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介先生談儒學生命文化

湯一介先生談儒學生命文化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9期 » 湯一介先生談儒學生命文化

訪談/冀建中 講述/湯一介  2006-07-01 09:35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冀建中教授:

  我們這次兩岸學術交流的主題是關於生命文化,不同的文化對生命價值意義的認同是不同的。湯先生對儒家、道家都有很深的研究,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儒家生命觀?

湯一介教授:

  生命是人類的社會生活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各個學說、各種宗教的派別,看法都不一定相同。但我想只要他是為人類所肯定或認同的,都會有價值。儒家的生命觀,我想可不可以這樣來思考:它是比較重視現實生活中間,能夠為社會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在《論語》裡,有人問孔子死的問題,孔子就講「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意思是人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你活著幹什麼?至於死的問題並不重要。為什麼他這樣想?答案也在《論語》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關於生死的問題,它是命定的,富貴的命也是有定數的。當然這有點命定論的思想,但是它是有道理的,因為儒家認為你畢生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你的道德學問。所以儒家傳承的是六經。

  在左傳襄公廿四年,有一段記載,範宣子提出個問題:什麼叫不朽?魯大夫叔孫豹回答他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他說:你做一個國君,是前世傳位給你的,你的王位即使丟掉了,可是你要是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那你就可以不朽了,雖然你死了,但是你的這種精神、這種功業都會流傳下去。所以我想儒家它所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生命,它可以是理想的、可以是一種不朽的境界,這是很多儒家學者一直都繼承的這個境界。

  另外宋朝的大學者張載,他在〈西銘〉的最後兩句話講:「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他的生命在什麼地方?就在於他活著的時候盡職盡責,那他死了當然很安寧。他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他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為了理想而活,這個理想是他的生命,而且是他內在的生命。那麼,怎麼實現他那種內在的生命?就是他需要有一種人格上的提升。所以他在〈西銘〉開頭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有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事事物物都和我非常親近。就是你要有種愛心,不僅愛所有的人,而且愛所有的物,那你才能真正實現儒家的生命觀。

  所以我想儒家的生命觀,或者說它的生命意義在什麼地方?它不是在追求一種永生,說我老不死這是不可能的,它是追求一種人格上的提昇,追求一種人生的理想,這種理想實際上就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仁愛精神。樊遲問仁、仁義的仁,孔子回答說:「愛人。」他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在《中庸》裡來講就是:你要一層層從推己及人然後到愛物,這樣推廣下來。我想我們今天的社會發生很多混亂、矛盾,以及戰爭暴力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愛人的心、沒有愛物的心,就是你對自然界無情的破壞等等所造成的。如果我們把孔子所提倡的愛,推廣起來,我想人的生命就有意義。

  我想每一種學說對生命觀的看法,只要是曾經在歷史上為大家認可的,它都非常有價值,儒家也不例外,我想我能理解的、我想做到的,也就是這一點點。

編註:本文為方便讀者閱讀,已將口語化的內容,整理成文字形式。另外,感謝光赦、敏珮、靜認、敏陽、敏立、月果初稿整理,大元最後匯整。

 

教訊第二六八期不收稿費芳名:

吳月行、張光弘、趙光武、黃敏思、謝敏榜、沈緒氣、劉鏡仲、趙敏柔、盧靜子、詹敏悅、王鏡恩、楊志賢、宋靜貴、粘緒突、洪靜雯、周正畏、許月鶴、熊敏晨、吳光輔、曾正高、蔡光貧、楊靜則、林月儀、呂靜願、黃敏芳、李敏珍、北大哲學系。 謹此致謝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