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法會正名篇

春季法會正名篇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9期 » 春季法會正名篇

趙光武  2008-04-15 10:50

幡、旗、幡旗、旗旛

文:趙光武 攝影:林光瓌

 ●生幡—1

 ●生幡—2

  「幡」在佛教是「旌旗」的總稱,又作「旛」。「幡」原為武人在戰場上用以統領軍旅、顯揚軍威之物,佛教初期作為教團的記號,後來則取之以顯示佛菩薩降魔之威德,與「幢」同為佛菩薩之莊嚴供具。

  康熙字典載:幡,幟也。《崔豹古今注》載:信幡,古之徽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謂為信幡也。漢語大辭典解為:旗幟。如《宋史•儀衛志六》:「幡,本幟也,貌幡幡然,有告止、傳教、信幡,皆絳帛,錯采為字,上有朱綠小蓋,四角垂羅文佩,繫龍頭竿上。」

  「旗」則是指古代畫有熊虎圖像的旗。《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為旗。《說文》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為期。釋名:熊虎為旗,軍將所建,象旗猛如虎,與眾期其下也。

  今年春季法會用「幡旗」的說法,根據漢語大辭典解為旗幟。《史記•天官書》:「故北夷之氣如群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後漢書•劉盆子傳》:「寶(李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在氣勢上還比不上旗旛。

  旗旛亦作「旗幡」。漢語大辭典載為:旌旗。如唐王建詩:「百里旗幡衝即斷,兩重衣甲射皆穿。」

  各種名稱歷經演變,宜加簡化,光武認為「旗」、「幡」與「旌」不同。

  「旗」以符號、圖記為主,為當今各種團體所用的標幟。

  「幡」在宗教則是題表聖號,幅長而下垂,用於慶典法會,以示尊重上聖的天威,以鎮懾妖氛,昭告三界十方。

  「旌」是一長串標明名銜的文字,也可以用文字、圖案並陳,幅長而下垂,用以表彰道顯德美的善士。

  「旗」、「幡」、「旌」的簡化,及其用途與時機,恰當與否?翹首以待高明!

 ●該怎麼稱呼?才能立教於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