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求同容異 建立兩岸和平共識

求同存異求同容異 建立兩岸和平共識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90期 » 求同存異求同容異 建立兩岸和平共識

閔月望  2008-05-15 10:00

文/閔月望(台北市掌院) 攝影/吳光輔

 ●與會學者和同奮大合照,前排右四為維生先生,前排右五為馮滬祥教授

  由極忠文教基金會與天人研究學院主辦的「第二屆孫中山思想研討會」,日前在台北市掌院舉行。由於正逢總統大選完畢,出現第二次政黨政權和平轉移,是政治發展中民主典範。

  然而,回顧過去八年,兩岸關係其實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不斷處理因為兩岸情勢惡化所釀成的危機。一言以蔽之,沒有所謂「兩岸關係」,只有「兩岸議題」。雙方對話完全停擺,「直航」只出現在空洞的文告與白皮書中,經貿關係被「有效管理」,陸客來台觀光永遠「只聞樓梯響」。

  因此,如同全球熟悉東亞事務的專家,在評論台灣這次總統大選結果時,都預測兩岸關係將出現重大變化,怎麼迎接這個兩岸關係全新年代?與會的彭立忠副教授主講的「兩岸和平與孫中山精神」,正符合此時政治氛圍課題。

  彭立忠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他指出,兩岸之間由於過去意識型態的隔閡,產生若干溝通困擾,更有甚者,中國刻意矮化,加上壟斷台灣本土價值的政客多年操弄後,造成兩岸不能正常交往,不能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換言之,兩岸關係,不是自甘陷溺於西方霸權思維下的國家主權對抗心態,就是沉溺在中國傳統正統、大一統的文化積澱,以上兩者皆未能正視兩岸現實而徒增紛擾。

  難道兩岸之間就只是零和遊戲下的犧牲?對此彭副教授溫和務實地指出,化解問題的癥結,在於兩岸如何求同存異、求同容異。因為真正的和平來自於相互間的尊重與信任,也就是說雙方皆有同理心,存在共同的利益與互賴關係。

  面對這樣的情況,彭副教授認為可以以兩岸共同認定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其終身的理念與實踐,作為兩岸和平的起點共識。

  因為,中山先生眼界廣大且格局恢弘,對於傳統文化存有敬意,不會盲目地全盤否定,並進一步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另一方面,對於西方文明也不會一昧盲目地肯定或排拒,他總是追本溯源地檢討西方文明的優缺點,希冀中西文明的創新與調和。

  中山思想與三民主義,在兩岸過去的爭擾,已成為雙方今天的共同資產。越來越多的例證漸漸出現,比如過去倡導共產主義的大陸,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已然默默實踐民生主義、實業計畫。

  因此,中山思想在今日的台灣與大陸,不再是不同黨派爭取政權正當性的武器,而是作為東方國家、華人社會在追求現代化進程時的一面鏡子,也是兩岸政府與民間相互對話的一個和解平台。

  也就是說,兩岸關係解決之道,除了抱持著交往時「可比較但無須計較」的清新開闊的心胸外,更需要提倡以「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孫中山先生思想,促使兩岸走回儒家中道與王道的現代化格局。

  觀諸未來,兩岸關係議題,不再需要操縱意識形態,更不需要玩弄政治語言,因此,擺在檯面上的議題,應轉向為經貿、直航、觀光、金融…等偏向經濟的議題。因此,在兩岸新局需要理性規劃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有的心理,準備好了嗎?或者更大範圍的問:兩岸都準備好了嗎?

  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所留下「豐富的思想與精神寶藏」,將是此問題最佳的答案,而「和平、奮鬥、振興中華」也成為今後兩岸關係的主軸和共同目標。

 ●彭立忠副教授(手持麥克風者)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