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東西方宗教靈魂觀之比較(十)

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東西方宗教靈魂觀之比較(十)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55期 » 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東西方宗教靈魂觀之比較(十)

柳光赦  1996-12-25 10:50

  第四章 天帝教的靈魂觀—和子論

三、和子與電子體的結合

  和子是一種含有陽電的質素,此種原素瀰漫於大空之中及世界各處,凡通風之處即有和子存在,其數量之多亦不可勝計。因此,凡有陰電物質之處,即有和子飄游於其附近。當和子與由陰陽電子組合而成之陰靜物體相接觸時,即被該陰靜物體引入,是即為生命的開始(註一)。至於和子與電子結合的方式,則各生物之間略有不同(註二):

  1、礦物—礦物之上部可引入其週圍一立方公尺以內之和子,其中間部分可引入約六立方寸以內之和子,其下層則可引入約一‧二立方寸內之和子。

  2、植物—在植物中,當其種子之原子萌芽時,即引入一和子,其引律為在該種子之一立方丈以內之和子均有被引入之可能。以樹為例,一丈高之樹木中之和子居於其樹根離地五寸至九寸之處(註三)。

  3、猿—猿類當初生時,可引入二立方丈以內之和子。

  4、人類—人類初生時,可引入三立方丈以內之和子。

  和子在被引入物質體內時,以先入者為主。引入的方式,除了人類是由髮旋旋入之外,其餘之動植礦物都是垂直而下進入。和子一旦被引入物體之中,除非該物體毀壞,否則不得脫離。

  人類生命的形成,當其尙在母胎的時候,即已具備男女的特質。其為男為女,取決於其陽電子分佈之情形。嬰兒當在母體中時,其體內之陰陽電子各自同引。如其臍部以上之陽電子較多,即將其臍部以下之陽電子儘量上提,結果其臍部以下之電子多陰電子,故成為女嬰之生理構造;反之,如其臍部以下之陽電子較多,即將上部之陽電子提下,故成為男嬰之生理構造(註四)。當嬰兒初出母胎時,其附近三立方丈以內之和子即被吸引,從頭頂髮旋之處旋入其大腦之中。和子在進入肉體之後,以其原素中之三分之一量充實每個原子中之電核,以司神經知覺之貫通,因此每個原子電核又可名為「小和子」或「末和子」(註五)。

  第二項 和子與電子的關係

  人為和子與電子結合而成,已如前述。人生之一切活動,皆為體內和子與電子互動之結果。在人體之中,和子與電子兩種質素互相影響,和子固能支配電子,電子亦能影響和子。當和子之力足以支配電子時,和子之原素(氫氧之精華、電及Ⅹ原素)即得以充份發揮其功能,而使人類之感官能按照其正常之軌道發展。反之,若電子力反抗壓倒和子力之控制時,則將發生倒行逆施之盲動現象。故人體內之和子與電子,實有相對與相輔相成兩種關係存在。

一、相對的關係

  關於和子與電子相對的關係,約有如下幾點:

  1.和子是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有生機的;電子是陰性的、被動的、機械的、漫無知覺的、無生機的—

  《新境界》:

  和子即是代表宇宙一切現象中之屬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原素(註六)。

  電子僅能表示宇宙中一切自然現象中之一面,即係陰性的、靜態的、被動的、自然的、機械的、無生機的(註七)。

  和子是具有靈覺的、主動的;電子則是漫無知覺的、盲動的(註八)。

 

  前面說過,物質之形成,首先是由陰陽電子相結合,構成物質的基礎。然此物質之基礎僅是一靜態的結構,尙無生機存乎其中,亦無法動作。但因其帶有陰性的電力(電子在同引之時,由於溫度的增加而產生熱準。當達到某種熱準時,陰陽電子即相互扭合而成為電,此種電力與和子相較,是屬於陰性的。)(註九),可以與帶有陽電之和子相引(異引),由於和子具有主動、自覺的特性,於是此物質始有生機及知覺動作。

  關於和子主動、自覺的特性,前面已經提過:

  H0的精華具有觸覺及嗅覺之功能

  O0的精華具有味覺及辨覺之功能

  電質具有聽覺及視覺之功能

  Ⅹ原素具有意欲之功能

 

  可見生物之視、聽、味、辨、觸、嗅等之感覺均來自於和子中之氫氧的精華及電質,而其靈覺及主動的特性則來自於Ⅹ原素。關於這一點,《新境界》的另一段文字有更清楚的描述:

  氫為人身精中之渣末,能支配性靈的活動。

  氧為運轉週身水澤之原素,能保持人身之溫度而延長和子之生命。

  電質指揮人生生理上之運動及知覺,並有視覺(明通)與聽覺(聰通)之功能。

  Ⅹ原素具有神明與果決,導引以上三種原素而指揮神經(註十)。

 

  在這兩段文字之中,清楚地說明了和子之主動、自覺的特性。至於電子之為漫無知覺的,則與其形成電子之原因有關。在本章第一節曾經提到,物性較重之陽質和子與陰質和子,當其功能退化而失去其靈質與能量時,便墮落成為陽電子與陰電子。由此可以理解電子之所以漫無知覺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電子雖無知覺,並不意味其毫無意識,《新境界》:

  電子中之電質則為陰柔的、惡意的、邪慢的(註十一)。

  電子若是毫無意識,則何來惡意、邪慢?同段又說:

  電子中電力之放射,則為有為的、不自然的、存心的。故凡有心而為之思想,多屬陰電,即所謂親力是也。既曰有為、存心,則其具有意識存在可知。至其意識之性質,則為負面的,這將在稍後說明。由此可知,電子具有意識,不過與和子的靈覺相比較,則顯得微弱,所以說是漫無知覺的。

  由於和子具有靈覺,而電子則漫無知覺,所以和子居於主動的地位,電子則只能接受和子的指揮而被動地行動。和子指揮肉體的過程,是和子指揮大腦,再由大腦指揮生理。

  和子支配電子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人當年幼之時,電子與和子間的配合較為平衡,所以電子能聽命於和子之節制(註十二)。隨著年齡的成長,電子反制之力逐漸增強,終至將和子排出體外。和子與電子間互動的過程如下(註十三):

  (1)嬰兒期—在此時期和子與電子間處於最強之引合狀態,此時生命力透發,生機最旺盛,以和子為主導,以司帶動電子內部之變化過程。

  (2)幼兒期—此時電子之電力因肉體成長而有增強的趨勢,但和子仍居於主導地位。

  (3)兒童期—此時和子與電子之互動達到均衡。

  (4)少年期—此時電子的盲動性增強,相對地也刺激和子帶動電子的電力強度,以制伏電子所放射的陰電力。此時期的和子仍居主導地位。

  (5)青年期—此期為和子電力消耗期。由於電子活動的功能旺盛,因此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也更為關注。相對地,使得和子帶動電子的電力逐漸耗損。

  (6)壯年期—此期又分為兩個階段:

   (1)成年階段—此為和子與電子之電力耗損期。在此一階段,電子的負電性隨慾念的增加及作用,不斷損耗和子原有的陽電力。

   (2)更年階段—此為和子與電子之電力衰退期。此時電子的電力作用雖已減弱,但因為和子已沾染較多的陰電子,使得電力作用衰退。

  (7)老年期—此為和子與電子之電力枯竭期。此時由於和子、電子間的引合作用已進入弱電力狀態,極易隨其因緣而與電子體分開,此即死亡。

  2.和子是輕的,和善的,柔軟的,不可焚溺的;電子則是重的,凶惡的,剛烈的,可以焚溺的—

  和子在先天上本無善惡,人之所以有善惡,乃因和子與電子結合之後,受到電子的影響,才有善惡的分別,《新境界》:

  和子根本為先天的真純的,無善亦無惡,所謂赤子之心是也。一與電子配合,遂與電子之遺傳性的關係(父精母血)相混,而有善惡之薰染,色相之附合(註十四)。

 

  可見善惡的產生乃在和子與電子結合之後,其中善來自於和子,惡來自電子。《新境界》有多處提到和子與電子善惡的特性:

  和子便是輕的,和善的,柔軟的,根本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的。電子則是重的,凶惡的,剛烈的,可以焚溺的。(註十五)

  和子因屬善性與動態,故能欣欣向榮,如喜氣之蓬勃上升;電子則屬惡性與靜態,如枯木之經久而腐朽(註十六)。

  電子基於一時之同引,其性粗暴淫蕩,如同惡者相互利用而苟安,臨時結夥,不足以維久遠(註十七)。

 

  由於電子與和子同樣具有意識的作用,因此都能發出念力。人類的意念是一種電力的放射,此種電力的放射,不論其為善念或惡念,主要都是從電質中所發出。和子之電質所發出者為善念,電子之電質所發出者為惡念,《新境界》:

  在和子之電質中所射出者為陽電,代表和善與慈悲之情緒;在電子中放射者為陰電,即代表貪嗔癡等情緒。(註十八)

  人類和子所含之電質為陽剛的、和善的、慈悲的;電子中之電質則為陰柔的、惡意的、邪慢的。(註十九)

 

  可見善念與惡念乃由和子與電子的電質中所發出,所以說和子是和善的,電子是凶惡的。若詳加分析,則陰電子與陽電子的意念亦有差別。陰電子所發出者為貪嗔兇暴怒惡等,陽電子所發出者為喜癡怨。(註廿)

 

  和子為善,固已知矣,然而和子何以為善?和子之所以為善,乃因其所包含之原素的特性所使然,《新境界》(註廿一):

  (1)氧為人生及動物生機之動源而含有和氣,無所不容,故含有寬大性與和善性。

  (2)氫具有潤澤性,萬物莫不悅其滋潤,故有溫良性與喜悅心。

  (3)電質皎潔無翳,速度迅捷,生機莫不有其跡,引力異常悠久,故有真愛性與怨性(愛之反應)。

  (4)Ⅹ原素中有氣炁等之混合素且易執著,故有癡性。由此可以看出,人之善性都由和子所發出。惟在善性之中,亦隱含有惡性存焉。因和子之電質中含有怨性,怨又分善惡二種,善怨中即發出真愛,惡怨中即發出惡性。因為電質具有這種特性,故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和子與電子之間,和子為主動,電子為被動。故當和子所發出之意念為善性時,電子亦隨之而為善:若和子所發出之意念為惡時,則電子將更趨於窮惡(註廿二)。   (待續)

 

註一  涵靜老人,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台北,帝教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頁四二。

註二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二。

註三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五。

註四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三。

註五  涵靜老人,前書,頁一四。

註六  涵靜老人,前書,頁一三。

註七  涵靜老人,前書,頁一三。

註八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O。

註九  涵靜老人,前書,頁三七。

註十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九。

註十一 涵靜老人,前書,頁六四。

註十二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四。

註十三 天帝教,四期聖訓,頁一一四。

註十四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九。

註十五 涵靜老人,前書,頁四九。

註十六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三。

註十七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三。

註十八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一。

註十九 涵靜老人,前書,頁六四。

註二十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一。

註廿一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二。

註廿二 涵靜老人,前書,頁五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