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宗教研究交流的先驅和中堅

兩岸宗教研究交流的先驅和中堅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4期 » 兩岸宗教研究交流的先驅和中堅

盧曉衡  2006-02-01 09:20

—李子弋先生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

盧曉衡先生在本次研討會中,見證了其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副秘書長期間,維生首席是如何不卑不亢,堅持著大是大非,在當年關閉對立的狀況下,闢開了一條學術交流的大道,接著又秉持著涵靜老人本師世尊的心願,以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為對口單位,與中國科會科學院建立長期良好的互動交流,透過檯面上正式的宗教學術研討,私底下真性情的友誼親和,十五年來,終日矻矻,一步步走向第一次在西安召開的研討會上,時任社科院副院長的汝信先生及理事長的維生首席代表兩岸與會中國人的共同信念:「對於目前在國際競技中處於重大歷史關頭的中國,唯有弘揚及保持優良文化遺產,從學術文化及經濟這兩方面扣緊環節,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結合,走向統一目標的可行路徑,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及尊嚴,在二十一世紀進入世界的核心。」

一、具有中國風格的邀請

  這次應邀到臺灣出席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主辦的,以「宗教關懷與現代生活」為主題的「第六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使我感到格外地興奮和溫馨。回想一下,從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次踏上寶島臺灣的土地以來,這是我第十六次到臺灣訪問。來了這麼多次,怎麼還能夠感到「格外地興奮和溫馨」呢?

  原因得從我與李子弋先生交往說起。我於一九九一年接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副秘書長,開始從事與臺灣的學術交流工作以後,李子弋先生是我陪同汝信副院長會見的第一批臺灣客人。時過十四年後的二00三年,我陪同已經退休的汝信副院長會見李子弋先生時,他獲悉我將要退休的消息後,立即向我發出了再次訪問臺灣的邀請,這是我接到退休後訪問臺灣的第一份邀請。

  從一九九一年第一次見面後,我與李子弋先生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同仁往來甚多,共同舉辦了多次兩岸學術會議,也進行了許多其他學術交流。通過多年接觸,我對他的瞭解越來越多,感情越來越深,合作越來越好,尊敬越來越多。我深知他為人做事的準則,對人誠摯坦然,做事認真周密,說話算數,絕不食言。我面對這樣一個充滿中國人情風格的真摯邀請,怎麼能夠不動真情而感到「格外地興奮和溫馨」呢?

  這次邀請的本意是要我「進行環島遊,彌補公務旅行之不足,以便更加瞭解臺灣」。出於方方面面的考慮,在我的建議和堅持下,環島遊改為隨團與會參觀,這就是我出席這次會議的由來。

  在興奮之餘,我回想起了李子弋先生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十多年來與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聯合舉辦一系列宗教研究學術會議和其他交流活動的情景,聯想到了它們在兩岸交流整體發展態勢中的作用,並考慮到這些會議和交流活動的開展基本上沒有受到兩岸政治關係變動與起伏的影響和雙方為此所做出的艱辛努力等等因素,從而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想法,也肯定了一個事實:李子弋先生和中華宗教哲學社是兩岸宗教研究學術交流的先驅和中堅。

二、首開兩岸宗教研究交流的先河

  一九九一年汝信副院長與李子弋先生等人的見面,談話主題不是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學術會議的事情,而是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在北京舉辦孫中山思想研討會的事項,當時參加會見的有趙玲玲教授,時任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由於趙玲玲所長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首次見面,有關雙方聯合召開孫中山思想研討會的事情,李子弋先生談得多些。這是他對趙玲玲所長的支援,也是對兩岸交流開拓工作的支援。

  這次會見促成了一九九二年六月中旬在北京香山舉辦的「海峽兩岸孫逸仙思想與中國現代化學術座談會」,由三十一位臺灣學者和廿五位大陸學者參加,共提交三十八篇論文,卻只能稱作「座談會」,而不是「討論會」和「研討會」。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過於慎重,但當時確實有原因。因為這是海峽兩岸首次在大陸聯合舉辦以孫中山思想研究為主題的首次學術會議,慎重是可想而知的,由於事前雙方溝通不夠充分,因而在會議前夕發現一些困難,大費力氣。經過會下較為充分的協商,雙方都適當地做出了一些讓步,使會議得以按時召開,順利舉行。在雙方主持人和與會兩岸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會議討論熱烈,交流內容廣泛深入,從而加深了兩岸與會學者的相互瞭解和理解,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使會議取得了較為圓滿的成功,並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會務經驗,為後來舉辦的類似會議參考借鑒。這次會議成功的重要意義在於,它開創了兩岸聯合在大陸舉辦學術會議的先河,是一次開拓性的學術會議。我想,這是趙玲玲所長和其他臺灣與會學者對兩岸學術交流的貢獻,也是她做為常務理事對宗哲社的支持。

  在一九九一年秋與汝信副院長見面後不久,李子弋先生就思考並提出了以中華宗教哲學社的名義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宗教研究方面學術會議的設想,積極地與我院宗教研究所聯繫,並很快達成共同意見,由宗哲社負責臺灣方面的邀請、論文準備和會務的有關事項,宗教所負責在大陸方面的籌備工作,雙方協作很好,也因為有了北京會議的經驗在先,這次會務準備較為充分。

  一九九二年八月下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和中華宗教哲學社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在西安舉行。出席會議的臺灣學者廿五人,大陸學者廿一人,共提交論文廿五篇,會議學術氣氛濃厚,寬鬆融洽,討論熱烈,探討深入,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海峽兩岸在宗教研究方面首次聯合在大陸舉辦的學術會議,它的圓滿成功,開拓了兩岸宗教研究學術交流的先河,為後來開展的兩岸宗教研究學術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正如汝信副院長在西安會議開幕詞中所說:「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對於雙方相互理解、增進友情、改善關係、都有莫大益處,希望藉此會議,與臺灣學術界朋友共同推動兩岸學術文化交流與發展。」「儒釋道是中華文化三大支柱,尤其是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道教,長期影響中華民族的社會、人生、藝術及家庭等,其精華部分已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對於目前在國際競技中處於重大歷史關頭的中國,唯有弘揚及保持優良文化遺產才能提升民族凝聚力及尊嚴,並在二十一世紀進入世界的核心。」

  李子弋理事長於會中指出,會議選擇在西安實有「重要歷史背景」,五十六年前其尊翁涵靜老人於陝西省成立宗哲社,遷至臺灣後在臺北再組宗哲社,繼續從事宗教哲學研究,他相信:「海峽兩岸終會落葉歸根,探討共同關切及追求的話題。」「兩岸中國人已面臨關鍵期,唯有從學術文化及經濟這兩方面扣緊環節,才是使中華民族永遠結合,走向統一目標的可行路徑,吸收西方經驗之外,重建傳統歷史文化,這是亟待努力的一條大道。」

三、推進兩岸宗教研究交流的中堅

  在取得西安會議圓滿成功的開拓性成果後,李子弋先生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同仁一直致力於進一步加深和拓寬兩岸宗教研究學術交流,十幾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取得了豐碩成果,從而成為推進兩岸宗教研究學術交流的中堅。

  據不完全統計,宗哲社與宗教所合作舉辦宗教研究的學術會議已有七次,會議主題包括了中國宗教研究的主要方面,如宗教與社會、宗教與民族、宗教與現代化、宗教與世界等等領域。這個系列化會議每兩年在大陸舉辦一次,從西安到成都、南京、內蒙、昆明、蘭州等地,走過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和西南西北的神州大地,參觀了許多道教聖地和名勝古蹟。大好河山和傳統文化,拓寬了與會兩岸學者的視野,感召和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從而加深和拓寬了他們的研究,為後來的學術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從一九九五年起,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又開闢了另外一個交流系列,在臺灣舉辦宗教研究學術會議,邀請大陸學者參加。這類會議已經舉辦了五次,僅宗教所就有十六人次到臺灣參加會議和進行學術參觀,同樣取得了促進兩岸瞭解和提升研究水準的功能,並進一步擴大了宗哲社在大陸學術界的影響。

  此外,宗哲社與宗教所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繫,包括人員相互訪問,協助對方查找學術資料,以至推薦和派遣學者到對方擔任訪問學者,進行長期訪問等等,形式多種多樣,注重實際效果,如宗哲社秘書長李顯光(光光)現在仍然在北京的宗教所任訪問學者,在認真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也為宗哲社與大陸學術界的學術交流而出力。

  宗哲社舉辦的上述大量的兩岸交流活動,可以說明它在兩岸宗教研究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所謂中堅,還要看它本身的研究力量和在臺灣島內學術界的動員力量,是否能夠反映代表臺灣宗教研究學術界的主流成果和意見。走在大陸宗教研究前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的領導和研究人員,對於宗哲社在臺灣學術界的具有較大的影響和較高的動員力,早就從與會的臺灣學者名單、論文品質和實際交流切磋交談中,有著深刻的體察和切身的體會。

  坦率說,兩個單位之間的學術交流,如果不是專業對口,水準相當,棋逢對手,是很難持久的。從另一方面講,只要是專業對口,水準相當,棋逢對手,在兩岸交流的棋盤上,雙方棋手的表現都是非常精彩的。只不過與真正下棋相比,根本上的差別是:兩岸學術交流從來都是互惠互利的雙贏,沒有輸家。

  實際上,十幾年來的兩岸宗教研究交流,已經使兩岸的研究人員彼此從瞭解到熟悉,有的還成為知心朋友;也使兩岸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從相互參考和借鑒,走到相互協作和支持,還有合作研究,共同提高了各自研究水準。

  還要補充的是,學術交流促進了年輕研究人員成長,也是重要成果之一。培育科研新生力量,一直是兩岸中老年學者所樂意承擔的共同任務,十幾年來,隨著交流的推進,我們看到中老年學者在會上會下幫助、支持兩岸年輕學人的許多生動事例,例如在一九九二年西安會議時,巨克毅還是一個年輕學人,他提交的論文思路新穎,受到做為哲學家的汝信副院長的稱讚,如今他已經擔任宗哲社理事長好幾年了。看到了兩岸年輕學人在兩岸學術交流中鍛鍊成長,感覺到兩岸中國宗教研究的興旺和後繼有人,這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情景,實在是使人感到欣喜。

四、感言

  我很早就從李子弋先生和宗哲社的其他同仁處瞭解到涵靜老人的一些情況,儘管知之不多,但也足以使我對他老人家產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我上述所談到的情況,想來老人家是瞭解的,因為他一直非常關心兩岸關係和宗哲社所進行的兩岸學術交流,而李子弋先生和其他宗哲社的朋友肯定會給他當面匯報的。

  但是,做為大陸方面的參與者,我講到的宗哲社在兩岸學術交流中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績和所應有的評價,他老人家可能不瞭解。如果他有所知,也許會感到寬慰的。因此,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將我的發言和我的一片心意,通過這次會議,敬獻給涵靜老人,願他的在天之靈,保佑我們從事的兩岸學術交流繼續前進,發揚光大。

  我也希望這次參與研討會的兩岸朋友,特別是仍然在職的朋友,繼續學習涵靜老人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並始終堅持盡心盡力的奉獻精神,積極努力,深入探索,在深化包括道家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研究與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方面,開拓出新的局面。

  我雖然已經離開了學術交流的工作崗位,仍然要繼續學習涵靜老人的奉獻精神,力爭在兩岸關係研究方面,發揮作用。
(作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註:李子弋先生即為本教第二任首席使者維生樞機。

  趙玲玲所長為本教天人研究學院院長敏憲同奮。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