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以和~淺談「第三神論」

神人以和~淺談「第三神論」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3期 » 神人以和~淺談「第三神論」

施靜嚼  2009-06-15 11:15

撰文:施靜嚼 照片:教訊檔案資料

  編按:天帝教98年1月舉辦「第七屆天人實學研討會」,論及本教「第三神論」理念,諸多讀者致電期望深入瞭解,本社為從人願,特敦請鑽研此學有成之同奮、大德們,專題闡述。本(303)期為第3篇,由天人研究中心講師施靜嚼同奮撰述。

一、信仰的理性

  近百年來人類文明最大的進步,簡要地說,即科學與民主,這二者可說是人類近代文明最顯著的表徵。從實證的法則為世界建立客觀、系統性的真理,這是科學的本旨。民主則是基於「天賦人權」的觀點,強調「以民為主」,主張社會國家的存在,即在保護並保障人民生存的自由與生命的的尊嚴。

  科學立基於人的「思辨理性」、「工具理性」,而民主則立足於人的「道德理性」基礎上。這兩股理性的力量,為近代人類社會帶來了無數物質的昌明與人文薈萃的成果。

  惟〜人與神、人與天、人與自然的關係,又將如何看待呢?

  之間所急切需要的,即是人類「信仰理性意識」的萌生;以信仰的理性,建立理性的信仰。如是,人類才能真正在「科學物質文明」與「社會的民主文明」,在「人與物」及「人與人」之上,達臻「人與自然」、「人與神」更至高的和諧境界。

  《教義》「第三神論」適是基於「信仰的理性」,所蔚成的理性神學思想。

二、淺談「第三神論」的意義

  《教義》的第一個結語是「第三神論」,它也是《教義》的核心思想。

  「第三神論」是對「第一神論」與「第二神論」思想的推進,也是對「神權」一革新的看法。相較於「第一神論」與「第二神論」之對神權「絕對式」的詮釋,「第三神論」的相對真理、相對權力觀點,更具有振奮所有性靈的生命向天界爭取自立自主的信仰真諦。

  首先是「第一神論」。在「神權的第一個時代」裏,人們認為一切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等都是神的創造,一切也完全由神所支使。所以,人類不論遭逢任何天災或人禍,都是神的旨意使然。神的意志力高於一切,神權既是獨裁,又不容許任何人加以思索或議論。人唯一能做的,僅僅是膜拜神、祈求神。

  「第二神論」(也即是「神權的第二時代」)認為神似人類的慈父,神是人類的救世主。人類的罪惡、災難、痛苦,只能等待神的「救贖」始可獲得赦免;也惟有全然地依賴神、服侍神、哀求神,作神的卑奴,神始會降臨幸福喜樂於人間……。

  不論是「第一神論」或「第二神論」,神權都是被視為至高無上;神權萬能,一切「唯神是從」。在「唯神論」的支使下,人類面對神時的內在心理,常常潛伏著害怕─害怕被懲罰、恐懼,或者,隱藏著諂媚、討好(希望媚求神以獲得獎賞)。

懼神媚神忘卻自我

  這些潛在人們內心自恫自卑的心理,使人在託付神、祈求神、侍奉神之餘,忽略了內在道德的自我建立,遺忘了自己對一己生存或生活的困境應該要有反省的努力,對自己生命的意義應該發自內心自覺自省,以建立自主的人格。

  「第三神論」,即神權的第三時代,也是現在科學所見的神權的「現象」。「第三神論」既是當年在西嶽華山大上方白雲峰下虛皇古洞,本師世尊暨清虛真人與崇仁教主等神媒,經由天人交通而完成的天人合一的合作研究成果,「第三神」也是天人深摯互動下,對神權的真實義涵更真切的看法。

  伴隨著人類科學力量的興起,人類對宇宙生化的奧秘,有了啟解的鑰匙,得能更宏觀而豁達地了解自然,掌握自然的法則,進而卸下神權主宰一切的面紗。也隨著人類理性的力量昇起,天人共同要求「天界的民主」,提振「人」在宇宙中參贊化育的使命感,而不是一味地依賴或哀求。

「第三神論」昭示如下:

  1.神權的極限不過可為自然與物質間的媒介。

  2.神的本質即「媒介」(媒自然介物質)。

  3.神的本義乃是執行 上帝旨意的天使。

  4.神不但不能創造自然;神本身,同乎人類一樣,也受自然律的支配。所不同者是,神具有更多的方法足以避免自然律的支使。

  5.除了 上帝之外,所謂神(第三神)是人類修證而成的。神人的差異,不在根本道源、道根上的不同,而在於智慧高下與修養深淺的不同。

  「第三神」的論點指出:除了 上帝之外,「神是由人類修證而成的」,神人本都是來自於「金闕」,道源相同。人之所以不及神,乃是在世時智慧或修養的體證不足,陽質正氣的位階不及神的靈階。

  再者,「神權」並不是萬能,也不是絕對的;神權僅為「媒介」,是自然與物質間的媒介。

  「在《教義》、在帝教的經典中,仙佛聖真一律稱為『神媒』」。所有的神媒既受自然律的管轄,禮敬自然律調控下宇宙萬物的生、成、住、滅,也忠誠地傳達並執行 上帝的旨意。

  即使位列仙班,所有的神媒仍如同他們駐世時一樣,必須持續不懈地自創自奮,完成 上帝所交付的使命,始能在靈階上作更高層第的超越。

  在宇宙生生不已、生化不已的歷程當中,所有神媒靈位的證成,無一不是懂得順應自然並真修實煉的人,積極「向自己奮鬥」的結果。

天界層第井然有序

  神媒既受自然律的支配、管轄,更懂得謙卑禮敬自然,避免自然無情的險阻或迫害。同時,天界的層第井然有序,一切嚴格分工,權責分明,其細膩與嚴謹的程度,遠非人類所能想像!

  其間,執行 上帝意旨的諸天神媒,無一不是戰兢匪懈地盡守其責、專司其職,竭盡其能地完成 上帝所賦與的使命,以期維持大自然的和諧於永恆。

  同時,「神媒是由人修煉而成的」。神權既非絕對,那麼,人們應該樂觀正面地迎向生命的困境與逆境,以道德修養建立自立自主的人格。從而積極地向天爭取「調和自然、協和萬方」的使命,共同參與神媒們調和宇宙的行列,從一己一家的和諧,推擴到社會國家的和平,以至於大自然的和融,共同化減大自然的劫運於無形。

  這始是「第三神論」此積極向上的神人觀,能為我們人生方向最高遠的引領,與人生究竟最真摯的託付。

 ●施靜嚼講師。

三、天人合力的奮鬥

  最後,我們嘗試摘錄2篇〈聖訓〉,以綜合說明神媒的運化:

  (1)「己丑年春季護國迎祥禳災解厄法會」總主持的職責,簡要為〜

  總主持 極初大帝,是為「春劫主宰,主宰春劫」,負責春劫之一切行運。

  同時,依據戊子年巡天節《聖訓專輯》〜「兩岸會報」

  與「全球經濟會報」,益見總主持 極初大帝身為救劫冢宰,並在法會中全力護國迎祥,運化兩岸關係之和平進展,推進天帝教第三時代使命之完成。

  總主持 先天斗姥大聖元君:負責「啟纘佈化,調燮陰陽」、「移星換斗,禳災解厄」(《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

  總主持 一炁宗主:是為「地曹主宰」,權責陰超陽薦、普濟渡人之功。

調和運化自然氣運

  己丑年(公元2009年)年度劫運的方向與實質內容,已於戊子年巡天節中定案。在己丑年上元龍華會中〜「諸天界之最高神媒均親自或派代表與會,負責特定事件之神媒必須親自到場說明。分別針對上一年度巡天節聖駕御定諸項檢討執行成效或研商大自然因果氣運循環之調和、運化、掌控等問題,均於龍華盛會中聽取諸神媒共商大計,再送呈聖駕御裁。」

  而後,於春季法會當下,諸神媒奉 上帝的御示,負責傳達與執行 上帝的旨意,將人間誦經誦誥的精誠念力與能量匯整,透過法會的形式結儀,芸生凝祥,共同集結於巡天節中三曹既定的劫案,以導正天地間之氣運與世運,並使道運回歸至天心之所鍾(在本法會中,即天體之和諧運轉,兩岸之和諧護國保台與陰超普濟等)。

  法會中,諸無形神媒原亦是「由人修證而成」;祂們「根據天理,運用自然之條件,而為人類及天地間之媒介」(即「神媒」),適度地調節行劫與救劫的進行,化融二者間的對峙或對立,進而教化人心,淨化性靈,達成氣運的調和,完成 上帝為本年度既定之決議。

  (2)維法佛王〈聖訓〉(民國七十四年乙丑年一月二十日):

  要知道您們所處在光殿之中,光殿就能反射由金闕直射下來的鐳光,就是說,您們所收到的光是一種經過過濾的柔和光波,可以適合於各種不同的熱準,以利同奮來吸收與運化。因為直接的光太強烈了,非到「炁氣化神」的階段是無法忍受,所以光殿裡的聖幕發出的光是一種在金闕的殿堂反射的光,相反的,也會透過聖幕反射出您們奮鬥的影子,這影子就是您們的元神。透過聖幕就能把您們的元神投照在金闕殿堂中,與 上帝的光交融在一起,而感動昊天正炁的加被,發揮無形應化有形的力量!這是 上帝與您同在的實證,唸「皇誥」與《寶誥》因為念力與諸天不斷親和,無形中就能加強元神的力量。

無形應化有形配合

  阿富汗危機的時刻,因為同奮的誦誥力量於無形靈界,就發現有兩股正與邪的勢力在搏鬥,當邪氣逐漸優勢的時候,由寶島上空發出一種極為強猛的光波,把邪氣壓制下來,使得正氣的神衹獲得能量,終而打敗邪魔的猖狂,化解一場不可避免的危機!這就是同奮無形應化有形的事實,惟有帝教的修持,才能解除世界之危急,亦惟有三期末劫的此刻,才能獲得此靈命雙修的方便法門。」

  這篇〈聖訓〉昭示我們:誦唸「皇誥」與《寶誥》的精誠精神力量,是有形人間救劫挽劫的利器。同奮誠心祈求與真心懺悔的心力願力,能「感動昊天正炁的加被」。

  誥力能感召太虛中諸神媒的合力,使「正氣的神衹獲得能量」,遂而能「打敗邪魔的猖狂」。

  同時,誦唸「皇誥」與《寶誥》因為念力與諸天不斷親和,無形中既增強一己元神的力量,更嘉及合力護衛的諸天神媒。天人合力,神人以和!

 

 註1:天人交通指無形界與人溝通的方式,天帝教的「天人溝通」有以下幾種方式:一、侍光:以師授心法,在教壇光幕,初僅能目睹天文雲篆,莫識莫辨,經勤修苦煉,漸能現示漢體,集錄成文……二、侍準:型式上類似一般所謂的扶鸞、扶乩,唯其原理不同;三、侍筆:……四、天人炁功:……五、靜觀:就是直覺,是真正的靈覺,是自己的感受,不需外求,就可以通天澈地。

 註2:見《天人學本》。

 註3:公元二00九年。

 註4:《和聲天壇》,頁四六六~四六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