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情懷 出世智慧 ─參加天帝教第二十四期正宗靜坐班有感

入世情懷 出世智慧 ─參加天帝教第二十四期正宗靜坐班有感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38期 » 入世情懷 出世智慧 ─參加天帝教第二十四期正宗靜坐班有感

台東縣初院/劉大境  2003-12-01 10:50

每一位在過平凡日子的小老百姓,特別是同奮,必須要有更多的勇氣與耐心,去面對許多繁瑣的現實生活問題,帝教「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結合全體同奮的願力,為天下萬生萬靈祈恩赦,實際上就是在實踐聖人的事業,只是我們的方式平和而踏實。一步一腳印走來,讓我們更清楚個人價值與眾人合作的重要,在無私付出的同時,我們也在真正享受內心寧靜的喜樂。

緣起

  天帝教第二十四期「法華上乘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正宗靜坐東部班,在今年四月份於臺東縣初院舉辦,由於我目前正在臺東空軍志航基地服役,就近參加不僅可以免去長途奔波,學費也比歷屆便宜許多,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在父母親的鼓勵之下參加了這次受訓,並在四月十九日與其他同奮共同搭車至高雄市掌院,參加點道儀式,自此正式踏進天帝教的大門。

  天帝教,如同其他的宗教也有信仰上的儀節與經典,並且同樣也有其宗教上的神話性格,但是天帝教給我最大的啟發,不僅在於其服務世俗的奉獻精神以及敦化社會的教育功能,更在於讓我從真實的生活經驗去印證人類社會中道德倫理的價值與體驗人性的光輝,而這些對天帝教義的理解,都是在參加正宗靜坐班之後,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將入世求道的情懷,轉化為出世修行的智慧。

拿得起 放得下

  六月十四日的課程中,敏思講師介紹了天帝教復興簡史。在那個動盪的大時代裡,師尊與家人的求道心志、對中國時代使命的無法割捨,讓我們瞭解越是在艱困的環境中,往往人的意志力越是堅韌;越是對人群社會有真誠的責任感與時代體認,就越是能大無畏而勇往直前。在師尊首任首席使者的奮鬥過程中,我們看見了一位時代的導師,引領我們社會的人心與公道正義。

  以前曾經在中國時報上看到一則報導文學:在泰國北部的深山森林中,有位苦煉修行的羅漢僧,已經活了兩百多歲了,獨自在山溪瀑布前靜坐,當地村民都知道這位得道的高僧。羅漢心地善良,時常幫地方村民醫病解困,村民也會回贈食物。有一天,有位作家記者前去森林探訪那位得道的羅漢,在訪談的過程中,羅漢才漸漸明白一些事情。羅漢雖能自渡,卻不能渡人;羅漢雖然早已可以不受肉身的拘束而能神移自如,但是在那發心求道的背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忽略的深沉的寂滅。羅漢的父母家人、鄰居朋友、童年時的玩伴全都早已不在人間,只剩下他自己獨自面對人世間的白雲蒼狗。在那一刻,羅漢才真正的自了放下,安靜自得的選擇證入涅槃,他原先所看破的有情世間,原來才是內心深處最不捨的。平凡如我,何時才能清楚知道自己該選擇的道路?人生,真的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智慧來修行的路!

  所以,同樣是入世求道,在個人心性修煉之外,若是將對小我的愛轉化為對大我的使命與責任感,意義便截然不同,這也是師尊「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立教宗旨。

愛與恨

  忿怒可以使人產生力量,但這種力量通常是具有破壞性的。在忙亂的工作環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明冷靜的心境,確實是需要非常大的耐性。通常,苛責別人也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苛責中又帶有權威性的支配時,就更容易讓人肆無忌憚地去發洩那種無理而負面的情緒,但對周遭的人來說,卻必須去承受那種無辜的折磨。所以,在發怒者分不清對象或事件的狀況下,這種無厘頭的情緒所造成的傷害也是難以彌補的。在天帝教的教壇課程中,〈天赦救劫祈願文〉勉勵同奮們除殘止暴、寬恕悔過、自解心鎖,並將這種對自我的心性省懺轉化為對環境人心改善的願力,實是值得吾輩奮勉實踐的。

  以前曾經聽一位印度友人聊起其對「恐怖活動」的觀感:通常一般人對於「恐怖活動」總是離不開自殺炸彈、暴力攻擊等行為,及其所衍生的種族仇恨、政治仇恨;但對於烽火不斷的中東地區的人民而言,西方國家的解讀方式往往摻雜許多本位的偏見,那些以金錢、權勢、社會地位、甚至用所謂的「愛」來讓別人痛苦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舉動,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恐怖活動」呢!所以,「恐怖活動」的本質不在於其手段,而是在於「傷害」。

  如果人們在平時都能凡事反求諸己,彼此尊重,相互諒解,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和平。

追尋/逃避

  教內有一位從韓國來臺灣留學的同奮,道名光漢,已經是中年歲數,之前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在臺留學期間曾至各地教院參訪,甚至長住修行。之所以會認識光漢前輩,也真是難得的機緣,小妹(道名月予)自高中畢業後,至嘉義參加大學申請入學考試,因投宿當地教院而與光漢前輩結識,聽小妹後來聊起,光漢前輩不斷鼓勵小妹要繼續奮鬥,千萬別放棄自己人生的希望,並承諾到臺東家中拜訪。

  後來在光播開導師的陪同下,光漢前輩真的來到臺東家中,那種感觸非常深刻,鄉下的情景讓光漢前輩憶起在韓國家鄉的高堂老母。四海為家的光漢前輩最後決定放棄臺灣的學位,回韓國家鄉去了。聽母親後來轉述光漢的談話,在外漂泊的歲月裡,不論是求學或是求道的過程,都給他許多人事滄桑的感慨。

  流浪的目的或許是為了追尋,也或許是在逃避,漫漫的修行路,終點原來就在起點處,只是一時的抉擇也往往影響了我們人生的途徑。

平凡的偉人

  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師尊一生不平凡的事蹟,母親 與妻子 可說是背後的推手與安定的力量。在清末民初的年代,婦女的社會地位普遍不高,但卻是家庭結構中非常重要的成員,以師尊當時的成長背景即可想見兩位女性慈悲力量的影響。

  母親(靜昇)時常會和我閒話家常,偶爾聊及自身的健康狀況,總免不了又要傷感一番。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外婆就離家出走而不知去向,是外公父代母職將母親帶大的。母親憶起她的童年生活,似乎總是一個人渡過的,放學回家也是一個人,陪伴母親的只有家中的一隻小貓,肚子餓了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寫功課,一個人玩耍,當時外公三天兩頭就出去打牌賭博混飯局,一直到母親自己也當媽媽了。回想起我們家三兄妹的成長過程,母親和父親卻從來沒有缺席過。現在想起母親的故事,才感受到她的堅毅與勇敢,母親從不因自己家庭的不健全而自暴自棄、自怨自憐,特別是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裡。母親能將她童年曾經歷過的孤單與遺憾,全都無怨無悔地轉化成對這個家庭的愛與對子女的期待,大概也就是這種愛,給了母親生活的力量。

  現在我在部隊裡服役,學長們時常要留守據點,我只好一人去吃飯,就會去聯合餐廳幫學長們打便當回去。每次看到空軍的鐵飯盒,總會讓我想起以前唸國中的時候,母親幫我準備的便當。當時學校裡幾乎每個同學都是外訂便當,所以中午都可以吃到溫熱的飯菜,而且菜色多樣豐富,而我一早從家中帶上學的便當,到中午時飯菜都餿了。當時對父母不能諒解,總覺得家裡窮是件可恥的事,隨著年歲的成長,離鄉背井到外地求學之後,我才漸漸瞭解父母的苦衷。一個小小的便當盒,雖然只有簡單的飯菜,可是裡面卻有許多母親的愛心與無奈。現在在部隊裡三餐吃飯都很方便,菜色也都不錯,但是我想大概再也吃不出當年母親為我準備便當,心中那股複雜的滋味了。人往往在時過境遷後,才懂得去珍惜與反省。

記憶與珍惜 遺忘與原諒

  我真的相信,一個人內心若常懷著感恩與喜樂,必能將外在環境加諸己身的挫折與暴怒化解,在《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中,「以仁與慈,而治幽厲」,大概也就是這一層體會吧!「廿字真言」淬煉了中國文化中的精華,透過對道德倫理的誠懇實踐與堅定信仰,於是我們有了光明娑婆、寶色燦爛的理想願景。

  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在集合場上等著晚點名,突然想起大學時期在新竹科學園區打工時的一位長輩,那是在羅技電子公司生產線的一位作業領班,在暑假即將結束前,我們這群年輕的小工讀生也都將回各自的學校開學去了。臨別前夕,領班送給我們每人一個紅包袋作為禮物,裡面是一隻鉛筆與一塊橡皮擦,還有一張小紙條:「送你(妳)一技筆,讓你(妳)記下你(妳)想記得的;送你(妳)一塊橡皮擦,讓你(妳)擦掉你(妳)想忘記的。」多年後,我回到故鄉臺東來,雖然早已沒再和以前打工的朋友們連絡了,但那位領班送給我們的祝福與鼓勵,卻重新給了我繼續面對生活的力量。那雖然只是一份簡單的禮物,但領班的深厚情義真的給我許多溫暖,在多年後的那天晚點名。

  記得生命中曾經歷過的美好,並不表示內心懂得珍惜一切的恩典,因為「珍惜」是一種內心感恩的狀態,並透過實際行動予以回饋;遺忘生活中曾遭遇到的挫折與失敗,並不表示我們能夠原諒所有的傷害,因為「原諒」是一種內心寬恕的表現,而「遺忘」則通常只是選擇逃避那種悲傷與痛苦罷了。

在生活中學習 在困境中成長

  在參加天帝教靜坐班的這段日子以來,接觸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同奮,大家卻都有共同的理念與信仰,並且在課程中瞭解天帝教的立教宗旨與教條背後的精神,我才能夠以更廣闊的角度重新認識天帝教。在平常的生活中,許多人事的問題往往在於沒有深入理解以致誤會產生,若我們都能以耐心與理性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也就可以免去許多無謂的爭執。

  其次,天帝教也如同其他的宗教信仰而有許多的儀式禮節,例如上香儀式、誦誥跪拜等。其實在這些儀節進行的過程中,無形也等於是讓自己有一個運動身體的機會,長期的誦誥也就同時等於長期的運動,確實有助於身體健康,而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健康人生的基礎。所以,如果我們能將宗教上的規範配合日常真實生活經驗來看,則「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的體驗也就更親切而有意義了。

  此外,反覆的誦誥跪拜不僅要求同奮「念念專注,念念集中」,同時也在無形中磨練了我們的耐性,一旦當我們回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在人際社交的情緒管理上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其實每一位在平凡人生中過日子的小老百姓,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許多的挑戰與磨練,修道的過程亦復如是,特別是在真實生活中修道的同奮,必須要有更多的勇氣與耐心去面對許多繁瑣的現實問題,天帝教「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為天下萬生萬靈祈恩赦,結合全體同奮的願力,實際上也就是在實踐聖人的事業了,只是我們所選用的方式平和而踏實。所以,一步一腳印走來,不僅讓我們更清楚個人價值與眾人合作的重要,在無私付出的同時,我們也在真正享受內心寧靜的喜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