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當宗教修持碰上宗教研究…..一切虔誠 終必相遇

報導/當宗教修持碰上宗教研究…..一切虔誠 終必相遇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18期 » 報導/當宗教修持碰上宗教研究…..一切虔誠 終必相遇

 2002-04-01 10:45

  (本刊訊)當兩岸學者的「宗教研究」,碰上各宗教團體的「宗教修持」,會踫撞出怎樣的火花?九十年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日第四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暨宗教聯誼會,因為參與人員的廣泛,讓三天的活動,包括五場學術研討會、第一天相見歡、第二天宗教聯誼、第三天綜合座談,以及彼此私下了解溝通中,各種各樣互動親和,各個不同領域對話,以及各種思想觀念此起彼落,成為此次研討會及宗教聯誼會最大的精采特色所在。

天人實學與現今學界的對話

涵老現身說法 新思維新激盪

  本次帝教共有八位同奮發表論文,是歷屆成果最豐碩的一次,其中大量地引用教內天人研究資料,不但顯出帝教內涵的多樣性及前瞻性,更有藉此吸引志同道合之士,共研宇宙大道的旺盛企圖心。

知行互為本末 密不可分

  「在遙遠的未來,一切虔誠,終必相遇。」十二月二十二日,在五場研討會之前,由曾昭旭教授專題演講「論宗教修行與宗教研究的本末關係」。曾教授認為:「研究和修行是互為本末的關係,如果互動關係中斷了,知與行、研究與修持都可能產生彼此各自不同的危機。」而研究與修行兩者的回環相生,從由眾人的彼此分工,到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互相輪替,「等到我們心覺的程度愈來愈高,道逐漸內在於人的生命中,成為內在親切的體驗,這樣的修行與研究就應該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形成一個很細緻的互動循環….如果清明在躬、正確無誤,他需要想辦法用善巧的語言把心得呈露出來,讓困惑的眾生有心的亮光可以依循。此時,修行與研究的意義又不一樣了。當然這兩者最後還是即知即行,研究與修行逐漸融為一體,研究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研究,它們的關係已經密切到很難劃分。」

  在曾教授開宗明義點出宗教修持與宗教研究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帶出二十位學者發表二十篇論文的五場研討會。

  此次來台灣參與的大陸學者,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張新鷹副所長、基督教研究室任延黎主任、段琦研究員、王六二助理研究員,以及編輯于光小姐。共發表「關於羅馬天主教的道歉行動」(任延黎)、「面對新世紀中國基督教會在處境化方面的努力」(段琦)、「神秘主義的類型課題」(王六二)等三篇論文。

  而包括佛光、中央、淡江、師範、東海、輔仁、文化、玄奘、中興、大葉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之著名教授,包括龔鵬程、王邦雄、林安梧、鄺芷人、鄭志明、石朝穎、黃運喜、蕭登福、廖俊裕等教授,也都在此次研討會中發表或提交相關論文。

  天帝教同奮共發表八篇,為歷屆研討會中最多的一次。包括有呂緒麟教授「道教不死哲學的現代意義」、梁靜佈「悟證之間─王重陽詩歌中透顯的實修訊息」、呂光證「論涵靜老人對宗教與科學之主張─從伊安.巴伯觀點分析」、李光光「中國大陸制定宗教法之芻議」、徐光陽「由易卦論靜坐修持─從『剝、坤、復』卦談起」、周靜描「從天帝教的神律系統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與責任」、梁靜換「人類自救之道─從涵靜老人的思想論述」、梁光筆「天帝教修持理論體系初探」。這樣豐富的成果,當是此次研討會中相當亮眼的成績展現。

  文化大學石朝穎教授探討Ken Wilber在其修行日記《一味》中關於「轉譯」與「轉化」問題,引起參與人員極大的討論興趣。

  Ken Wilber認為「宗教」上有兩種不同的作用方式,其中之一是「宗教」替「小我」製造生命意義的詮釋與滿足,只要「小我」相信這些神話,執行這些宗教儀式,說出這些「祈禱詞」,則所謂的「小我」就能相信自己終將得到「救贖」。Ken Wilber認為這種所謂的「宗教信仰」,只是在做一種「轉譯」的工作。而「宗教」第二種作用是對「小我」的「轉化」作用。真正的「轉化」,不但不會使「小我」(我執)得到滿足,反而會導致「我執」的消退。他認為這兩種作用都很重要,而且缺一不可。

  然而,在對宗教「轉譯」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小心其對於「轉化」所產生的障礙:假如我們想「轉譯」真理時,我們反而會遮蔽想要揭示的真理。Ken Wilber說:「尋求解脫反而阻礙了解脫。」所以,他認為完美的宗教修持者,並不是尋求解脫,永遠的追尋就是永遠的不得要領。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我們每個人早就具足解脫的佛性,我們的心,早在我們追尋之前,就已經在那裡了!

Ken Wilber探討現代美國社會「宗教研究」所可能對「宗教修持」所引起的問題與障礙,而開展出這兩者互動關係的另一個思考觀點。

宗教與科學化合 脫離唯物唯心窠臼

  而呂光證教授發表的「論涵靜老人對宗教與科學之主張─從伊安.巴伯觀點分析」討論「宗教修持」與「科學研究」之間的相關性,把宗教研究的領域擴大到科學研究上,思考宗教修持與科學研究更為複雜矛盾的關係,也引起與會人員極大的興趣。

  巴伯以四種觀點來描述宗教與科學的複雜關係:衝突、獨立、對話、整合。而呂教授根據涵靜老人的思想,參考巴伯的觀點,提出「宗教與科學的第五種關係─化合」。他提出,宗教修持與科學研究「化合」的最終理想是:「提供人類一個對自然律的嶄新觀點,以脫離科學唯物、宗教唯心的兩大窠臼。」

  從涵靜老人親身實驗,透過自身修持、天人交通,結合後天科學、哲學、宗教學,所完成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以及天帝教目前正在研發的「天人交通機」,無不是希望完成宗教修持與科學研究之間的化合作用。因此這些研究均從宗教的觀念、方法、修持著手,深入科學理論與技術,希望從根本影響科學唯物的體質,轉向心物一元的新科學觀。隨著對精神領域自然律愈加清楚,結果必將反過來影響宗教本身,產生質變,剝除渺冥與神話的弊病,提供人類一個對自然律嶄新觀點。

  這樣一種對於宗教修持與科學研究結合,所能產生對於人類思想的震撼與變革的思考,也是研討會上相當特殊的觀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天帝教同奮在研討會上的表現。同奮論文發表數量上,佔了全部發表論文的三分之一。主題多樣化,顯現出天帝教內涵的豐富性。論文水準或許不一,但呂光證教授從涵靜老人對於宗教修持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之特殊觀點切入,贏得大陸與與會學者熱烈迴響,顯現出天帝教教義中這許多前瞻性思考觀點,實在可以對時代文明的發展有所助益。而石朝穎教授針對周靜描同奮發表之論文,提出天帝教對於 上帝意義及實質內涵如何詮釋的問題,引發與會學者極富興趣的討論回答,也表現出還可以在天帝教內涵上,開發出更多不同的思考觀點,與學術界做更廣泛深入的交流討論,讓彼此都能有所提昇成長。

  而光筆、靜佈、靜換、靜描等人的論文發表上,從涵靜老人的道學思想入手,大量引用天帝教教義、天人文化聖訓等相關資料,對於探討主題言之成理,也在發表態度上,展現出對於天帝教內涵之極大信心。清楚表現出想在這種場合上,正式把天人實學與現代學術研究並列,以此為基準點,與現代學術對話的企圖心,並藉此激發學界對本教精神意涵的認知與了解。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可以把天人實學的內涵開發得愈加成熟,與世界各種各樣的學術展開正式的對話,而能夠吸引更多志同道合之士,一同來探討,進而創造出引領時代趨向美好的思想潮流出來。

台灣宗教團體與大陸學者的對話

中華一家 骨肉情長

放下了意識型態的無謂爭辯;放下了宗教的隔閡與兩岸的對立,大夥激盪起對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濃厚情感,一起從人類進化的最終道源─愛來著眼,共尋如何讓中國人站起來的榮光大道。

  在此次活動中,最具有特色應是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天人研究總院與天帝教總會,將此次兩岸學術研討與宗教聯誼會合併舉辦。在兩岸的學者參與中,再加入一貫道、基督教、天理教、天德教、軒轅教、中國宗教徒協會等各宗教教徒,在彼此的互動中,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火花。

來自同一祖先 人親土更親

  「我向大家介紹世界宗教研究所,一九六四年創立,是大陸第一所專門研究宗教的機構,到一九八一年,共有研究員七十一位,八個研究室,每年研究發表字數一千萬字。」張新鷹副所長表示。而王六二研究員也表示,大陸研究界很關心台灣宗教界的對話及發展。「剛才聽大陸學者說,原來大陸在宗教方面有七十幾位研究員,對台灣宗教還這麼清楚了解,很意外。」軒轅教林育培副宗伯的發言,引起大家一陣笑聲。第一天「相見歡」活動中,大夥對於這一次意想不到的「第一次接觸」都顯得相當有興趣。基督教的孫振明牧師還熱情贈送內政部最新編輯的《台灣宗教簡介》這本書給大陸學者,張副所長高興的表示:「這是最好的禮物。我是專門研究台灣宗教的,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與各個宗教團體交流互動。」

  而這股熱情,在研討會中有更多的接觸與了解,接著延續到第二天的宗教聯誼座談會,在座談會中,各教推派代表上台簡介本身宗教發展的現況。而對於軒轅教、一貫道、天帝教的歷史描述中,大陸任延黎學者就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都說自己是最古老的宗教,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古老的宗教?」這個問題,引發會場一陣熱鬧反應。

  中國宗教徒協會李夕濤執行秘書率先發言:「他們都說自己是最古老的宗教,一點都沒錯。因為中華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大家都是中國人,而各個宗教團體本就根植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林育培副宗伯接著表示:「中國人古老的歷史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你最古老,很好,我最古老,也很好,大家都是同一個祖先中國人的血緣。宗教最後目標是修養心性,其他有各自表述的自由,我看其他宗教好,所以我今天才來參加聯誼會,其他宗教看我好,也才會邀請我來,這就夠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卻激發出宗教間彼此的了解與包容,更表現出對中華文化共同的深厚感情,一場有趣溫馨的宗教聯誼會,為第二天的活動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

團結起來 讓中國更偉大

  「我說我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這句話在台灣目前是個異數。因為有一批政治人物整天在說服你:『你不是中國人!』但昨天晚上天理教、天帝教、軒轅教等等就從中國文化背景出發,我想這是很多支持台灣的民眾還原他們本來真面目的一個很大力量。宗教在很多方面,對我們整個社會是很大的穩定助力。」

  最後一天的綜合座談,由張新鷹副所長和巨光膺樞機聯合主持,經過幾天的互動溝通,鄺芷人教授的發言,很自然的把主題拉到兩岸的宗教互動以及對於中國交流的共同感受上。

  「今天在此地的所有的宗教大德們,我們共同都有的期許:希望能夠看到我們中國人強起來;希望能夠看到中國人站起來;希望能夠看到中國人成為世界的主流,我很願意用這樣一個角度來說明我們對大陸整個宗教政策的期許,和我們共同的希望和目標,一方面回應先進們的意見,另一方面也請大陸的學人們能夠正視我們台灣宗教界共同的心聲。」維生首席真情流露的表示,他以做一個中國人為榮,以活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下為榮,以做為一個中國知識份子為榮,說著說著,他哽咽地流下兩行熱淚,讓全場動容。張副所長深有所感的說:「李教授,我很感動。」

  而全場也被這樣一種對自己國家鄉土的無私熱愛與深厚感情震動,林育培副宗伯接著表示:「為了中國人的前途著想,不要爭吵了、不要打架了,大家和平相處,哪怕它的名稱不同,中國人如果團結在一起會更偉大的。」而李夕濤執秘更充滿使命感的表示:「我們如果能夠到大陸去發展,不是發展台灣的宗教,而是想把我們的心得、體悟分享給大陸的同胞、我們的親友,我們是否可以思考:兩岸之間從宗教學術的研究再擴展到宗教實務方面交流與合作的可能?」

  對於這樣一種實際促進兩岸關係的看法,張新鷹副所長表示:「我個人覺得現在如果向大陸去弘教、傳教,確實就像李教授所說的,目前還沒有達到這樣開放的程度,但是除了這個以外,各個宗教能做的事情其實還蠻多的,譬如從社會慈善事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文化教育的角度,如慈濟功德會的骨髓捐獻,已經惠及大陸很多白血病的患者;雲南的賑災,類似這樣的事情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滯礙,從這方面做起,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做法,更能夠改善雙方的關係,並且能加深那邊對這邊宗教團體的一些了解。」

  在這個會場上,沒有意識型態的爭辯,沒有唇槍舌戰的你死我活,有的只是一種中華民族骨肉相連的情感激盪,大家放下了宗教間的隔閡;放下了兩岸的對立,一起從人類進化最原始的道源─愛的方向著眼,如何才能讓「中國人富強、和平、統一,具有尊嚴地屹立在國際社會中」。(涵靜老人語)會場暖洋洋的氣氛,讓大家的心更貼近。

各式各樣的豐富對話

打開視野 大家的心更貼近

看到宗教修持與宗教研究對應關係,了解彼此對中華文化的情感,思考如何藉由宗教交流,加強兩岸更進一步發展空間,當是這次研討會最精采最有收穫的地方。

  對於把台港、大陸三地學者與宗教團體結合在一起,這樣一個意想不到的湊合,張新鷹副所長表示:「我愈來愈覺得,藉由宗教之間的接觸,是兩岸一個很好的互動方式。在宗教間可以接觸更多不同層面的人士,而且宗教本質是善的,是好的,對兩岸關係有實質的幫助。」

  而各宗教團體也對大陸學者的到來,充滿驚喜:「沒想到有這個機會能夠與大陸學者,在各自宗教體會上,對彼此的想法加以溝通,對大陸宗教環境有更多了解,也對兩岸宗教環境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

  軒轅教林育培副宗伯表示:「很喜歡來參加宗教聯誼會,每次來,都學習到許多。」而一貫道忠恕基礎道場潘風明點傳師也表示:「藉由宗教交流,對於彼此都能有許多成長。或許未來,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互動。我們道場,每年都會派遣學生到世界各個不同宗教,長時間學習接觸對方宗教的禮儀與思想。這些學習,幫助我們開闊對於宗教發展的各種想法。」

  藉由這樣一種場合,提供兩岸學者與不同宗教團體,了解了彼此對於中國文化那一份深厚的感情所在;思考兩岸宗教交流更進一步的努力發展空間;看到台灣各宗教間互動對話的方式;觸及到大陸的宗教研究及發展現況;探討宗教修持與宗教研究的對應關係。或許,三天研討會及聯誼會中,在這麼多不同背景的人聚合激盪下,最精采最有收穫的應該是彼此思想交流碰撞中,有所啟發有所共鳴有所體會的那一部分了。

  誠如維生首席在開幕式所說的,涵靜老人證道七年來,我們追隨著他老人家天人實學的思想與教化,持續為宗教研究、宗教會通及宗教發展而努力,也為本教的終極關懷─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奮鬥不懈,在這次研討會中,似乎凝聚更多共識,也找到了實踐的落腳點,相信這當是令涵靜老人在無形中最為快慰的地方吧!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