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介先生談《儒藏》

湯一介先生談《儒藏》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9期 » 湯一介先生談《儒藏》

訪談/冀建中 講述/湯一介  2006-07-01 09:30

作為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學科建設專案的《儒藏》,在湯一介先生的主持下,已經從二00四年開始,會集兩岸學者規劃進行,對中國儒學的成果和史料作有系統的收集、校點和出版。目前儒家典籍多以影印本形式出版,而《儒藏》將以附有簡明校勘和標點的繁體豎排排印本的形式出版,這不僅使人便於使用,還可以製作成電子版進行全文檢索。《儒藏》將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華編(約一億五千萬字),約五千餘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約十億字)以及著錄萬餘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總目》。《儒藏》是中國儒學成果的總匯,也是中國儒學歷史資料之集大成。它的出版,將與《大藏經》、《道藏》鼎足而立,成為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的三座豐碑。以下的講述內容,是由天人研究學院錄製,北大哲學系冀建中教授訪談湯先生的影片,並在第一屆涵靜老人講座中播放。

冀建中教授:

  我們知道湯先生近幾年來,在主持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也非常龐大的學術工程,這就是《儒藏》的編纂,這引起了海內外學者極大的關注,特別是台灣的學者對這件事也非常有興趣,所以我們請湯先生來介紹一下這項學術工作,它的緣起、它的規模和它目前的進展狀況。

湯一介教授:

  編《儒藏》是我十多年以前的夢想,但直到二00二年的十月才因緣成熟,北京大學決定來進行這項工程,於是我們就向教育部申請經費,二00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教育部同意撥款後,《儒藏》編纂工作才從二00四年開始啟動。

  當時,我們邀請了國內包括台灣的學者參加工作會議,大家來討論《儒藏》怎麼編,那次會議趙玲玲教授也來與會。後來決定邀請大陸的二十五個大學外加上兩個研究院一起來編,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我們想分兩部分走,一部分是《儒藏》精華篇,大概有一億五千萬字吧!準備花七年的時間完成,現在已經出版了一本樣書,包括《論語》的五個注釋的本子,它只是供其他學者參考的樣書,其中兩本準備要送給台灣天人研究學院李子弋先生和趙玲玲教授。

  第二步準備花十年的時間,從二0一0年到二0二0年,編一套《儒藏》全本,預估要編一千多本左右,所以這是非常龐大的工程,總共要花十六年時間才可能完成。我們編的是重新排印的,內容也包括《四庫全書》、《續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錄》,還有最近所出的《中華善本載道》。我們會比照古書以豎排繁體字的方式編排,並加上標點,以及校刊記,比如有些版本不同,字義不同,我們會在裡面說明,另外,還要做各種提要,讓它查起來非常方便,特別是這樣處理後,可以出電子版,並且可以做各種的攝影,對不對?編輯《儒藏》,就是為了閱讀方便、研究方便、使用方便。

  精華本跟大全本當然從字數、選擇的角度上都不同。精華本主要是從思想史這個角度來考慮的,它有思想上的價值,就把它收錄在精華本,當然,將來大全本的內容也會包含精華本,可是大全本份量要比精華本至少大十倍,那我們該怎樣選擇呢?就是選擇那些比較重要的儒家代表作進去,比方版本的價值,有關各種注釋的差異,我們都可以收錄進來,這是選擇編纂兩個《儒藏》版本不同的考量。

  去年我們開過兩次工作會議,把精華本四百六十部著作都分給二十五個大學以及兩個研究院做,現在已經做出來四十多種的書,因為他們提交上來的,有的可能在體例上有問題,或者內容有錯誤,所以我們正在作審定,合格了就要發到印刷廠去排印。之後,再送交終審組─請專家來做最後的審定,它是一個比較細緻的工作。我前面所提的《儒藏》第一本樣書雖然印刷出來了,也沒正式大量出版,為什麼呢?就是不敢保證它完全無誤,果然,我們自己再檢查,又發現還有五、六十處,甚至於更多的錯誤。今年四月十五日到十六日,我們準備在上海開個辯論會,來確定這個《儒藏》的總序還有其他的規定,再確定進度,就是它每年交多少部,每單位交多少部,這樣《儒藏》精華本就可以保證在二0一0年完成。

  因為編纂精華本時,時間匆促,大概邀集了三百人來做,沒來得及組織起台灣的學者,只有邀請個別學者參與編纂部分,但是我想大全本估計要上千人來參與,這就還要請台灣學者一同來,並能協助最後的校對工作,據我所知,台灣學者也願意參與。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文化傳統,大家一起來做是非常有意義的,本來我這次就是想藉由第一屆涵靜老人講座與會的機會,到台灣來跟研究儒家思想、儒家典籍的學者們見面,討論怎麼把他們的力量組織起來,甚至於幫我們完成最後的審定工作。

冀建中教授:

  湯先生講了《儒藏》編輯的基本原則和大致的進展,特別是聽說《儒藏》會有繁體字的這種形式,那是非常便於兩岸的學者共同來享用這項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們大家還是非常關心會不會有一個專門的海外版,來讓全世界的華人都可以來共享呢?

湯一介教授:

  目前《儒藏》是決定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個出不出海外版的決定權,是在出版社身上。但原則上來講應該是可以的,而且對這項工程來說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大陸跟台灣是一個文化系統,我們是經常互相買版權的,但我不能代表出版社來決定這個問題。

 

編註:本文為方便讀者閱讀,已將口語化的內容,整理成文字形式。另外,感謝光赦、敏珮、靜認、敏陽、敏立、月果初稿整理,鏡忱最後匯整。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