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泉源

活出生命的泉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18期 » 活出生命的泉源

呂光證演講 葉淑深整理  1993-11-25 12:20

—對大專社團幹部之勉勵

一、生命是什麼?

    —從自我之生命經驗談起

  我本身對於生命的體會,早先是在很多挫折,很多痛苦中來體會的。我第一次想到有關生命的問題是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生病了,那時候,剛好班上另外一個同學他也生病住院,一個星期以後,我出院了,回到班上,我看到跟我一起住院的同學位子空空的,那時就問朋友說:「他怎麼還沒回來呢?他再不回來功課趕不上了。」朋友告訴我說:「他已經死掉了。」這對於那時才十來歲的我來講,也許不會去思考什麼,但這卻是我第一次觸及到有關生死的問題。所以人很奇怪,人對生命的感觸好像不是從生命本身,而是從他的對面-死亡來感觸到的。生命這個東西很奇怪,每個人都有生命,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他的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在問,科學家在問,哲學家在問,宗教家也在問。我在上成功嶺時,認識了一個朋友,他人長得又高又俊又壯,腦袋又好又聰明,是籃球健將。後來我們一起到了成大,他讀電機系,我們之後沒什麼來往。當我讀到大三時,突然看到學校有一張發起募捐的通告,才發現我這個同學有一次打籃球時,覺得腳很痛,但到醫院檢查不出結果,之後他愈來愈痛,又到處去看中、西醫,最後在榮總才檢查出得了骨癌,而且已到末期,醫生跟他說:「你這條腿割掉的話,可以活三個月,如果不割掉的話,一、二個星期就必須離開了。」癌症是不會傳染的,可是很奇怪,他們一家人包括他爸爸、哥哥都是得癌症去世,因此這個消息對他來講是個很大的打擊,而且他家又窮,因此他們班上的同學就發起募款活動,希望能表示一點心意,因為對一個只有三個月壽命的人,我們還能夠做什麼?

  我沒有去看他,因為我不知道面對他要說什麼?這心情是很複雜的。這一次的經驗跟我小時候的經驗已經不一樣了,因為那時我是大學生,我有思想,已經擁有一些所謂的知識背景,我會去思考一些問題。後來我捐了一千元,他最後還是走了。在我短短幾十年的生命中,我周遭的朋友離開這世上的也有不少個了,你會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所以我對生命的感受,第一個是來自死亡。人真的很奇怪,連一個小孩子都可以跟你說:「這個東西是活的,那個東西是死的。」但是世界上再有知識、學問的人,也沒有辦法跟你講「生命是什麼?」

二、生命的三個層次—

    1、本能的自然生命 2、文化的道德生命 3、內在的自覺生命

  我在上研究所時,遇到很大的挫折,因為我的想法、觀念,慢慢跟學校的體制無法配合,叛逆性很強,後來跟我的指導教授也起了衝突,因為我對於研究學問的看法、真理的追求、對於人生的探索,這些並不是我的指導教授或學校當局能夠接受的,包括我的論文。因為我那時想寫有關宗教方面的論文,所以在現實的環境上,衝突很大,挫折很深,心情很差,那時候又遭受到感情上很大的打擊,因此那時整個人完全變了樣。(後來那段痛苦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那時剛好碰到了光氧、敏史他們,加入了宗哲社,他們常常來看我,也很關心我,帶我到社團,在與社團成員間的相互親和中得到一點點安慰,但最主要的是,他們給我介紹了一本書—弘一法師傳,我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示。

  各位都知道弘一法師—李叔同這個人在他年輕時就很有才華,他曾經到過日本,不論在音樂、金石、雕刻、藝術表演方面的造詣非常的高,也許這些東西各位不知道,但至少他的歌曲,各位應該都曉得,那些聽了就會讓人很感動的,大概我們在小學時都曾唱過,他對我的影響很深。那本書中的序言有一段談到生命,是這樣說的:「為什麼李叔同這個人,在他的藝術生命達到巔峰的時候,突然之間出家了,棄妻子兒女不顧,很多人不理解、不諒解。」那時陳慧劍居士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李叔同是想圓滿他的生命,因為李叔同出家後,過的是非常嚴格的律宗生活,跟他以前完全不同。李叔同是個藝術家,各位都知道,藝術家的特性就是不拘小節,不喜歡被約束,隨心之所至,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才能夠發揮他的靈感、他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發揮出來後,他的作品才能夠感人,這是藝術家的特質,沒有常規可循。可是他一皈依佛門之後,他選擇了嚴格的戒律規戒他自己,前後的差別一百八十度很難形容,這種轉變非常令人疑惑,這在當時的影響比前一陣子陳履安部長的兒子出家更大,我們想不通,陳居士說他是想圓滿他的生命,他為什麼要圓滿這個生命,我仔細的看了那一段,至今都還記得,因為他對我的生命產生了很大的啟發,對我那時很痛苦的生命產生了很大的覺醒作用,他是這樣講的,他說生命有三層次:1、本能的自然生命,2、文化的道德生命,3、內在的自覺生命。它的標題是—你擁有的是生活還是生命?我們到底自己擁有的是生活還是生命呢?

  (一)本能的自然生命

     —從人類自然感情之層次去體會的生命

  各位不要以太理性的眼光去看它,這樣的話可能只是表面的,對於我那時候來講,這二句話每個字都是斗大的,每一句都具有雷霆萬鈞的力量,因為那時候我處在生命的困境中,而我們一般人就是在這生命的三層次中飄泊、擺盪。那麼,何謂本能的自然生命呢?它是一種藉由友情、朋友之間的情感產生的,例如:各位在社團所認識的朋友,不管是同性的、異性的……,這些皆是從人類自然感情的層次去體會的生命,就是屬於本能的自然生命。

  (二)文化的道德生命

     —從事業之成敗去尋求價值的生命

  何謂文化的道德生命?就是從一般人的事業(例如:商場、政治、學術、社團活動等)之成功與失敗去尋求價值的生命,屬於文化的道德生命。

  我們現在把範圍縮小到社團來講,各位都是社團的幹部,而其實社團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社會,據我以前的經驗,一個社團人要多,首先親和力要好,像以前,我們宗哲社有個社窩,晚上有女同學煮宵夜,就會吸引很多社員來,大家不談理念,先來親和,先來談談本能之自然生命。其實,很多社團能蓬勃發展,皆是靠同學間之交情、感情、情誼發展出來的。一個社團如果只是建立在理念上的認同,而無感情的交流,那這社團也無法長久。所以在社團裡,同學間之感情交流是最重要、是基本的東西,在此來講即是本能的自然生命;擴大到我們人來講,就是我們人自然流露的感情需求,很多人的生命價值是建立在這上面,但是當他的生活遇到挫折時,他就可能大聲嚷嚷的說:唉呀!他受不了了,他的世界毀滅了,他要自殺了。比如說:有些人把他的生命建築在他的感情上面,他的感情就是他世界的全部,有一天當他失戀時,他會覺得世界對他來講都已經無意義了,地球已經不轉動了,太陽已經不發光了,連星星也已經不閃爍了。你說:「有啊!星星還是在閃爍,太陽也照樣昇起來。」但是,就他生命能感受到的,已經沒有了,這種人把他生命的價值都寄托在第一層。在我們年輕的生命中,我們常常不自覺的這樣做,我那時就是這樣子,當我第一次想通了這一點時,我那時感情上的挫折,因為這句話而超脫很多。我自問:我自己為何這麼頹喪、消極,是不是我把所有的生命都放在本能的自然生命上?而李叔同告訴我:人的生命有三層,所以我的生命主體不就完全在第一層—本能的自然生命上啊?這樣子太偏頗了,當時的認知與體會,讓我能夠超脫很多。

  同樣地,就一個社團來講,一個社團必然有他自然的感情交流,但是,一個社團如果永遠只是自然感情的交流,那麼這個社團也不行。我的意思是說:社團它其實也是個生命,人也是個生命,社團生命、人的生命皆有這三個層次,我們一個人不能把我們的生命價值、生命根本完全放在第一層,同樣地,社團生命主體也不能完全放在第一層,但是反過來講,我們要從第一層做起。而第二層文化的道德生命,是我們不自覺的,有些人他可能是比較理性一點,比較不會那麼感性,他感情受到挫折時比較容易超脫,因為他的生命主體本來就不是放在第一層,他可能放在第二層。今天當我感情受挫了,沒關係,我有我的事業可以寄托,在我的事業中努力尋求我生命價值的根源與意義,不管是在學術上、文化上、政治上,就在這上面去尋求我生命的重心,尋求我生命的創造力,但是把生命完全放在這邊,這樣子也不太好,因為你要考慮到那一天萬一你失敗了怎麼辦?有些人事業失敗,想不開會自殺,這種人就是把他的生命全都放在第二層,那麼,這意義上就跟放在第一層是一樣的,都是不妥的。而社團也是一樣,不管你是人哲社或宇宙真道研習社,你一定有你社團成立的宗旨、理念,然後你去辦活動,貫徹你的宗旨、理念,而辦活動成功與否就是你社團成敗的標準之一,這是一種事功、一種事業,但是如果把社團整個生命完全建築在活動的成敗與否上面,那麼這個社團也危險了,你若忽略了第一層、第三層,把整個社團的生命都放在第二層,都放在你社團活動上面:社員有多少人?這學期辦了什麼活動?參加的人有多少?宣傳效果有多少?放在這些事功上面,這樣子也不好,就好像我剛剛講的,一個人把他的生命放在事業上面,萬一他失敗了,那不是就要跳河自殺了?

  所以,各位從我剛剛的講述中可以了解,我們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上述三者的融合。

  (三)內在的自覺生命

     —從自我否定、挫折、痛苦中超脫出來的生命

  我們再來看看第三種,什麼叫內在的自覺生命?內在的自覺生命之所以歸類在第三層,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否定,就人生來講,它是從自我否定、挫折、失望、痛苦中超脫出來的。你要進入到自覺,一定要從自我否定、痛苦,從這些慘痛的經驗中才能夠自覺,很少有人在充滿愉快的環境中能自覺的,我們人的生命特性通常不是這樣子。愈是流傳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是這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中才能滋養出這種力量來。

  而內在的自覺生命到底是什麼?我們所謂內在的自覺生命即是:我們先嘗試著不把它放在本能的自然生命,不把它放在文化的道德生命,也就是說:每天我們訂出個時間來自我反省,反省是否我的生命的價值全都放在我自然的感情上面嗎?每天來反省,這樣子當你在感情上遇到挫折時,你會自我提醒:如果我今天不是把我的生命全部放在感情生活上,那麼我就不需要痛苦,如果今天你遇到你的事業、你的理想受到阻礙、遇到挫折時,你可以問自己:既然當初我生命的主體不是全放在這邊,那麼我就沒有必要感到絕望。我們要一再跟自己強調,甚至催眠,我們的生命先要放在我們生命的本體,先不要放在外面,這也叫內在,你要用你內在的這種自覺,你先暫時把外在的事斬斷,先在你內在裡去追求,你先把外界對你的渴望、對你的需求、對你的形容、對你造成你對你自己的迷惑先割斷,先擺一邊,讓自己清明的本心出來,那麼你才會有自覺的生命。這樣講好像很玄,我想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我們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定,常常是放在別人對我們的認定上面,也就是說我們的價值觀常常放在別人、甚至這個社會訴諸在我們身上的要求上,來建立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事實上那是假我,不是真我。比如我父母一直希望我出國去讀個博士,從小就跟我灌輸這個觀念,久而久之,我生命重要的價值標準之一就是:我必須要唸到博士,否則我生命沒什麼意義。但是這個東西不是我內在自覺生命的東西,這是整個外在環境訴諸在我身上的假相、一種要求,今天我們要有內在的自覺生命,我們先要把這個「心」割斷。

三、「損」與「捨」為成道之關鍵

    —捨棄社會浮誇的價值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假相

  我那時候看佛陀成道的歷程—「生死的覺醒」,就發現佛陀他那時候是一路的捨棄。佛陀成道不是一路的追求,他是一路的捨棄,捨到最後,他成道了,所以成道是捨,道是一路的捨棄才成道的。就好像老子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得道了。我以前一直在想,為什麼老子這樣講?為什麼佛陀這樣講?一個是要損,一個是要捨,要損什麼?要捨什麼?尤其佛陀他出家就跟李叔同他出家一樣,對我的震撼很大,我一直很疑惑,我對我的生命疑惑,我連帶的對他的生命也疑惑,我知道佛陀是要救苦救難救世人,他出了城門,看到生老病死,所以發願要救世人,要解脫這些痛苦,可是他解脫痛苦的方法,我覺得很疑惑,他解脫痛苦的方法,都是先帶給他妻子、他兒女痛苦。年老的父親看他兒子跑了,王位沒人繼承,是不忠不孝;妻子看他丈夫連夜跑了,棄他於不顧、棄兒子於不顧,是不仁不義。李叔同的兒子看到他爸爸跑了,說什麼要解脫世人的痛苦,但是為什麼先造成我的痛苦?他覺得他很難以認同他爸爸李叔同—弘一法師。他的兒子至今都不太能夠諒解李叔同。為什麼李叔同跟佛陀他們要這樣子做,他們到底是要損什麼?要捨什麼?他們要損、要捨的難道真的就是這樣親情嗎?不是!他們要損、要捨的是那些社會的假相、社會浮誇的價值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這些假相,他們要捨的是這個,唯有把這些假相真正的捨掉,最自然的、最天然的感情、文化道德才會浮現,這才是得道、成道的關鍵。但問題是我們現在人際之間通常已不是這種自然天成的感情生命、道德生命了,而是充滿了各種變相扭曲的社會價值觀的感情生命跟文化生命,我們要把這種變相扭曲的感情割捨掉,要捨這個,要損這個,你否定了這些,你才能夠慢慢的進入自覺的生命,自覺的生命出來,你本能的自然生命、文化的道德生命跟著也就會圓滿,於是你整個生命就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語言文字有時候很難表達你自己生命裡面的東西。

四、活出生命的泉源

    —內求生命的根源,圓滿我們的內心

  其實,人真正自然的生命並不需要這些扭曲的社會價值,但是今天因為大部份的人都很自然的接受這些扭曲的東西,所以他花了生命很大的代價去追求這些東西,等到追求到差不多時,生命也快結束了。我們內在的自覺生命要從否定、從捨、從損開始做起。要捨棄這些扭曲的價值觀,你只有捨棄了這些,你的第一、第二層生命才能夠浮現出來,因此你這個人的生命才會圓滿;你的生命圓滿了,你的源泉就出來了;你生命的源泉出來了,你的生活是會非常的充實,你即使再忙、再累,你也感覺非常的快樂,那種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快樂,不是來自外在的快樂,那種快樂的根源,是在於你的內心,是由內往外放射出來的,不是由外往內注入進去的。

  我們生命的根源要放在我們的內心,不要放在外面,故必須從第三層內在的自覺生命著手,各位在社團裡面,一樣也是如此。我們在社團裡面,不但要有這種自然感情的交流,要有這種文化道德事功的成就,但是如果在社團裡的每個同學,他沒有去做內在的自覺生命的話,這第一項、第二項通常會變質,會妨礙這社團的發展。如果在社團中的每個同學,每一天很自然的你都會有個時間,會有個習慣去反觀自省,去追求內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自己的覺性,去自覺,這自覺要從反觀自省著手,要從自己跟自己交談著手,要從內心著手,要從了解自己著手,每天你都有時間去做這樣的功夫,那麼你本能的自然生命才能夠真正的自然,你的文化的道德生命才能夠真正展現,那麼這社團同學的情感,社團辦活動的成功與失敗才能夠真正的自然,才不會有太多人為的干擾,我相信這個社團一定是很圓滿、很成功。

  我們個人有生命的源泉,社團也有個生命的源泉,不管是個人或是社團,這個源泉,你要讓它湧現出來,一定要先從自覺著手,一定要從反觀自省著手,從自己跟自己聊天著手。社團也要內省,社團的內省方式為何?比如說,檢討會就是一種內省的方式,但是社團是由人組成的,如果只有社團檢討而人自己不檢討,那有何用?所以社團要檢討,人也要檢討,社團要有內在的自覺生命,人也要有內在的自覺生命,這是我幾年來對生命的體會,今天簡單跟各位介紹。

五、如何達到內在的自覺生命

    —靜坐加上反省

  現在再介紹一下內在的自覺生命如何來做?剛剛講的反觀自省,但是反觀自省如果做久了,各位也覺得很困惑,沒有什麼著力點。我告訴各位,靜心靜坐就是一種內在自覺生命的開發方式。靜坐,古稱是性命之學,性命之學是什麼?我們在學校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科學、有人文哲學,有經濟學、政治學各種學問,但是沒有一個大學開性命之學,性命之學是中國傳統的一個最大的學問,具體的方式來講就是靜坐、打坐—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因為我們現在不但要有理性之道,要自覺,要反觀自省,我們也要有實踐的方式,而靜坐就是讓各位在靜下心的過程中,你生命深層的部份慢慢會浮現出來,然後再加上自己理性的反省二方面的配合,你對你的生命將會有更多的認識。希望各位同學把握大學四年光輝燦爛的階段,但這並不表示外求,希望你們社團能以靜坐功夫為基礎,追尋你內心的自己;加上你理智上的反觀自省,先把你一點的覺性找出來,那麼我相信各位四年的大學生活會非常的充實,而且對你未來人生的影響是非常的深遠,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八十二年十月十六日下午四時十分至五時十分在天極行宮研討室講)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