼若為帝,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魏使被說服,秦將聞之,為退兵五十里。會魏信陵君奪魏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圍解。趙平原君予魯仲連千金不受,辭而去。後燕將據聊城,齊攻之歲餘不能下,仲連遺書燕將,燕將見魯仲連書泣,三日自殺,聊城乃下。齊王欲爵之,仲連逃隱海上。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傳、戰國策趙策三。古文觀止收有戰國策所載全文,並標題「魯仲連義不帝秦」,對魯仲連之大義遠識、高風亮節,讚揚備至,認為「自是戰國第一人」。

 信

  天賦五常信為基,大綱小紀賴維持。

  試看大學言平治,緊要工夫在勿欺。

 

.白話意譯.

  仁義禮智信是人天賦的五種常有的德性,信排在最後,實際是基礎,大大小小的綱紀,國家社會的秩序與規律就靠它來維持。看看大學八條目格、致、正、誠、修、齊、治、平,雖然最後目標在於治國平天下,但最緊要的著手工夫,仍在誠意。誠意就是毋自欺,要做慎獨的工夫,先從勿欺騙自己開始。

 

.內容詳釋.

  ▲五常─即五倫。(一)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倫常關係。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大學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有「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三)西漢時董仲舒倡言五常,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飾也。」後世一般指仁義禮智信為五常。

  ▲信為基─五常信列最後,也是五常的基礎。

  ▲綱紀─綱,提網的繩,比喻文章、言論或事物的主要部份,即大綱、要領。 紀─理絲為紀,言規矩法度。 綱紀─國家社會的秩序規律、典章制度。大綱小紀,即大小綱紀。

  ▲維持─維護支持,使能保全。

  ▲賴─依靠,憑藉。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宋時獨立成書,朱熹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為「四書」。

  ▲平治─平天下、治國。是大學一書中,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中的最後兩個項目,是理想目標。也稱治平。

  ▲工夫─也作功夫。素養、造詣。指對學業、道德或技藝進修所花的時間、精力與達到的程度,尤重於指心靈之修養、意志之鍛鍊而言。俗語說: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勿欺─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這是大學對誠意的最簡明解釋。大學傳之六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可見誠意必須「勿自欺」,而「勿自欺」之方法則在「慎獨」。獨,己所獨處固為獨,己所獨知亦為獨。因誠於中而形於外,自欺未必就能欺人。

 忍

  忍辱虛心是奇英,圯橋胯下識王孫。

  匹夫不忍一朝忿,致使亡身以及親。

 

  勞其筋骨苦其心,餓乃體膚乏乃身。

  割截四肢皆不怨,方稱我佛座中人。

 

.白話意譯.

  能夠虛心不自滿,忍辱負重的人,才是少有的英雄豪傑。圯橋納履的張良,胯下受辱的韓信,充分的表現了他們忍耐工夫,不愧稱得上是傑出的公子王孫。有些人只是匹夫之勇,因忍受不了一時的忿怒,拚命與人摶鬥,終於惹下殺身大禍,還連累了父母家人。

 

  孟子說過,上天如要把重大責任交給這個人,必定要給他一番是不是能夠忍耐的考驗。先使他的心志受苦,筋骨勞動,身體挨餓,生活貧乏,做什麼事都不順遂,這樣是所以激勵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增加助益他平時不能擔當勝任大事的能力。看到釋迦牟尼前世身為國王時割肉餵鷹毫不怨尤的故事,能夠向他學習,覺行圓滿時,方才配得上與如來並行同坐,也成佛呀!

 

.內容詳釋.

  ▲忍辱─忍受勞怨羞辱。忍辱負重,即能夠容忍恥辱勞怨而肩負重任。又佛教語:忍辱,是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為六度(波羅密)之一。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虛心─心無成見,不自滿。

  ▲奇英─英,指才能過人、才德出眾的人。奇英,指少有的英雄豪傑。草之特精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淮南子: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豪,十人者謂之傑。

  ▲圯橋─指張良圯上之會(圯橋納履)故事。詳見史記留侯世家。

  史記留侯世家: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而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一作篇),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蘇東坡詩:「濠梁空腹五車多,圯上從來一編足。」上句言惠施淵博讀書五車,但濠梁之辯,為莊子所折;下句即指張良故事。

  ▲胯下─胯,兩股之間或作跨、(足亏)、骻,胯下又作袴下,「袴」是褲子。指韓信受辱胯下的故事,詳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熟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以為怯。

  ▲王孫─貴族之後裔,猶言貴公子,王孫公子常常連用。是豪門貴族子弟的統稱。

  ▲匹夫─(一)庶人、尋常的人。(二)指無學識智謀的人。 匹夫匹婦,民間一般夫婦。顧炎武日知錄:「天下興亡,匹夫匹婦,與有責焉。」

  ▲匹夫之勇─發自本能或血氣的小勇。孟子梁惠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一人之敵也。

  ▲一朝─一時。一朝之忿─一時的忿怒。

  ▲亡身以及親─自己死了,還要連累到他家人。

  ▲匹夫不忍一朝忿,致使亡身以及親─見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說無知鹵莽的人,忍耐不了一時的氣憤與人爭鬥,不顧自己的性命,更不顧父母家人。

  ▲勞其筋骨苦其身,餓其體膚乏其身─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說一個要擔當重任創造偉業的人,必須先受一番極嚴格的磨煉與考驗。

  ▲割截四肢皆不怨─是指割肉餵鷹的故事。這是無量阿僧劫以前的事,那時釋迦牟尼還是位國王,忉利天的天王因嫉妒他,化作老鷹,侍臣化作鴿子,去考驗他,國王為了保護鴿子,寧願一塊塊的割下股上的肉去餵老鷹,毫不怨尤畏懼,最後感化了忉利天天王。(事見佛教故事大全)

 公

  天地無私並包容,不分畛域示大公。

  承天效法無他術,鑑淨衡平允執中。

 

.白話意譯.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覆育無私,對萬物一體包涵容忍;不分範圍,沒有界限,顯現了大公無私的精神。承奉天道,效法坤德,沒有其他方法。鏡子必須潔淨方可清晰照人,天平必須平正,方能正確衡量物體輕重。待人接物也必須執兩用中,恰守中庸之道。

 

.內容詳釋.

  ▲天地無私─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莊子德充符:「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左傳襄公二十九,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幬,覆蓋也)禮記孔子閒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謂天道至公,覆育無私也。」

  ▲包容─包涵容忍。

  ▲畛域─畛,(一)界限,(二)田間小路。域,疆界、地盤。畛域─範圍、界限。

  ▲大公─極公平也,至公正也。公與私為對待詞,大公無私,指極公正而無私心。

  ▲承天─承奉天道。易坤:「資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後漢書:「夫求賢者,上以承天,下以為人。」

  ▲效法─摹擬、仿效。易繫辭上:「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術─一切技藝,方法、策略。他術─其他方法。

  ▲鑑淨衡平─鑑,鏡,可以照人。淨,潔淨,鏡子潔淨方可清晰照人。衡,天平,測定物體重量之器具,必須平正,始能正確衡量物體輕重。書堯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處以喻人事,下列兩故事是最好的例子。

  唐名臣魏徵卒後,太宗歎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知得失。徵歿,朕亡一鑑矣。」

  諸葛亮曾稱:「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允─(一)當也。允當,平允適當。(二)發語詞。(三)語詞,用以,以。

  ▲允執中─允執厥中。應該執兩用中,合乎中庸之道。(詳見「正」字註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