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靜坐的故事

靜心靜坐的故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56期 » 靜心靜坐的故事

台南市初院/謝緒投  2005-06-01 12:10

經過急風驟雨的歷煉後,
隱身於颱風眼的寧靜中孤寂地冥想,
可比一輩子躲在象牙塔中,或花費在俗事上,
更有機會推出有生命力的體悟。

  學了這麼多年的靜坐,我的程度還是只有靜心靜坐的程度。

  靜坐本是一件單純的事,太多的意識、教條、信仰與價值,對靜坐本身來說都是無謂的,這是我在靜心靜坐中學到的。

  我是從民國七十九年大一時開始學靜坐,到現在也好多年了,想到寫靜坐的心得,心中百感無以形容。還是寫一些我發生過跟靜坐相關的經歷吧!

一、鼻塞的治法

  首先要說的是,我學靜坐只是好奇,並不是為了強身治病這些理由。不過當年在學校社團學靜坐時,學長學姊們總是善意的跟我述說靜坐的總總優點。我從小鼻子過敏,常會流鼻水、鼻塞,因此就有人跟我說了,靜坐可以治鼻病,他本身也有鼻塞的問題,學靜坐之後鼻塞就好啦。

  我在學校社團學靜心靜坐一周兩次,遇到放假就休息。過了三個月之後,真的如同學長學姊說的,有一天打坐時,鼻腔內感到刺痛無比,彷彿被刀子割過一般,鼻塞的情況果然好了!真是神奇不可思議呀!這裡面不知道含有多少神秘呢。只是好三天,三天之後鼻塞的情況又回復原先的狀況。我心中想想真覺好笑,靜坐三個月才好個三天,這樣的投資報酬率真是低呀!

  不過,等我靜心靜坐學了三年,呼吸自自然然的變細了之後,我才發覺雖然一樣是鼻塞,但總會有空隙的。以往覺得呼吸的氣通不過,現在可以感覺沒有阻礙了,以前呼吸比較粗,鼻腔通過的空氣很容易的會刺激黏膜,因此鼻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呼吸可以比較細了,鼻塞的程度嚴重一些也沒關係,總有空隙讓空氣流動的,再者,呼吸細,鼻腔通過的冷空氣也就比較不會刺激黏膜。

  因為靜坐,我發覺到鼻塞的兩種治法,一種是神效的治法只要三個月;另一種是比較自然的方式。神奇的方式說成故事比較吸引人,但我捨棄;另一種三年才發現的方式沒什麼好說的,但很好用。

二、金甲大神

  這是一個腦震盪的故事。我腦震盪過很多次,這是最後的一次,發生在我學靜心靜坐一年後。

  那是個接近中秋節的星期天,我父親跟我開著貨車去收購稻穀,因為車子要迴轉,我站在貨車後面的平台上,突然車子加速前進,於是我失去平衡從平台上墬落。就在這一瞬間我緊張到失去意識,恢復意識時彷彿睡了一段長覺,只是這時感到身體是在墬落的狀態,還以為正在作夢,夢到在社團靜坐的褟褟米上,練習「信任」遊戲,後面會有人接住的,於是心裡放鬆、腦中浮現著一個金光閃閃的金甲武士,我想會被接住的。

  做了個這樣的白日夢,不知道為什麼我掉下來的高度不到一米五,以牛頓第二定律的計算時間不到0點六秒,但在當下的那一刻,總覺得時間過了很久,這故事的結局是根據自然定律,我掉了下來,沒人接住,在著地的那一刻,耳朵聽到原本坐在道路另一邊的老婆婆驚嚇大叫,此刻我心中暗罵被騙了!

  後來我昏倒在路邊,老婆婆大聲呼喊,我父親才發覺送我到醫院。《莊子》有段故事寫著:酒醉的人從高速行駛的馬車墬下,不會有生命危險,只是會受些皮肉傷;但一般人不死也半條命。原因是酒醉的人墬下時,不知生不知死,身體是放鬆的,因為放鬆,自然墬下時,脊椎會自然彎曲,保護著頭部不會先著地,一般人往往因為緊張,身體僵硬,以致於頭部先著地造成重大傷害。在這例子中我會失去意識,也是本能保衛的機制被啟動了!

  至於夢到金甲大神,或許是先前聽過學長學姊提過的宗教信仰吧!在發生這事時我還未皈師,天帝教的護法神為什麼要保護我?又為什麼是金甲大神呢?比較可能的原因是我的潛意識渴望有無形的保護吧。這一點我跟大家是一樣的。

三、父親中毒

  我發覺自己有「氣功」療理的能力時,我也還沒皈師,這時靜心靜坐已經學了一段時間了。在那段時間比較有驗證的是我父親中毒的事。

  我家務農,我父親因為噴農藥時不小心噴到傷口中毒了。農夫農藥中毒也是平常,一般是送到醫院注射點滴就會好了,只是身為人子,看到父親手腳趾甲泛黑,總是不忍,在醫院病床前我就默唸起廿字真言,祈禱父親身上的毒可以轉到我身上,不到幾分鐘,他泛黑的趾甲變正常,應該是有醫院點滴的藥效吧,只是我手指甲顏色轉黑了,當時覺得真是神奇!

  後來接受了天人炁功法技,常有機會作炁療,才知道先前的那次,只是一般氣功療理中比較粗淺的模式,是以自己的能量來承擔對方的困境。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的機緣,自以為功夫學到了,卻還沒皈師,對師尊感到不好意思。這才興起皈師的念頭。

四、良知良能

  談到靜坐的老師,關尹子曰:「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奡,善心者師心不師聖。」在傳統的靜坐會很強調「老師」的重要,因為在靜坐的過程中會歷經許多特別的生理心理變化,如果沒有一個經歷過這些歷程的人在旁指導,很容易會讓人徬徨而不知所措。

  然而,在靜心靜坐的學習中,很難有這樣的人的出現。我相信當初在設計靜心靜坐時,師尊應該也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如何找到一位良師,能在每個學員身旁指導,可以因應每個人不同的狀況,給予最佳的教學方案呢?這問題很大,我也思考了好幾年,後來發現了這個靜坐的老師,原來就是孟子所講的「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自己的身心狀態又有誰比自己更明瞭的呢?又有誰沒「良心」呢?只是很容易被矇蔽了,變得自欺欺人。要找到「良知良能」這個老師很容易,也很難。容易是每個人都有,難的是要不自欺很難。因為這樣,反省懺悔變的很重要;或許人需要有高明的說謊能力才能在這社會生存,但心中總要有一把尺,說謊時必須能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在說什麼。

五、教學相長

  《禮記.學記》言:「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這話是強調教學相長的重要,單純的學只是學習的一半,在教導時才能完整的學習。

  大四時,社團有個機會可以到一所國中教靜坐,這個經驗對我來說很寶貴,這樣的教學純粹是服務,不為招募社員,也不是為宗教宣傳。一個班級四十多人,你可以觀察到四十多種靜坐方式,雖然大多數的方式都很相近,但是總有一兩個比較特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國中生,一副桀傲不馴的面貌,但靜坐時很能入靜,不像其他人會身體發熱而心生浮躁。只不過他旁邊的同學會找他聊天,造成他的干擾。於是我把他安排到教室比較沒人的地方讓他一個人靜坐,這時我站在旁邊感受他周遭的氣氛,十分的定,連呼吸也觀察不到,定功比我還厲害耶!

  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也意外地觀看到了學員靜坐時身上氣的變化,收穫頗豐,很感恩這些國中生。事實上,靜心靜坐教學時,我真的站在教導的位置嗎?更正確的說,在這樣的教學中,自己學到的更多。

六、阿達的定力

  阿達是我大學同學,他很用功,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大學四年中他幾乎每天早上八點到圖書館K書,晚上十點圖書館關門他才離開,在我讀研究所時,有一天他突然找我說想學靜坐,面對這麼突如其來的要求,我不知如何處理,介紹他到社團似乎也不是他想要的,於是我帶他到教院來,本想先幫他做一下炁功,後來不知道怎樣的,就直接教起他靜心靜坐了。

  我在大同堂帶起他一起打坐,陪他打坐時,感受是很特別,身體的氣機沒什麼變化,但是大腦靈台特別清明,我平常很難這樣。下坐後,我問他這事情,他告訴我說,他因為是在k書時,為了讓自己沒有雜念,所以會有屏除雜念的習慣,讓大腦有一個空白不受外在的干擾。

  經歷這件事情讓我有很大的反省,同奮遇到這件事通常會這樣的解釋:阿達先天很有來歷,一切是無形造成的。但是我知道的事實是,雖然當時我號稱大學靜坐學了四年,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社團跟人哈拉打屁。但是我同學阿達四年中卻是紮紮實實的在圖書館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的,練習屏除雜念呀!誰的靜坐功夫會比較好,不用說也就很清楚了。

  阿達博士班畢業後,在某家知名的IC設計公司擔任經理的職務。

七、海潮音

  我的定力不好,即使阻絕外在聲音依然可以聽到身體的雜音,靜不下來。我有耳鳴,但很奇怪我覺得這耳鳴就好像蟋蟀的聲音,也好像海浪的聲音,還蠻好聽的,不知為何有人將耳鳴視為病症?

  後來有次幫一位耳鳴患者做炁功之後才了解,在我幫他耳朵加金光時,手掌上感受到他耳鳴的振動,與我不同,我的是每種頻率都有,而他的卻是單一種頻率,也難怪他會受不了。如果我們做訊號分析,「海浪的聲音」跟「白色噪音(white noise)」很像,只不過前者是後者的訊號再通過一個特殊設計的低通濾波器處理而已,如果你將「車水馬龍的噪音」通過這個低通濾波器,出來的聲音就會變的更像真實的「海浪的聲音」。

  同奮在誦誥的聲音不是歌唱比賽,有人悅耳有人走音,一群人唱出來的有大聲有小聲,我倒是覺得也像「海浪的聲音」,一波波的打到心坎上。世局的變化、時代的潮流不也如此嗎?金庸小說的《神鵰俠侶》中,有一段奇異的情節。楊過在山洪中海潮裏練劍,但覺巨力從四方湧至,繁巧的招式完全不管用,逼得按照基本力學去發劍,反而領悟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要旨,劍術返璞歸真,渾然天成,遠勝世上諸般花巧招式。

  要用這種方法提升功力,並不是任何條件下都可辦到。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百年不變,死水一潭的社會,要阻止一身修為日漸衰退已是不易,更遑論要勇猛精進。靜坐的功夫很難只侷限在一己的關注,生活的型態、大環境的變化都相互牽動影響著。過去十多年以來,無論在科技、經濟、政治、或社會方面,這個世界都有深刻而且急劇的變化。只求守成的人對此或會心生畏懼,但對尋求大道的修行者而言,卻是千載難求的天然實驗室。這好比在暴風雨當中,我們更能體驗天地之威,細察風雲變色的規律。

  在風暴中站穩腳跟,沒有人仰馬翻,並不容易,要保持心中一片清明,則更加困難。我們若只顧在生活中浮沉,對世事的觀察便很易流於表面。如果要真正掌握事物的規律,我們還需要長時間的思索機會。經過急風驟雨的歷煉後,隱身於颱風眼的寧靜中孤寂地冥想,可比一輩子躲在象牙塔中,或把時間都花在俗事上更有機會推出有生命力的體悟。             
(作者為博士後研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