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眾裡尋他千百度

書摘 眾裡尋他千百度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58期 » 書摘 眾裡尋他千百度

黃敏警  2005-08-01 11:40

—奮鬥真經讀經筆記新版

小引

  《奮鬥真經讀經筆記》舊版付梓之後,有同奮當眾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寫讀經筆記?

  我當下大歎:這真是一個直指核心的好問題!不僅是她,我也常拿了這問題「拷」問我自己的,為什麼?為什麼寫讀經筆記?

  初初與經典結緣,確乎是因為十年前閉關發的願,除此之外,別無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些來自於聖訓所謂「承先啟後」的期勉,我通常不大當真的。不是不把仙佛的教誨當一回事,而是因為自己忝為教育界一員,深知何謂「循循善誘」,也完全了解慈悲的仙佛一貫是拿了放大鏡拼命找尋人間弟子的優點。一丁點好處,在仙佛眼中,硬是可以放大成弟子聽了都覺得赧然不已的長處。

  提筆書寫,純粹只是因為喜歡經典,喜歡分享。在經文中逡巡的時候,常常可以恍如與仙佛相遇,因此偷到一點世俗難尋的心傳。付諸書寫,是因為與經文相遇的片刻,往往是自己最稱清明的時候,於是趕緊以彼刻清明的心與眼留下一點記錄。因為輾轉於擾攘紅塵,太過了然,現時自己的修為,那畢竟只是曇華一現,趁著靈光乍現的片刻,抓住些微的印記當作藥方,聊供回復癡態的我可以按時吞服。

  說穿了,讀經筆記只是清明的我為愚癡的我留下的一點記錄,走到付梓發行這條路,也只是承蒙天上人間不棄。因此如果這本類似自言自語的筆記有幸可以提供讀者一點什麼啟發,功不在我,而在仙佛無形的應化。如果不幸在本書裡找不到任何印心之處,那純粹是我個人修為不夠,與仙佛半點不相干;只是虛擲了讀者的時間,讓我覺得罪莫大焉,罪莫大焉啊!

  至於為何舊版問世一年即行改版,版面不利閱讀是始因,全面改動是因為著手寫廿字真經筆記時,回顧奮鬥真經筆記,便見其中許多原先未及注意的不足,舊版站在局外人的立場說話,純粹解經,新版則把自身置入,有驗證、有體悟,兩版風格頗有差異,唯一相同之處,只在作者分享經義的心情不變吧!

◎溺於狂境。

處於難忍的逆境,則能常保奮鬥的勇氣與毅力。

當你開始放光

  廣欽上人對修行有一個非常通透的見解,他說:「修行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中修,好的、快樂的順境,已經不必學了。修行就是要修壞的、惡的,逆因緣啟發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心無罣礙。」

  在逆境中開啟智慧與超人的耐力,密勒日巴尊者鐵定是極好的典範。

  尊者的父親在當地原是首富,身故後不但家產被伯父與姑母侵佔,尊者本人與母親、姊姊甚且還被當作看門狗一般虐待。痛苦的十餘年過後,母親確定家產討回無望,起了報復的莫大瞋心,把僅有的田地賣去一半,要尊者拿去供養法師,以便學得咒術,整死這些所謂的惡人。尊者依言完成了母親的心願,施咒降雹害死三十餘人,自己卻覺得心中大不安,發願改修正法。因緣所至,依止馬爾巴譯師。馬爾巴大師深知來者的大根器,為求淨除尊者殺業等種種罪障,使盡種種善巧的方法讓其人承受八大苦行及無數小苦行的煎熬,終於盡消前業。所謂八大苦行,略舉其例。

  馬爾巴上師要求密勒日巴尊者在四方山頭壘石築屋,建材必須一個人從山腳下扛上去,要求的房屋造型變化多矣,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不一而足。問題是每回尊者房子築得差不多了,上師就跑來說他弄錯了。於是好不容易築成的石屋必須全數拆除,把建材運回山腳,再重新運到山的另一邊,而且還是一般人看了就腿軟的山頭。搬運大石材上山是何等艱難的苦役,更何況是拆了建,建了拆?因為負重成瘡,結痂後再度長瘡,而後在潰爛與結痂中循環不斷。師母在一旁看了不忍,請求上師垂憐,是不是可以別再折磨這麼難得的好弟子了。上師看過傷口,只是輕描淡寫地說當年那諾巴尊者是受過十二大苦行十二小苦行的,尊者的傷相較之下只是小巫見大巫,快別裝模作樣,縫了口袋再去背沙吧。

  口袋有什麼用?沙子置入口袋,與長瘡的背部不會直接摩擦,患處就不會痛了!

  相信很多人在初初閱讀《密勒日巴尊者傳》時,很難不在心裡嘀咕:這位上師到底怎麼回事?且別提慈悲心了,他到底有沒有同情心?可馬爾巴上師有其深刻的用心在。這些苦行過後,罪業盡除,密勒日巴尊者以其深厚的來根智慧,可以即生成就。他的說法一點也不錯。爾後尊者得傳正法,又以精進不斷,真在其生成就,成為佛教密藏史上光照四方的修行典型。

  如尊者之類的苦行太過悚人聽聞,一般修行,所求的層次不這麼高的時候,也許會覺得寧可慢慢修去,即生成就的大果就算了吧。但是現世修行裡,即便不要速成的佛果,一旦進入修行的大門,仍有宿世的罪業現形,演成種種不斷的干擾,可能是精神折磨,可能是身體的病痛,或是其他種種難以逆料的諸苦。

  涵靜老人於此的解讀是:一旦入道,尤其是進了天帝教,開了天門之後,無形界便可以看到你頭上的光,這個光會引來宿世的冤親債主,深怕此時不追討,等到其人修行有成,那可就再也討不回來了。是以不修道似乎還一帆風順,一入道門,魔障反而一大堆。

  魔障既來,有人會在無明的驚懼中倉皇逃去;比較幸運的是一開始就有明師指導,深知背後作用的機轉,是以不憂不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日久練就一身天人共欽的毅力與能量,這時可就是天上交予更大天命的時候了。

  天命愈大,磨考愈多。謹記這個律則,日後遇上磨考的大浪來襲,不但不起畏懼,甚且還能勇敢迎上前去,在浪頭打過來的時候,抓住它的韻律節奏,輕鬆跳上浪頭,順勢登上自在的彼岸。

不憂不懼但隨順

  有一年全家到峇里島觀光,行程中安排了一座遊樂園,當地導遊帶大夥進場之後,帶著點傲人的神色宣佈:其中有東南亞最長的滑水道。兩個孩子一聽馬上眼睛放光。我看著孩子天真的笑臉轉向他們父親,再轉向我這個母親,心裡有點發毛:好寶寶,媽媽有懼高症哪!

  我終於還是硬著頭皮陪孩子走上滑水道起點的高臺,一路七上八下。臨到潛進屈曲的滑水道,我杵在一旁,心裡很想陪孩子,可又無法克制那種先天的恐懼。兩個孩子湊了過來,很貼心地對我說:「媽媽,我們保護妳,妳可以坐在我們中間。」他們真就一前一後拱住我這個緊張兮兮的母親,扯開喉嚨大叫:「下去囉!」

  號稱東南亞最長的滑水道,長到足可把恐懼加溫放大,直是駭人之至。然而當恐懼放到最大,放大到我無法不去正視的當口,我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害怕?怕下墜的感覺,怕失控的感覺,還是壓根兒就怕死?」

  我在鬼門關前走過,真正接近死亡時,並無恐懼之感,因為知道 上帝本來有祂最好的安排,是死,自然有人接引;是生,也會有貴人相助。是生是死,原本不在我個人的掌握之內。那麼現下的恐懼是因於畏懼死亡而來嗎?不是,我很清楚不是,然而恐懼的感覺卻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究竟從何而來?

  無明。只是無明。因於一種潛意識裡莫名所以的直覺,就像面對人生諸事,照樣存有許許多多無以名之的恐懼。對問題的解決無有任何實際的裨益,只是先放著莫名的恐懼等待問題發生。

  長長的滑水道收束在一個戲水塘裡。順著下衝的水勢,我被拋進水塘,毫髮無傷。我站起身來,兩個孩子笑嘻嘻地看著母親,我也笑著回看他們。

  那天我們很難得地在遊樂園裡消磨了一個下午,在滑水道上上下下,玩過一趟又一趟。孩子玩得興高采烈,不只眼睛發光,連周身都放著奇異的光。

  對我而言,這條滑水道變成了具體的宇宙真道。第一趟的恐懼讓我看見了自己的無明,第二趟以後,我的感覺只是在重複對治自己的無明,而後順便練習隨順,在下墜的時候,在承受不能掌控的時候,只是學著隨順,不再硬與外在的衝力抗衡。

  我向來有暈車暈機的毛病,從峇里島返回台灣的時候,我以剛剛悟得的技巧治癒了半生的困擾。

  境界來時,但須隨順。飛機衝上天的時候,隨著他上天;飛機降落的時候,隨著降落。我說的是心靈,真能隨順,那個被固定在座位上的身子就能免除暈機的困擾。這是實證,一點也不誇張。

  過後幾年,當年的幼兒已長成翩翩少年,有一回出遊,邀母親陪他坐小型的雲霄飛車。車在彎曲盤繞的軌道上飛馳,我有點想吐,坐在身邊的孩子很體貼地轉過臉來叮嚀母親:「媽媽,妳隨著它的擺度走,它左妳就左,它右妳就右,這樣妳就不暈了。」

  我當下微笑不語。這孩子倒比母親有智慧得多,小小年紀就發展出他的隨順哲學來了。

  逆境來時,學著面對,學著處理,而後,學著接受,在痛苦的承受中學著隨順,而不是反向對抗。安心受其苦,苦盡甘便來,這不是消極的自我安慰,而是隨順自然的無為。

  凡人得意多忘形,失意多喪志。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任何境界現前,都可能是考,藉以切磋琢磨,終能以不斷精進奮鬥的能量作為資糧,使和子體能有效地駕馭電子體,既不因順境而迷失,也不因逆境而退轉。經文「御於侍境,溺於狂境」,換成王鳳儀善人的版本,實即「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