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研討,參與的二百多位同奮針對各項議題提出問題,互相辯證。

經過兩天研討,參與的二百多位同奮針對各項議題提出問題,互相辯證。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96期 » 經過兩天研討,參與的二百多位同奮針對各項議題提出問題,互相辯證。

 2000-06-01 11:15

  「美國生死學,認為人死後進入光束中,獲得充足能量,是否可信?」「臨死的時候,感覺上面有溫暖、淡紅色的光,比打坐似覺非覺、似睡非睡的感覺更美好,屬於什麼情況?」「教義是天帝教的生死書,教義中對於如何好生、好死有什麼看法?」「基督教認為沒有輪迴,怎樣說明輪迴的意義?」「天人親和真經的十大天人與佛教六道的比較如何?」經過兩天研討,參與的二百多位同奮針對各項議題提出問題,互相辯證。有同奮更針對切身問題,像師尊說弟子不可以結婚,但「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否總有一天可以結婚?還有同奮講述個人在大陸與氣功師「交手」的經驗,證明天人炁功殊勝之處。講師與同奮在有限時間中,盡量交換彼此的心得與經驗,是研討會中熱鬧輕鬆的風景。而兩場八位主講人的結論,在每一場研討會的最後,送各個遠道而來的同奮一程,希望提振同奮在生死路上持續奮鬥的軍心士氣。

  生命境界如何拓展,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把小我私心打開,以大公無私共生共存的高尚心理,來創造宇宙新生命。(光筆)

  我們要相信師尊講的每一句話,但那些話要從你的生命中長出來,這樣對你的生命才有意義,「為師道,吾盡已,弟子道,捫自心」,只要我們實實在在的一門深入,我相信,不用擔心生或死的問題。(光邊)

  對死亡有正確的認知,而能夠更領悟到做一個人如何珍惜、如何修持、如何把握,進入到另一個新生命,天帝教的生死觀,嚴格來講真的是生生觀。(光證)

  為什麼天帝教同奮要這麼辛苦,那是因為我們是 上帝的得力助手,我們要協助 上帝完成澄清宇宙的願力。生命意義不在長生不死,而在於能夠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也就是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敏晨)

 ●參與者相當踴躍提出各項質疑,與講師相互辯證。

  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能夠透過修持,回到我們的老家,師尊幫我們打開天門,接引祖炁,找回原靈,同奮要能夠好好把握身為帝教同奮的大好修道機緣,否則真的可惜。(普昇)

  我們天人炁功的「氣質」是光的境界,它的質很純,在這種情況下,啟動廿字真言,感應無形正氣的加持,你的身體已經進入光的世界。(光我)

  只要你能持續不斷的奮鬥,克服心裡面的人欲,最後人道、天道都會有圓滿成果。尤其今年是天赦年,一年可以追趕過去奮鬥十年,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光際)

  死亡不是一個簡單的「買單」結束問題,我們生命永遠在學習與奮鬥,所以要把握今生所有可以用的資源,包括你的精、氣、神、靈體,以及天帝教有形、無形以及有為、無為的法門,認真奮鬥。(光持)

  在第二場主講人結論後,研討會主持人光照輔教做了最後的結論,期勉今天來參與研討會的同奮都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宇宙大丈夫:「生物之有生死,是天地造化之一大秘密,也是宇宙間之大道,面對生死,也就是要切實了解與運用生命『返本還原』之方法,故人生於世,需抱永恆之大志,發無量之大願,以求生命之不滅,免輪迴之苦,促成宇宙真理之實現。」

 ●光照輔教總結時,期勉同奮都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宇宙大丈夫。

 ●講師與同奮在有限時間內,盡量交換彼此的心得與經驗,是研討會中熱鬧輕鬆的風景。

  兩天的研討會,把鐳力阿寬廣的大同堂擠得水洩不通。第一天晚上,第一場研討會後,有的人仍然留在大同堂一群一群的看師尊師母錄音帶,深夜,阿內仍聚滿三三倆倆聊天的人,談彼此對於天人實學內涵的個人體會。第二天早上黃庭朝禮,同奮點點心願上傳師尊,對於他老人家以一生歲月親身力行的天人實學,弟子們如何承傳實踐,在現代世界文化中,走出人類生命新境界,這個願力,是弟子在師尊百年誕辰上一條一條縷述的心聲與感恩。

  研討會辦完後,年底第二場「生死學」論文發表會各項工作已經開始準備,在研究學會蔡光僊會長的領導下,光證仍繼續全省巡迴的行程,靜換忙著下一期會訊刊物的出版。對於此次研討會內部作業配合上的缺失,會上氣氛、討論問題的掌控,以及議題深入性的檢討,已經讓工作人員對於未來可以進行的推廣方向以及方式有更多的想法及規劃。在有限的人力、財力下,對於天人實學內涵的推廣,已經內化成工作人員內心的使命與責任感,希望讓天人實學內涵普遍化,讓同奮對於這樣一項改變身心靈,結合哲學、科學、宗教修持的生命之學有更多的了解接觸,以及深入的研究實踐。因此最盼望的仍是有更多的人,有心出心,有錢出錢,一起投入天人實學的修持、研究、發揚等工作,「把師尊的天人實學完完整整的保留傳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讓後代子孫也都能得到,才對得起師尊。」這是師尊百年誕辰對帝教文化精神傳承最誠摯的宣言。

 ●如何傳承實踐天人實學,走出人類生命新境界,是弟子們對師尊的心聲與感恩。

  ※此次研討會完整內容將刊載在研究學會第十五期會訊上,有興趣同奮可向研究學會梁靜換同奮索取。

  連絡電話:(0四九)八九八四四六。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