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中散記/點石成金

阿中散記/點石成金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00期 » 阿中散記/點石成金

呂光證  2000-10-01 12:25

  點石成金,相傳是一種法術,可以手指一點,把石頭變成金塊,是傳統法術中最引人興趣的一種。

純陽祖師一念不貪 成就三千功八百果

  但是在師尊講述裡,點石成金的故事忽然有了新的意義,耐人尋味極了。

  是關於呂純陽祖師得道的經過吧。

  相傳鍾離權祖師一日告訴呂洞賓,要傳他一個點石成金的法門,可以濟世救人。呂洞賓問:「所點的金子不會變回石頭嗎?」

  鍾離權答道:「五百年不變。」

  呂洞賓就道:「那我不學。」

  鍾離祖師問何故?

  呂洞賓道:「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

  這一句話回答得驚天動地,相傳呂洞賓憑此一念,就完成了三千功八百果。

  師尊在講到這裡時,評論道:「一個人能夠不貪,這是最起碼的功夫,但是純陽祖師一念還能夠為五百年後的人著想,就非常了不起了。」師尊非常尊敬純陽祖師,他老人家不只一次解釋道:「呂洞賓因為得道時,他的真我沒有一絲一毫的陰電子,完全是陽電,所以 上帝敕封給他『純陽祖師』的封號。」

  我當時聽到這故事時,心中並無太大的崇仰之情,反而想像,假如呂洞賓真學了這個妙法,拿來點出一大堆金子,五百年後這堆金子忽然之間全變回石頭,哇!這可多滑稽啊!我彷彿看到許多人眼睛瞪著石頭,眼珠兒都快掉出來的神情,我不禁笑了出來。

  後來維生首席也講這段故事,他說換作現代人,你學是不學這個妙法?當然學啊!首席卻說:「現代人心這麼壞,恐怕也沒心學,大家只要鍾離權的那根指頭罷了!」底下聽了全笑成一團。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這段笑盈盈往事卻變成我現實生活的考驗。

師尊把「不為自己設想」當成禮物送給大家

  是七十九年教師節吧,我在台北聽說師尊將在親和集會上傳授「煉元神」法門,我問同奮那是什麼東西,同奮說:「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法寶,不去的人是傻瓜。」我一聽,好奇心來了,也跟著去教院。那日台北市掌院真是大爆滿,人潮擠滿大同堂,我擠到樓梯口就動不了了,遑論進到大同堂,我前前後後穿來穿去,總算搶到一個位置,可以隔著門縫看到大同堂,只見師尊正襟危坐,正在環視大家。

  我滿懷興奮望著師尊,心想待會兒究竟要傳什麼法寶,這時師尊突然開口了,他老人家第一句話就是:「民國六十八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進逼伊朗,美國卡特總統……」我愕然半晌,只覺大同堂一片寂靜,大家似乎都覺得「那ㄟ安乜」,旁邊一位資深同奮安慰道:「老仙都是這樣,等他講完這些,就會傳啦,你們放心。」

  但是情況顯然沒這麼樂觀,師尊越講越起勁,越來越慷慨激昂,大家總是安慰自己,再多等一會兒吧,總是會傳的,突然之間,師尊話鋒一落,轉口說道:「今天也是教師節,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起身在黑板上寫下這六個字,我心想:「嘿,有搞頭了,開始要講正題了。」果然師尊不急不徐地說:「今天要送大家一個禮物……」哇,我心裡發出讚嘆聲,看見同奮們臉上終於出現笑容,大同堂一片溫馨。

  不料,師尊反身卻在黑板寫下十二個大字,他老人家一字字寫的慢,寫的很有力,大大字體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大家一陣擾動,師尊寫的是:「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我噗嗤一聲笑出來,心頭登時一片雪亮,覺得師尊真是幽默可愛極了,這齣戲演得讓我們目瞪口呆。

  接著師尊說道:「今天就跟大家親和到這裡,希望大家好好奮鬥。」說罷,起身要走,底下擾動越來越大,剛好當時擔任師尊機要秘書的光傑樞機走過去,一位老同奮把他拉住,說:「何秘書,你去跟師尊講一下啦,說要傳就要傳啊,否則以後誰還要來?」

  光傑秘書臉色不豫,但還是走到師尊身旁耳語數句。

  師尊朗聲道:「是啊!本來今天要傳煉元神,但是你們這麼多人,不是靜坐班結業的,我怎麼傳,要靜坐班結業的才能傳啊。」當場有同奮大聲回答:「報告師尊,我們都是靜坐班結業的。」師尊不高興了,道:「靜坐班結業的舉手,我看看。」大家都舉手了,師尊呵呵笑了起來,道:「好,就傳給你們。」

  這齣現代版的「點石成金」才告落幕。

  從此以後,我告訴自己要有骨氣,要能夠不貪,雖「法」亦不能貪。雖然我做不到為五百年後的人著想,我還沒有這麼大的胸襟與慈悲,也沒這麼大的智慧與魄力,但起碼我要做到不貪兩字,我如是自勉。隔年第三期高教班舊戲重演,只不過這次纏著師尊要傳的是照妖鏡、補天石、雷火光照等更高深法技,同奮說:「光證,你去向師尊求求吧!」我拒絕了,我絕不求,後來師尊還是傳給大家,我沒有上光殿領受,直到今日仍不後悔。

誦誥記數 實源由於救劫需求念力共振

  我為什麼要講述這一段往事呢?

  因為現在皇誥的數字迷障已經成為我們非常大的隱憂,一步一步把天帝教引導到數量危機的泥沼裡。如果我們不正視這危機,不再重視要給予新同奮何種正確的宗教理念,必將喪失精神層面的力量,而迅速庸俗化,成為宗教量販店了。

  其實,數字本身並無罪惡,數字在科學家來講,甚至是解開自然奧秘的有力工具。

  皇誥之會有記數或是一比十的規定,並不是從最近才有,早在師尊時代就已經確立了,因為三期主宰統領行劫與救劫兩軍,師尊在天人會談中常常會針對天上所擬定的行劫方案提出意見,師尊的籌碼就是皇誥,以皇誥多少聲來換取某一行劫方案延緩執行,所以師尊常常會大聲疾呼:明年是什麼什麼關鍵年,目標要持誦皇誥多少聲。這是先知先覺者的憂患意識,也是以天下蒼生為念者的自然做法。所以皇誥要登記數字,各教院要彙整數字,都是其來有自,畢竟天人之間仍須有一衡量標準才能緊密配合,甚至精密互動。

  那為什麼有一比十的規定呢?曾有人說:既然規定皇誥四十萬聲,而唸一聲可抵十聲,何不乾脆改成皇誥四萬聲,而唸一聲就是一聲,不是更簡單嗎?其實在七十八年以前的確就是如此,唸一聲就是一聲,沒有一比幾的,像我參加先修七期,師尊批皇誥十五萬聲,都是貨真價實磕一個頭算一聲,直到後來師尊決定開放華山式誦誥,也就是現在稱的集體誦誥,才有一比十的計算法。原因很簡單,因為集體誦誥有念力共振的效果,可以發揮十倍以上的救劫力量,規定一比十是為了鼓勵集靈會禱,並且在集體跪叩時,可以考驗同奮誦誥的心,希望唸到「一心不亂」「一條心」「不動心」,「以浩然正氣直射斗牛」,師尊曾如是說。

  因此本教誦誥記數之由來,實有救劫之需求、念力之共振的原因,正如袁了凡的功過格,呂洞賓的三千功、八百果一樣,都有其自助、天助的效果。

與其不斷增加數量 何不在質上下功夫

  然而袁了凡如果只記功不問過,呂洞賓如果一心只求自己得道飛昇,那麼前面的故事還有味道嗎?美麗的傳說也將蒙上陰影。我們現在的問題也是如此,癥結不在數字,而在人心,人心迷於數字,總認為只要我達到多少數字,就能獲得什麼,數字變成自我利益交換的籌碼,許多人只把「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當作遙不可及的理想,甚至是曲高和寡的高調,講講可以,做則不行,許多人理直氣壯地說:沒有好處我來做什麼呢?

  因此皇誥的數字形貌越發詭異,一方面成為許多人自我評價的標準,越多表示越奮鬥,越多越有肯定感,有基本教義派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皇誥數字成為許多人反彈的目標,一談到數字就很敏感,連帶否定皇誥的價值與功能,有革命派的發展趨勢。

  其實,我們何不冷靜想想,爭論數字有何意義?何不多檢討自己的心呢?呂祖一念可以完成三千功八百果,我們天天唸皇誥,這一聲唸下去,是否也能抵得上三千聲?

一比三千!可能嗎?

  為何不可能?師尊一直告訴我們呂祖的故事難道只是讓大家笑一笑,當作故事聽嗎?還是師尊對我們有期望?呂祖一念抵三千的原因,是他一念德及五百年後之人,一念能關心、涵蓋許多蒼生,我們誦誥之時,如果少一點私心,多體諒一下身邊的人,多為週遭的人犧牲一點,多為救劫弘教付出一點力量,是否當下一念就會有百聲、千聲之功?如果我們越唸越只有想到自己,在自己功德業障上不斷鑽牛角尖,誦誥有何意義?

  我們想想,與其在「量」上不斷增加,為何不在「質」上面自我要求?

  一位同奮語重心長的告訴我:「我一星期只來教院唸三場皇誥,我必須把其他時間給我家人及工作,但我每一次來唸皇誥,我都告訴自己,要比上次唸得更好,更無私心,就像師尊寫在光殿的:『去私心、存天理』,我把在光殿的心情帶回家裡及公司。我每唸一場,都要提醒自己為人處事要更符合皇誥的精神。」我聽得慚愧不已,也感動不已,如果教內這樣的同奮多一些,還有皇誥數字的問題嗎?

  「修道先修心,道在人心」雖然是耳熟能詳的話,但是我們可曾如此貼近的來檢討?

  但願「點石成金」的故事能常留每一個人心中,讓朵朵心蓮盛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