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弘教的嗆辣湯

一碗弘教的嗆辣湯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3期 » 一碗弘教的嗆辣湯

金緒訊  2009-06-15 11:20

撰文:金緒訊 照片:教訊檔案資料

  時代的巨輪,毫不停歇的跨過了21世紀的門檻,在科技催化的快速變遷裡,除了亦步亦隨的緊跟在後,任誰也無暇回顧,這已是滿佈滄桑的年華歲月;曾是那麼舒閒寬緩、瀟灑自若的文化薰陶,為了活命在世,不也隨手的拋捨在腳跟、腦後,再無依戀,人活在這樣的時代裡,汲汲營營得連惶恐都算是一種奢侈了吧!

  年輕時,對王國維(註)的死,總看不透亮。民國16年7月1日,這位漢文化的一代宗師,拖著一條辮子,在頤和園投水自盡。他的〈遺囑〉,曾透露「五十之年,祇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以他的學問,不會不清楚歷史的潮流,社會的巨變,乃屬必然,但他還是死了。那樣的心安義盡,並不因政治迫害、人事糾葛,或為前朝盡忠,而是一種文化折殤的深層苦痛,這是一個文化的淪喪,一種民族硬生生走向西化,再也無力挽回的不歸路!

  自己也是個在科技掛帥的時代裡,唸計算機工程出身的投機者。畢竟在30年前的大環境裡,有著這麼一句話,精通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此,當年的選擇,也是一種妥協在生存為先的考量,跟自我興趣的發展或「五四精神」的科學救國論,都絲毫的扯不上關係!當然現在的世道變了,興許,唱歌跳舞、擅長才藝會更符合一夜成名的星光大道。

弘教首需釐清本質

  但這與這兒要談的主題牽連,並非文化高低、成王敗寇的價值標準,而是想在破題前,先提個醒兒,所謂的「弘教」,正是面對一群無利不起早的現實主義者,做著以文化內涵為主體的傳銷志業,若不事先弄清楚這檔事兒的本質,而逕自的憑著一份兒宗教狂熱,一再地扮演理想主義的殉道者,這種離騷式的悲美情懷,屈原與王國維都已經扮演過了,而且效果不彰!依此法來「弘教」,沒輒,對不住了您!

  既然「弘教」的對象,是越來越現實與勢利的現代人,而「弘教」的主體又是帝教的文化內涵,那就得先弄清楚這個產品的特質,傳遞的媒介與傳銷的方式。

  帝教獨有的「天人文化」,這四個字是個啥玩意兒?誰說的清啊?鐳力阿道場的資深道長,樞機使者,開導師……。一問準懵!不信,您隨便找個試試。

  其實,鐳力阿道場閉關55天,學的、練的不就是這一套嗎?只是,抄在筆記本兒裡,沒能鮮活的刻畫在行、住、坐、臥生活中,必然的日子一久,便模糊的只能忽悠了事兒,答得虛心嘍!

  當然,「同奮」、「親和」、「皇誥」、「救劫」這一類的辭,還是挺有帝教風味的,但開飯莊子總不能僅靠兩碟小菜,還得四冷盤兒、八熱炒的,才能招攬生意,您說是不?

宗教文化發展多元

  畢竟,宗教的文化產品,要做到如「長崎蜂蜜蛋糕」店那般,貨品單一口味兒,樣式僅有大小盒之別,是挺不容易的。畢竟,宗教的櫥窗是多元發展的,選擇性比「長崎蜂蜜蛋糕」店裡要大了去了!

  因此,除了在核心骨幹成立專職、專責的「天人文化」研究與編撰單位之外,更難的是後續文化生根的種種弘教模式的設計,與落實方案的執行能力與輔導教育。

  說透亮了,畢竟宗教團體不是股票上市的企業,是個非營利性的組織結構,面臨的不僅僅是外部的激烈競爭,更有內部的資源匱乏、管理困難與績效不彰等嚴峻態勢。

  而這些連綿不盡的窘境,除了考驗每一代領路人的智慧、勇氣與能耐之外,更關鍵的成敗因素,則在於專業團隊的企劃與執行能力,這樣的省思與建議,講了有15年了,再提這事兒,就成了敘叨!

 ●金緒訊開導師為參加「文昌祭」的小朋友開智慧、加光。

  另外,聽神職的老輩兒們嘮嗑,說帝教是「儒道雙修」的法門,廿字真經是「釋、儒、耶、道、回」的精髓,還有「中華文化是 上帝的老根」……。這些洋洋灑灑的寶貝,哪件哪樣兒的都能搬上檯面,當成物事擺弄。

  但這幾十年裡,卻也沒見誰紮紮實實的埋首書堆,把「天人文化」理出個頭緒來,整天的高喊「宗教大同」,但對其他宗教門派的瞭解,其實我們所知仍然非常有限。

  興許,在硬體發展快速,軟體發展不足的困頓下,更該痛定思痛的,把這種底蘊虛空的現象,忍疼的一探因由,回頭瞅瞅這種吞多、嚼不爛的傳承與閉關制度,開訓、結訓,一期又一期的送往迎來,這些年來說到底,我們沒把人留下來,這是事實。

內化工作長期壓抑

  換句話說,同奮內化的工作,長期的被誦誥優先的準則所壓抑,帝教成了專賣「長崎蜂蜜蛋糕」的小店,僅能勉強的靠著疼惜咱的老主顧延宕過日,前景堪憂!

  況且,看看現在的孩子,能謀個差事兒,養活自個兒都難,誰還有那份兒閒心,天天上光殿跟著一群心懷救劫的同奮,誦誥奮鬥,靜坐養心。

  您要不信,回頭把您自個兒的閨女、小囝都帶上光殿試試,國中前還能押著跟著,一上高中八頭牛都拉不動啦!那請教您,連同奮的家人都不樂意來教院了,這問題能說不嚴重嗎?可見咱們端上桌的菜色,對現代人,尤其年輕人而言,單調乏味兒了,是不?

  當年祖師爺的弘教力量,靠著是傳奇的力量,四海來歸,甘心臣服。而今呢?這齣戲沒了角兒,光憑著鑼鼓點子響,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了!乍辦?可戲開了鑼,無論人多人少,總得唱下去,是不?這是危機,還是轉機,該是個好好思量的問題了!

  由祖師爺開始,就是帶著家小的修行與弘教方式,沒有剃髮出家、不沾葷腥、隔離親情的那一套離世清規。因此在本質上,帝教的弘教方式是可以充滿彈性與活潑生動的,只是現有的弘教思維,讓祖師爺的金箍咒匝的忒緊了,帶頭的老輩兒,誰都不願搭上冒犯祖規的渾名,畢竟數典忘祖的罪,壓死人的重,擔不起啊!

審時度勢順應潮流

  翻開宗教史,每一個主流宗教的興起到昌盛,雖然都有一段坎坷要走,但審時度勢跟著大潮流做些因應,則屬必然。

  佛教在印度發芽,卻在中國與東南亞生根,而原生地的印度反卻式微沒落,這是因為政治力量的支持,貴族的捧場與否,造成了後來發展必然結果。

  天主教原本就是歐洲政治的核心力量,更隨著西班牙的船堅砲利而登上南美洲,一舉滅絕了當地的原始宗教。

  回教早已隨著利劍與《可蘭經》,跨越了人種與海洋,成了全球最大的宗教集團,靠的還是政教合一。

  儒家在中國也是靠著科舉制度的昌明與延續,而薪傳及壯大。

  道教的發展裡,雖然屢屢跌宕浮沈,卻是充滿了宮廷裡帝王的長生及蠱毒之術,走入民間亦是結合飢荒造反、農民起義,仍是政治鬥爭裡的廉價工具,君不見晚清的義和團便是道教結合政治勢力最後例證。甚至鬧上多年的太平天國,也是政教合一的典範。

  因此,想問,咱們是否都在陳義過高的理想主義裡,喊幾聲口號過過乾癮,一頭鑽進了井中觀天的死胡同裡,連認清人間真面目的能耐都沒了?

人際疏離世局多變

  而今光纖工程與網路科技,已經離散了原始的城鄉結構,人與人不需要出門也能解決溝通的問題,人情味兒淡了,取而代之的是無遠弗界的虛擬社群與小眾關係。

  便利商店與線上購物取代了菜市場裡充滿溫情的小雜貨店,電子郵件改變了寄信的殷勤與收信的等待,這些都是祖師爺在世的時候不必面對的新科技與新文明。

  那請問,除了整日敘叨那些形而上的經典之外,是否帝教同奮也得加快腳步的趕上這個飛速轉變的新時代。

  若問最佳的「弘教」方案是啥?此時此刻,我沒有答案!但以一個文化設計學者的立場,我可以坦率的假說,若帝教在端出「天人文化」的大菜前,沒有真切覺絕的省思,重新歸零的決心,進退兩難的捨棄,則式微的日子已然到來!

解構輪迴浴火重生

  那有沒有解決的可能性呢?當然有,那就是跳入「建構、解構、重構」的輪迴裡,做一頭浴火重生的火鳳凰。

  想一想現代的人的特質、現代人的需求、現代人的缺陷,這不難;回家仔細觀察一下,自個兒的孩子就知道答案了。

  人性急功近利的另一面,必然是期盼落空後的沮喪,除了迷幻藥與酒精的麻痺與逃避,咱們是否能填入愛心與關懷。

  在人生裡摔了跤想再找回腳踏實地的旅程中,除卻苛責與不屑,咱們是否能給點兒希望與鼓勵。

  家庭中的老人與小孩,總是被忙碌的中年人所忽視,咱們能否填補這樣的情感斷層,而成為牢固的中堅力量。

  說了那麼多,重點只有一個,就是人的世界在變,但人心對愛的需求,永遠不變,這才是「天人文化」嵌入生活的重頭戲。

  老說仙佛的熱準高,其實把「熱準」勘透了,就是無私的大愛,沒有得到過與感受過的人,怎麼可能傳給別人自己沒學會的情感力量呢?

  師尊必然是親受到了 上帝的大愛,所以才能給予我們那樣的震撼與感動,同理若我們在宗教的傳承裡,無法有效的傳遞這樣的愛力給同奮,那請問上光殿的誦誥裡,除了累計升高的數字之外,還能有多少真情可以感動 天帝呢?這個問題,曾經困擾我多年,不知是否也困擾過您!

  註:王國維,是清末民初傑出的學術大師,以尋短結束一生,原因至今未解,他的〈遺囑〉也幾無人親睹;據知,這份〈遺囑〉日前在廣州博物館首度出現。

 ●努力深耕深根,不怕沒收穫(蔡化菩同奮畫作)。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