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敬 侍天精神之所在

誠敬 侍天精神之所在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2.263期 » 誠敬 侍天精神之所在

劉光準  2006-01-01 11:00

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
是達成本教時代使命最神妙的關鍵所在,
想要「神聖人凡通」,
就必須「至誠獲感應」,
以師尊「如帝在上,戰戰兢兢」的精神為典範,
修一顆只為他人設想的心,
面對萬事萬物都真誠無欺。

  誠敬,是天人禮儀侍天精神之所在,師尊進出教壇(光殿)和祈誦的神態是「誠敬」的最佳典範。

深體師尊侍天時的內在涵養

  師尊證道(民國八十三年底)後皈師的同奮,對師尊的印象大多來自於資深同奮的口述或弘教錄影帶,但由於教壇開光以後不可以隨便攝影,所以有關師尊進出教壇和祈誦部分的錄影帶較少;事實上,會留意師尊這部分侍天禮儀的同奮可能不多(侍從同奮除外),所以相關的轉述內容也較少。本人有幸,在師尊主持始院皈宗儀式後期(七十六年以後,已改由各地掌院及初院開導師主持),曾擔任閩南語翻譯工作;七十七年第二期高教師資班閉關結束後,又轉任首席使者辦公室(極院前身)道務組及始院道務中心執事,並奉命整理《天人禮儀手冊》,所以對此有較深刻的印象。

  師尊進出教壇,恰如本教〈寶殿頌〉所云「如帝在上,戰戰兢兢」的情景,值得同奮效法。再看民國七十二年,師尊率領本教同奮在日本富士山祈禱誦誥時嚎啕大哭之情景,正是至真至誠而生之天人交感現象,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種現象,於過去本人站在師尊背後轉譯他老人家要求皈宗同奮反省懺悔的話時,每次皆有甚深的感受,因此我常提醒即將皈師之原人,要善加把握在教主 上帝跟前的「第一次」懺悔機會,必可獲得 上帝的垂憫恩赦。另外,對於同奮,則鼓勵應時時刻刻重視四門基本功課之一的「省懺」功課,以便滌心淨慮,與天常親常和。

制定天人禮儀手冊之淵源

  現行《天人禮儀手冊》是個人在七十八年奉師尊指示整理而成,在蒐集舊制資料後,先分門別類確立章節架構,再進行內容的刪修或增訂,「天人禮儀」的名稱則是手冊完稿後由師尊所訂定的。手冊分成二篇,第一篇〈規範篇〉規範同奮個人及各類教職同奮應該遵守的禮儀;第二篇〈儀式篇〉規範光殿內外的各種儀式,屬於司職同奮應該執行的範圍。章節如此設計,可在手冊需要擴充時,減少章節的更動而繼續增加資料;例如即將完成的飾終禮儀,可編為第三篇〈飾終篇〉,其他則編為第四篇、第五篇……。

  當年《天人禮儀手冊》的核定及之後的修訂,師尊都直接轉請無形審定,再於人間公布實施,足見師尊及無形對天人禮儀的重視。雖然,《天人禮儀手冊》是教綱的附件,師尊也指示,可以因地制宜或與時俱進做適當修正,不過禮儀規範涉及教門風範,所以帝教在增刪、修訂時,一向敬謹行事,不敢輕言修改,以維傳統並兼顧事實需要。最近一次修訂的「天人禮儀手冊草案」,已於九十四年九月廿四、廿五日,在鐳力阿邀集全教道務司職同奮與道務委員會一起討論,再由道務委員會依據結論進行草案的修訂,最後按照傳統先呈報無形核定後,才正式頒布施行。

以禮儀規範外在行為 彰顯誠敬

  禮儀,包括對人和天(天、地、鬼、神)的儀軌。現行《天人禮儀手冊》對天的部分固然佔有較多篇幅,但「嘉禧之典」則是對人,飾終禮儀亦屬於另一部分。《天人禮儀手冊》雖然以「天人禮儀」為名,不過「誠敬」的侍天精神仍然適用於其他所有一切人、事、物;而不是有所求時才如此。一般人在侍天敬神時,大多還能誠敬以對,不過在對人、事、物時,不免多少有所減損或差別,而當面對鬼道眾生時,更可能是一副恐懼或不屑的態度。事實上,真正有正氣的人,是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在誠敬的對待上有所差別的,因為人我、物我本來是一體。

  禮儀,對已明心見性或天人合一的人來說,是多餘的,因為他們舉手投足之間,即與道體合而為一,但對於初入道門的人來說,仍需要利用禮儀規範約束其外在的行為,以幫助收攝身心,彰顯內心的誠敬。雖然各家各派的禮儀規範有所不同,不過它的作用應該是大同小異。

  修行的目的是讓我們從瞭解宇宙(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自己)的真相(本教教義所探討的範圍)開始,然後不斷地修正我們在想法、看法、意念、行為上的偏差,以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修行的方法,不論誦經、誦誥、持咒、念佛、靜參……,雖然各家各派都不同,但如果無法掌握「誠敬」的原則,終將一事無成。因為修道在修心,心若不誠,如何入道?

真心利益眾生 方能感應道交

  誠敬是真誠恭敬,俗話叫「專精」。不論修道或追求人世間一切學問、技藝,若不能專精、一門深入,將一事無成;儒家講修身應該從誠心正意開始,道理即在此。「真」就是「不假」,「不真」就是「虛偽」;「誠」就是「真」,「不誠」就是「不真」。感應道交的前提,就是要有真誠心,真誠才能感應佛菩薩;不真誠則是來自邪知邪見,所感應的必是邪魔。所以,修道的心若不真誠,後果不堪想像!

  「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這是達成本教時代使命(化延世界核戰毀滅浩劫,確保國運、世運)的最殊勝法門。至於如何「有形配合無形」,在本教迴向文一開始便已明示:「至真至誠,一心一意」、「一心一意,至誠至穆」。而想要「神聖人凡通」,共同達成使命,本教〈祈禱詞〉也明示:「至誠獲感應」,所以上聖高真(仙佛菩薩)一再提示,同奮誦誥或誦經時,必須口誦心惟、念念專注、虔誠禮誦,也就是要我們在一心一意、一心不亂、不動心的境界,發揮救劫、救世、救人、救心的功能。不論至真至誠、至誠至穆、口誦心惟、念念專注、一心一意、一心不亂、不動心,事實上不外乎「真誠」而已!參加正宗靜坐班同奮的四十萬聲皇誥不可用「寶誥」折抵,主要是為了避免減損誦誥的真誠心,因為「皇誥」總共只有二十三個字,比「寶誥」短少許多,對參加正宗靜坐的初皈同奮來說,比較容易達到一心一意、一心不亂、不動心的真誠境界。

  師尊曾訓勉同奮:「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一切為天下蒼生而虔誠祈禱。」有人認為這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通俗說法不符,標準太高。事實上,沒有一絲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為別人設想(尤其是天下蒼生),才是真正進入真誠的境界,才能感應道交、感應仙佛菩薩。仙佛菩薩之所以為仙佛菩薩,就是一切以利益眾生為念,希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脫輪迴之苦;而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一切以利益自己為念,結果反而遭受輪迴之苦!修行人既然以效法仙佛菩薩為職志,就應該學習祂們的存心(利益眾生)與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方為上智,不然,如何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持誦時要一心一意 不疾不徐

  「真誠」和「恭敬」互為表裡,真誠是「誠於中」的內在狀態(裡),恭敬是「形於外」的外在狀態(表),講誠敬,應該兼具內心的真誠及外在的恭敬,偏一都不圓滿。「祈誦」是本教同奮的基本功課之一,「祈」是透過祈禱和上聖高真親和;「誦」是指誦誥、誦經、誦贊或誦廿字真言,利用誦誥、誦經所產生的無形正氣力量,化延世界核戰毀滅浩劫及維護國運、世運。祈誦,要秉持一心一意、一心不亂的真誠心,這點同奮大多能注意,至於應該保持「不疾不徐」的持誦速度,可能還有部分同奮未能了解其真正意義。

  持誦速度和恭敬心有關,也跟我們的呼吸是否得法有關。本教的教壇,是教主 天帝傳佈真道、宣達意旨、諸天神媒雲集、天人親和、教徒修持的聖地(《天人禮儀手冊》第一篇第二章),所以〈寶殿頌〉內有「如帝在上,戰戰兢兢」的頌詞。教壇「聖幕」是上聖高真所在的一方,所以〈寶殿須知〉規定進退寶殿不得「背對」聖幕(原規定應面對聖幕),且應不疾不徐,這是有關恭敬心的提示。誦誥、誦經的速度應保持不疾不徐,其道理亦相同,所以本教各經典的〈誦經須知〉都有提示,聖訓也一再提醒,就看同奮能否真正體悟和奉行而已。

  氧氣不足或供應不順暢(不得法),都會造成人體的傷害。誦誥、誦經的速度太快或太慢,對氧氣的供應是否充足或順暢關係密切,不論個人或集體持誦都應留意。尤其在集體持誦時,為完全發揮誦誥、誦經的功能,必須達到「同心、同氣、同聲」的狀態,所以更應該重視持誦速度的不疾不徐和一致性。

  以上是個人從事道務工作多年,並有幸追隨師尊身邊一段時日的體悟與心得,期望有志者一起來,在生活中,時時處處誠敬以對,那麼,必能在天人禮儀上展現出天帝教同奮應有的風範,真正顯現出泱泱大教的精神與教風!
(作者為樞機使者,道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