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世尊墨寶書籤】詮釋(下)

【本師世尊墨寶書籤】詮釋(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07期 » 【本師世尊墨寶書籤】詮釋(下)

教訊雜誌社社長 高緒業  2001-05-01 11:00

  本師世尊墨寶書籤,每句涵意深廣,緒業不敏,恭將每句謹作箋注,對同奮或不無所助。且可藉此認識世尊學養之深,藝術之精,更增高山仰止心嚮往之之心。

  十一、無愧天地—同俯仰無愧。孟子盡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雖天人並稱,易人為地,無嘗不可。韓愈文:「(臣之文)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於天地之間而無虧。」無愧無虧可互更易。太師母淨元如來在《明心哲學精華》中自序有言:「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人道足矣,天道由茲生焉。」這是勉勵世尊的話,也是世尊一生拳拳服膺自律自守的精神。

  十二、萬法惟心—佛法說:「萬法惟識」,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在他們的生起上,心識的影響力最大,也是最重要因素,所以也說「萬法惟心」。心識的作用,可以分做八種,就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與六根相對的叫做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第七識叫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的根。意識有時間斷,末那識是不間斷的,有這種執著,所以又稱染法識。阿賴耶識是以前七種識的根本,一切業力所寄託的地方,雖流轉生死,總不壞滅,又譯作藏識,因為一切苦的惡的有漏的無漏的種子,都藏在它裡面。

  十三、一心清淨萬念空寂—這句與佛教的思想相通。一般說心境潔淨,不受外擾就是清淨。但佛教所云清淨,是指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對於清淨心,則指無疑之信心,或無垢之淨心。阿含經:清淨之心,脫淫怒痴,成就於三明。勝鬘寶窟: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

  萬念空寂,空、寂義同,大乘義章: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萬念空寂就是萬念皆空,佛教所說是「諸法皆空」,謂諸法皆無自性,當體即空。法是指一切事物,包括無形的心法和有形的色法,諸法亦稱萬法,與一般所說的萬象、萬事、萬物等語相當。佛教認為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弟子品: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清淨又可解釋心中毫無牽掛,即一心無罣礙。心經:「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按「一心清淨萬念空寂」與清虚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中,「心無所住萬念皆空」意義相近,旨趣更同。

  十四、有容乃大—尚書君陳篇,有容德乃大。孔傳,有所包容德乃為大。諺云:「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本此而來。老子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已極言有容之大。

  十五、無欲則剛—老子常談無欲:第一章:「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三十四章:「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三十七章:「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四十六章:「罪莫大於可欲。」五十七章:「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六十四章:「是以聖人欲不欲。」

  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悵。子曰:「悵也慾焉得剛?」這說有慾則不得剛,正是無欲則剛的反面說法。淮南子:患生於多欲,害生於不備。宋楊時:有欲則不剛,剛者不屈於欲。這些都是從反面立說。

  陸象山有言:「人之心胸,有欲則窄,無欲則寬;人之心事,有欲則變,無欲則樂;人之心術,有欲則險,無欲則平;人之心氣,有欲則餒,無欲則剛。」此為明言「無欲則剛」者。

  惟格言聯璧稱:「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閒。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一言有無,一言多寡,實無分軒輊。格言聯璧又有:「寡欲故靜,有主則虛。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世尊在第三期高教師資班時題贈同奮,橫幅為「向天奮鬥」,兩旁對聯則是「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師尊在自立晚報時期,曾擔任社長的葉明勳先生,亦曾以此來作為他老人家人格之註腳。實際上天帝教諭同奮以「寡欲」為常,尤求進一步能「潔欲」,這是人道之正。

  筆者認為「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似應在春秋戰國時已是流行之習語,可惜因讀書不多,未能找出兩語並陳的出處。

  十六、逍遙—優遊自得,安閒自在。莊子逍遙遊:「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之下。」極言逍遙之境。但所謂逍遙者無他,即「無待」之境,所謂「乘天地之正,御大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者也。亦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境。郭象注謂:「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順萬物之性也。」而此萬物之性,即是自然。對逍遙應有如此的認織。

  十七、靜思—沈靜地思考省察。荀子解蔽:闢耳目之欲,而遠蚊蟲之聲,閉居靜思則通。賈誼新書: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

  十八、無中生有—道家謂萬物生於無。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而生陽,動而靜,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亦為無中生有之說明。今對憑空編造亦曰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有無相生」原來只是哲學上的一種觀念,但自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及海森堡創立量子力學後,科學家已肯定了物質能量的可以變易性,造成了以後的原子時代。但物質轉變能量已有顯著成就,能量變成物質,尚未有具禮表現。我們的天人交通正在努力的用科學方面試求突破性發展。維生首席樂觀的估計在二0五0年之前,人類可以真正進步到「無中生有」的階段,也就是由能量直接轉為物質,那時,天人交通機可以使人與神直接交通,這將是天帝教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十九、一門深入——一門猶一類,研究學問由一類中繼續不斷的鑽研,深入研究,必有所成。尤其信仰宗教,必須專一,很多宗教,排他性強,常視他教為異端,旁門左道。不過天帝教包容性強,主張宗教大同。但師尊也強調,修持帝教法門,要能一門深入,不要半信半疑,進進退退,功夫到家才能真正深入堂奧。

  二十、捫心自問—撫著胸口向自己發問,指反省自己的行為。論語: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論語第一篇第三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而覺得自己有過失,就要懺悔進而改過自新了。所以反省懺悔是天帝教五門功課的重要一課。如果捫心自問的結果到了「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的地步,那就已追悔莫及了。天帝教各教院堂午課時,有反省祈禱,司儀大聲高誦「雙手捫心,低頭反省」,這是同奮們日常功課,捫心自問我們都天天在做啊!(完)

 

  按:本師世尊墨寶書籤的發行,構想及設計很有巧思,敏覺同奮功不可沒,謹代表傳播出版委員會與帝教出版社表示誠懇謝忱。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