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絲雨片

風絲雨片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8期 » 風絲雨片

熊敏晨  1994-09-25 09:35

行李車拋錨急煞巨克毅

 *這回兩岸學者在北京開儒道會通研討會,除了在學術上發現可以相互融通之處,就連北京最常出現的交通路況─塞車問題,也與臺灣類似。但是此地並非路狹車多造成,而是因為許多車子年久失修,經常在路上就原地「罷工」之故。

  話說台灣學者一行人十五日下午抵達北京後,分兩車到下榻的香山飯店,前一車人員悠閒地欣賞沿途美景,並且酒足飯飽一頓後,押行李車的宗哲社祕書長巨克毅博士才灰頭土臉地姍姍來遲,追詢後原來是車子拋錨了,而且好不容易雇到的第二輛車也同樣沒走幾步就停擺,直到第三部車才順利成行,甫來北京就碰到這檔事,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有首大陸上時興的打油詩可以充份表達這種情形:「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下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主持人與發言者間拉鋸戰

 *每一場分組交流的短短三個小時中,所必須研討的論文高達六至七篇,學者往往意有未盡之處,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以下情景:「執法」甚嚴的主持人大公無私的扣緊時間,不斷聲明:「對不起!您的時間只剩下一分鐘。」這時,發言學者回答的有幾種模式。

  有人不慌不忙的表示:「咦!我的手錶還有三分鐘喔!」有人斤斤計較的維護自我權益:「不對!還有一分半鐘。」有人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言累積時間,以「打帶跑」的簡潔說明避免犯規,這種主持人與發言學者之間緊張兮兮的「拉鋸戰」,成為嚴肅會場上嚴肅議題中的一劑清涼劑,使得研討時時笑聲不斷。

回到了博士口試的那一天

 *為了活絡會場上的討論氣氛,學者們無所不用其極,有的主持人將幾篇論文「精練」出共同論點,讓在場學者針對一個主題研討,避免議題分散的缺失;有的故意提出敏感話題,引起論點不同的學者各執己見,挑起「戰端」,他老先生則在旁觀禮,並不時的加點油添點醋,讓「衝突」迭起;有的是數位學者以各類角度「圍攻」某一人論文,被火力集中的學者好整以暇的一一回答後,不禁大呼過癮說:「哇!好像回到博士口試的那天一樣。」

旁聽學者樂在遊走兩場

 *由於研討地點都設在一樓西餐廳,兩組僅用一道屏風相隔,碰上了此方學者聲音低沉態度「謙和」,彼方學者丹田有力音調高吭之際,就是考驗趨於下勢的那組成員學習如何抵抗干擾,保持專注程度的時候。

 前兩天幾乎都是B組處於優勢,到了最後一天A組的林安梧教授開始扳回劣況,一開講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慷慨激昂的直入忘我境地,弄得B組的人員接連派了三位學者以身體語言表示抗議,可惜效果不彰。而在後方旁聽的學者或工作人員則樂得乾脆遊走兩方,「投誠」到「好像」比較精采的小組去。

宣讀論文有板有眼照讀

 *由於本次有幾位教授僅提交論文,不克前來,論文由主辦單位擇定與會人員代讀,有的「代言人」融會貫通後擇要報告,加上語音清脆,較之原論文更加提綱挈領容易理解,引發一陣溫馨對談。

  有的則有板有眼的把近萬言的論文從頭照單朗誦至尾,使得會場十幾分鐘都「停滯」在較單一的氣氛中。因此有教授笑說此為上次會議的後遺症,當時西安的研討會上一位學者不僅代讀還屢屢摻雜自己意見入內,引起了大陸頗孚眾望的老學人余敦康先生的輕微「抗議」,所以這回大家都比較規矩。

休息時間補談未竟話題

 *會議中時間短促,使研討只能浮光掠影的進行,是學者們最大的遺憾,休息時間或餐桌上繼續未竟話題,是補談的好辦法,有的學者則在晚上虛掩房門,企圖倣效「姜太公釣魚」,吸引往來的兩岸學者自願入內,在良夜好茶的款待下,以「生命真情」彼此映照。不過據觀察,原本就熟的人即使鎖上了門也會不請自入;有「門戶」之見的人,則是有禮的在門口點頭微笑,招手一番,依舊離去。

李子弋設計考驗曾昭旭

 *以洞燭人性幽微、遣詞用字優雅、語調動人見長的曾昭旭教授,在會議上隨口便能說出佳言美句,十分膾炙人口,如「熱鬧總在分別時」「明天、後天、還是民以食為天」「因為你的好,成為一把鋒利的刀」等,除此之外,曾教授出門一趟,不僅所置物品井然有序,連攜帶的行頭都一應俱全,如防曬的帽、遮雨的傘、萬能小刀、針線包及藥品,其心思細膩得令同行的坤道都自歎弗如。

  尤其是他隨身攜帶的軟質袋子,樣式大方,可大可小,多層內裡的設計使物件得以分門別類放置,經濟實惠。問題就出在宗哲社理事長李子弋教授也帶了個一模一樣的提包,因此為了怕拿錯他人的行李起見,從桃園中正機場開始、會議進行直到至承德遊覽,兩位教授的提包都「保持安全距離」。可是就在回程的過境室中,曾教授突然在翻提包夾層時發出疑惑的說:「咦!我的贈品怎麼擺到裡頭去了?這裡面東西怎麼會放的那麼奇怪?」大夥轉頭一看,只見李教授手持著他的招牌煙斗仰頭大笑:「哈!哈!是我故意放在一起,考考你的細心程度的。」這個「有意」中的意外,可算是會議場上的外一章吧!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