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豐年—教訊改制話新生

瑞雪兆豐年—教訊改制話新生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81期 » 瑞雪兆豐年—教訊改制話新生

 1999-03-01 09:05

我們為什麼要遷社

  針對千禧年迫近,出版界掀起了一陣預未來之旋風,其中《預約五百年》一書中提到,在時間大流的衝擊下,世紀末的亂象,就好像:「到了河流的盡頭,我們的旅程開始加速前進,河流逐漸變成一股洪流狂潮,岸邊的景象越捲越快,航程所見愈來愈不確定,變化又衍生出無窮的變化……。」

  這一年來,全世界的財富在比真槍實彈還慘烈的金融大戰中重新分配,連臺灣都不能自外於這場無情洗禮,戒奢用儉的精神,使得帝教固柢深耕,卻難免被波及,尤其是本教的文宣部隊—教訊雜誌社,經年累月印製精美的教訊及弘教書刊,免費送到各地院堂及同奮家中;印刷費用成為最龐大沈重的負擔。

  教訊從八十一年五月第一百期開始,為充實報導內涵、加強編排,發揮天人間精神交流之宏效,在本師世尊的指示下,推動教訊助印辦法,並在他老人家率先登高一呼,相關人員戮力以赴下,獲得同奮高度認同,使得助印金額在八十三年達到最高峰,那段榮景,讓同奮對教訊資金充裕印象深刻。

  教訊為了回饋同奮的愛護,漸次改進充實教訊的「面子」和「裡子」,並發願承擔起弘教書籍的編印發行,使這項工作納入正軌,提振帝教大家庭每位成員的奮鬥心力。然因編輯人才有限,時間壓力緊迫盯人,未能如願供應同奮精神上的「滿漢大餐」,長久以來,這點是教訊最感遺憾之處。

  從八十六年開始,教訊開始正視助印金額的入不敷出,我們知道,只要大聲疾呼,同奮仍會伸出援手,慨然相助,然經濟大環境低靡不振,帝教許多單位需財挹注,教訊不忍也不願增加同奮與日俱增的負擔,決以「省懺」心法,先從內部檢討起,逐步縮減開支,構思闢財方案,期能渡過難關。

  但從去年伊始,教訊推動業務的主力請辭,亟待開源的新案乏人推行,經過半年多來的痛定思痛,決定非從「節流」下手,不足以解決燃眉之急。感謝各地教院的體恤,自行承擔起弘教書刊的印製成本,減輕教訊極大負荷。另一方面,在維生首席的核可下,決意仿效極院度小月模式,精簡人事,專職人員大幅減縮至四位,薪資全部調整為勞保最低給付額一萬六千元,並於農曆年後,三月一日舉社南遷至鐳力阿道場,期能借重極院人力、物力,彌補因人事縮減而可能降低的工作績效。

  危機即是轉機,為培育人才,強化傳播出版要務,首席特指示,趁此變動關鍵,統合現有教訊雜誌社、帝教出版社、天聲人語廣播、文物供應、經典注譯編印等系統,從元月一日起,將原「傳播出版指導委員會」擴大編制為「傳播出版委員會」,負責全教對內對外宣傳、出版、傳播、文物供應等實際、研究、發展之業務,同時,整合、開發正在規劃中的天人藏、本師世尊言論集、弘教書刊、進修錄音錄影,以及代表帝教對外發言、與媒體聯繫、委刊佈道、弘教廣告、多媒體設計等業務。並從八十八年一月起,依序完成一、量人為出,自給自足。二、建立教營事業藍圖,發展本教媒體文宣等任務。三、規劃涵靜(暫名)傳播出版事業公司,創造利潤回饋弘教所需。

  瑞雪兆豐年,凜冽冰霜,清除了理應隨著時代淘汰的舊制,改善嬴弱體質為堅韌剛毅,營造出更寬廣的空間面對未來嚴酷挑戰。今後,教訊仍將一秉赤誠,繼續在道途上辛勤筆耕,創造出屬於帝教的文化內涵,與各地同奮共同艱辛奮鬥,使得人、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早日歸向宗教人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不負天上人間對教殷切的期盼。也希望讀者時時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鼓勵,您的慰勉,將使我們得以穩健地迎向光明願景。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