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人在時代逆流中活得輕安自在

讓每人在時代逆流中活得輕安自在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2.263期 » 讓每人在時代逆流中活得輕安自在

中華天帝教總會/陳鏡人  2006-01-01 11:15

歡迎與會二00五新興宗教對談&座談會 凝聚新興宗教力量 重振中華古德

此次活動,由縱的歷史觀點,連結新興本土宗教與中華文化血緣的臍帶,再由橫的存在空間,省思這個時代生了什麼病,最後由各宗教領袖發表各宗教體認的社會責任,期望結合各宗教,教化頹疲人心,以善心相互對待,社會沒有紛爭,人人樂觀、奮鬥;國富民富,世界沒有戰爭,地球青山綠水永不毀滅。

敬異愛同 契合時代需求

  由內政部委託中華天帝教總會主辦,軒轅教協辦的「二00五新興宗教對談暨座談會」,於九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假台北市基隆路喬治中學浩然樓舉行。參與座談的宗教團體有:天帝教、軒轅教、一貫道、天德教、理教、天理教、天道總會及谷關大道院等八個單位,比以往宗教聯誼會更為擴大,當天蒞臨指導主管官員有民政司黃麗馨司長、宗教輔導科黃慶生科長、林專員等五名,座談會總出席人數達一百五十人。

  在社會亂象層出不窮的現在,實乃遠離中華文化傳統倫理之故。因此,內政部非常重視本次集會,希望藉著天帝教總會多年舉辦宗教聯誼的經驗,整合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新興宗教,起帶頭作用,並以宗教間「敬其所異、愛其所同」之精神,共同發揚中華文化精髓,契合時代需求,調和民眾身、心、靈,建立安和樂利家園,並引導世界潮流,邁向道德重整、精神重建的人間天國。誠如內政部民政司黃麗馨司長在會議開始的致詞:「此活動對各宗教的和諧共融,及發揮社會安定的力量是深具意義。」

  基於大會宗旨的理念,此次座談會設計了兩場專題演講與一場宗教領袖的對話與座談。希望由縱的歷史觀點連結新興本土宗教與中華文化血緣上的臍帶,再由橫的存在空間省思這個時代生了什麼病,最後由參與宗教領袖發表各宗教體認的社會責任,作為整個座談會的結束。

中華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第一場邀請學貫中西,前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趙玲玲(敏憲)博士,主講「中華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她在口齒清晰、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條理分析出古今、中西哲理與宗教人文思想。趙博士開宗明義指出廿一世紀世界文明衝突,不在軍事、經濟,而在由民族性所投射的宗教衝突,且廿一世紀戰爭將比廿世紀更為慘烈,其實美國九一一並非單純恐怖活動,而是四百年來基督教與回教衝突的延續。廿一世紀人類要尋求幸福、和平必須從宗教的平等、和諧、互惠中創造。

  趙教授從西方哲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人類生存的五大需求皆為匱乏性需求、基本性需求,至其晚年才發現人類更重要的還需要追求真理、美、善的存在性需求,而這些只有向東方文化中尋求才能完全。但中華文化自一八九八年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追隨西方潮流成為不可逆轉之趨勢。百年來,中國人輕視中國人,在西方文化中迷失了自我。她特別舉例,三十年前法國已設有道教研究院並派員到台灣訪問,而國內的道教研究學院到現在仍不受教育部承認,說明國人賤己貴人的心態。《易經》在中國被用於看地理風水,學者專家等閒視之,在國外搖身一變成為「環境地理學」,大家趨之若鶩,中華文化的價值長期被扭曲。

  趙博士認為,現代人要的不只是安身立命,而是如何能在世界的洪流中活得自在。她肯定中華文化中確有宗教精神,且不論儒、道、佛、甚至陰陽家、法家、墨家等都具有存在性需求的實踐方法。如孔子所說的:需先學孝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及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都是寶藏。

宗教裡慈悲的實踐情懷

  趙博士認為宗教不是鴉片、不是放大的父親、不能因感情、恐懼或慰藉而信仰,它的性質可分為制度性宗教及個人性宗教。前者具備儀式、神學、教會組織、崇拜等,後者比較著重在個人的良心,自己所處的人生的全貌。中華文化是豐富存在於內心、良心的宗教,如儒家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道家莊子:「生死一如也」,孟子:「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所談的即是人生的全貌,而非一種罪與罰的對立。因為人的生命是殘缺、是有不足之處、非完美的,如何去彌綸此一不足之處,使人能去創造、提昇生命境界,這是中華文化中的宗教精神。佛家就講到,人要非常安定的去接受無常的事實,把握當下慈悲的我,以有限、殘缺的生命,去創造、擴大無限及完全生命的可能性。這就是宗教的內涵,是讓我們可以神聖、嚴肅、莊重的來面對人生的全貌,而非嘻笑怒罵、或逃避或慨歎。易經:「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讓人有勇氣的,面對各種困難活下去,還能創造出有價值的大我生命出來。

  最後趙博士把宗教與道德的差別作一清楚的界說,她闡明道德在層次上對接受世界的態度是一種束縛的、甘願接受的心理;宗教則是恭敬的、從命的、純粹的、愛心的、積極的接受生命的全部,就是慈悲的境界。慈悲之心是經歷奮鬥、痛苦而換來的成果,於己於人有益。宗教的快樂不是避免禍害,不是為獲得輕鬆,而是知道禍害,不感覺是禍害,並且用心去面對禍害,是真心的接受,這就是慈悲的實踐情懷。

  在享用豐盛的午餐及喬治中學餐飲科學生的用心服務下,所有參與宗教代表也趁這難得的機會互敬,以茶代酒,難得歡聚,也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新興宗教乃應時代需要而產生

  下午的專題演講,由兩岸問題專家,前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也是天帝第二任首席使者李子弋教授主講「宗教與時代」。這是一場沈重的宣示,整整六十分鐘,專注者無不被深深吸引,每一字每一句都擲地有聲,維生首席以他數十年來從事宗教哲學的研究與修持,語重心長地提醒參與的每一個宗教,承擔自己的時代使命。

  對於內政部界定所謂的「新興宗教」,維生首席從宗教史觀闡釋,「所有的傳統宗教,在當時都曾是新興宗教」,孔子針對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失序時代而「杏壇設教」;釋迦牟尼佛面對婆羅門教種性制度的不平等及眾生苦難,放棄皇裔之尊,演教說法,形成佛教之源起。所以,每一個新興宗教都為時代需要而產生,也都負有時代的責任。

針對三大弊病 提出三帖良方

  談到廿一世紀宗教人所要面對的時代課題,維生首席慷慨激昂地敲著警鐘。他指陳現階段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為:科技忽略人文,富裕腐蝕人性,宗教背棄人間,並提出三帖良方:一、科技轉化物質改善人性本質,提升精神層面。二、追求富裕必須同時提升道德良知。三、宗教要照顧人間與地球,善盡職責,讓後代子孫活得更好。他也明白點出新興宗教教徒共同努力的方向:除殘止暴與寬恕悔過:宗教的共同責任就是造福人間,人間停止仇恨,廣開眾善之門。

  演講結束後,許多人仍兀自陷於座位中沉思,彷彿在品味剛剛振聾發瞶的精義。

知恩就懂得報恩 知足就容易惜福

  輕鬆茶點後,各宗教代表進行「宗教的社會責任」對話座談會。由天帝教童光照輔教、軒轅教陳怡魁大宗伯、一貫道王昆德理事長、谷關大道院羅光男董事長、天理教三濱成太書記(日籍)、天道總會洪禎甫秘書長等代表各教發言。

  各宗教除了對各自精神、教義及活動稍做介紹外,多對現今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感到憂心,並提出不同的見解。洪禎甫秘書長提到目前道劫並降,但是無形關了一扇窗,也會為我們開一扇窗,這也就是光照輔教所說的:「人心可以影響環境,環境自然也會影響人心,即所謂因因相陳。」希望未來各宗教能以中華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及王道精神為基礎,從人心確實下手,並且有恆心、有耐力的持續教化下去,為國家民族找一條安身立命之路。

  王昆德理事長及羅光男董事長都深受兩場專題講話的感動,也希望秉持這樣的精神,竭盡力量引人離苦得樂。王理事長說:一貫道的精神正如此次活動揭櫫的「感恩、知足、惜福」一樣,感恩需先知恩,知恩之後就會懂得報恩,知足就不會妄想,就容易惜福,每個人來到人間的福報各有不同,今生今世能在各個宗教內修行、修道、修心,就要懂得把握機緣,過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行理並進心口合一 才能救渡人心

  羅董事長則感慨的說,目前人心偏邪,迷惘已深,只有宗教團結努力才能把人心喚醒,但遺憾的是,各宗教卻相互排斥攻擊,只講自己好,反而讓人不願意到宗教來,而宗教裡的人,又理論與實踐不能相應;心裡想的與口中所說的不能合一,讓災難越來越深重,希望各宗教能發揮力量,補救政府無力調解的社會亂象和迷惘的人心。

  一貫道總會的蕭家振副秘書長呼應台上宗教領袖所言,最後以一首歌詞代表了宗教人的心聲:「落入凡間深處,迷失不知歸路,輾轉百千年,今蒙得渡,得渡得渡,切莫機緣再誤!」

  藉由這樣的活動,主辦單位中華天帝教總會希望能凝聚各宗教共識,教化頹疲人心,提升靈性、重振古德,以善心相對待,社會沒有紛爭,人人樂觀、奮鬥;國富民富,世界沒有戰爭,這個地球青山綠水永不毀滅。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