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我心 合天心─公

化我心 合天心─公

首頁 » 清虛師心.廿字詩心 » 化我心 合天心─公

詩作/涵靜老人 詩解/洪靜雯  2006-12-01 11:50

清虛師心.廿字詩心(十四)

天地無私並包容,不分畛域示大公。
承天效法無他術,鑑淨衡平允執中。

詩譯:

 天地是沒有私心的,一切造化皆涵養包容,

 無分地區國域,天無私覆,地無私載。

 效法天地的大公無私沒有其他方法,

 此心可以澄淨地鑑別、公平地權衡,

 就能真誠地持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去私心,存天理」─每當走入天帝教的光殿,這則「入壇須知」便清楚地提醒我們:「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大公,無私,才能參與救劫的神聖行列,這是天理,這是自然法則,更是悠遠長存的文化精神。

  「天地無私並包容」,是對生命的最高尊重。如果我們從低處往上仰望,或從高處往下俯視,皆難免會有高下、貴賤、尊卑、內外、你我的分別,而這種區隔,卻是許多不平等的開始。人與人,人與物,甚至人與神,是該有所分際,但以「私」或以「公」為立足點,卻有很大的不同。以「私」,是為己、為小我,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於是紛爭、殺伐無止無盡。以「公」,是為人、為大我,我想活下去,也幫助對方活下去,這種從整體性的價值來看待宇宙所有的生命,便是最大的無私與包容,也是天地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造化根源。

  「不分畛域示大公」,意同廿字真經裡所說的:「無域無畛,無乾無坤」─天地的恩澤不分國域界限,更無有乾坤之別。「不分畛域」,其實便是清涼勝會中,一再強調的一個重要觀念「一視同仁,同體大悲」。何謂「一視同仁」?不會因為天地間不同形體、不同實質,以及不同的有情、無情,均一以同類地平等面對;何謂「同體大悲」?共同以關懷、愛心面對萬性萬靈,讓萬性萬靈都能在誠心、愛心的滋潤中,享有重生、新生的溫暖。這便是「示大公」,讓每一個生命皆擁有同等的基本尊嚴,永遠是恆存亙古的天地真道,永遠是千秋萬世的行道準則,這即是「大公無私」的宗旨與精神。

  「承天效法無他術」,使我想起廿字真經的兩句話:「效法天地,曰公曰博。」上天化育萬物,佈化至公的無私無偏;大地生息自然,弘揚至博的廣大深遠。要效法天地的精神、要參贊天地之化育生息,沒有其他方法,即是實踐公的境界。而這個境界究竟該如何確實篤行方可達到呢?要訣就在下一句:「鑑淨衡平允執中」。

  鑑淨、衡平,是實踐「公」字的二個功夫。鑑淨─指澄淨地鑑別,衡平─指公平地權衡,其關鍵在如何澄淨、如何公平。至此,不妨跳脫出來,先反思另一個角度:為何人無法做到「公」?因為「私」,因為「欲」。

  當我們在探討「公」字的時候,無可迴避地,便是這兩大課題。

  俗諺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心的道欲並存,說明了一個人很難沒有私心、私欲的事實。誰無私?誰無欲?「私」與「欲」一直都是很多人修道過程的心頭大患,微妙而忽隱忽顯,常常障蔽了我們靈性的清明卻不自知,阻礙了我們判斷的客觀而不自覺。無怪乎「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成為經典名言,這句話幾乎是「私」、「欲」的代言人。問題就在,當「喜歡的」、「想要的」,因為某些人與事而被阻隔的時候,私心開始作祟、欲念開始作怪,許多不理性的情緒、行為便隨之起舞,甚至不擇手段,更甚者演變成一切暴力的行為。維生首席在〈放下鞭子〉一文裡清楚點出:「欲望的上升成為暴力,權力的濫用成為暴力,利益的擴張成為暴力,放任的富裕成為暴力。」當「私」、「欲」擴張到放任而恣意妄為的地步,我們離「公」字的精神便會越來越相左、越來越遙遠。

  人非聖賢,無法絕對去私、無欲,但大同真經教導了我們「非敢曰絕,是敢曰潔」的「潔欲」觀念,給了我們一個較人性化的折衷標準:「不傷害別人的、乾淨的欲望是可以允許的」,再深化的做法則是「潔淨欲念」,隨時對我們內心潛藏的私欲進行洗滌、反省。

  如此再回過頭來看詩的最後一句:「鑑淨衡平允執中」,便較能瞭然於心。原來,實踐「公」字的「鑑淨」、「衡平」,其背後乃是一顆隨時反思:「我這樣做,是否會傷害到別人」的心。以「鑑淨」來說,當我們任人用才的時候,如果其中一位的才能是明顯最適任又傑出的,但另一位能力略遜一籌卻與我們交情較好的,以公心來擇取,該偏向何者?我們應該能「澄淨地鑑別」。再拿「衡平」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媽媽教導兩個小孩,如果因為偏愛而處份有輕重的不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必會留下因大人的偏袒不公而產生比較、計較的傷害。「公平地權衡」,才能真正讓人心服口服。

  「允執中」,為「公」字埋藏最後一個伏筆。這三個字,勾起了前篇似曾相識的記憶:「精一執中是聖傳,不偏不倚即先天。」如出一轍的句子,寫在「正」字的詩篇裡。將二字相連,不禁恍然大悟,「公」、「正」原是一體兩面;「公正無私」,即是「允執中」。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源自《尚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中國文化的心傳要訣,在《師語》裡,本師世尊將之定位在「煉心」的堂奧中。

  本篇的伏筆,在此昭然若揭。道欲並存的心,如何「公正無私」?循著煉心的步履,你才能真正體會如何對治那顆充滿欲望的心。當一顆心裝滿了名,填滿了利,旋繞著七情六欲,該如何甩脫私心的作祟、情緒的盲從、公私不分的天人交戰呢?允執中,提醒我們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持守中庸之道。當道心與欲心彼此拉扯,又如何不偏不倚?少一分情,減一分利,去一分名。學習捨得,學習由實入虛。

  在由實入虛的實證中,才真正能懂得無欲則剛。無欲,何患有身?無欲,何妨失去。若說昊天心法絕不在肉體上下功夫,那麼,公而忘私,便是「絕不在自我上下工夫」。

  原來─公,竟也是通往忘我的虛無境界。公心,便是化我心,合天心。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