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期《旋和季刊》簡介

51期《旋和季刊》簡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4期 » 51期《旋和季刊》簡介

劉普珍  2009-07-15 12:10

撰文:劉普珍(《旋和季刊》總編輯)攝影:王乾原

  51期《旋和季刊》共刊出專文7篇,囿於篇幅,茲簡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整理的〈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精選〉(二);黃靖雅的〈上窮碧落下黃泉:試論天帝教敬天法地的人文精神〉;林小萍的〈一場人性之惡的困境突圍—我看「基督的情與慾」和「追風箏的小孩」〉,以及胡孚琛的〈丹道法訣第三講〉等如下:

  〈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精選〉(二),除介紹涵靜老人的家世和生平外,更介紹了天帝教的理念。

  維生先生專題演說指出,人類最大的困難不在於外,最難突破的是自己,最大的困境是不知如何超越自己?

  雖然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心,但心卻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每個人的蛻變都是先從自心開始,而天帝教的「潔欲觀」即是針對此點而發,它也是三奮的初階(向自己奮鬥)。

  胡軍教授在第1場講座中表示,四川大地震帶來的巨變有3,分別為:環境的改變;家庭及個人的悲劇;身體和心靈的困境。在救難人員撤離後,災民必須獨自面對以上困境,他(她)們會顯得徬徨無助,這時自殺問題變得嚴重起來。

  巨克毅教授說,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今天周遭的社會顯然是危機四伏的,一方面是人自身的問題,一方面是社會的問題。

  假如社會集體不能認識危機與困境,則我們活在當下的情境中,其實是坎陷在裡面的。他又指出,近2、3百年來,西方理性主義,尤其是科學理性,主導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但這個理性,其實是被工具化了。

  這在物質社會發展過程中,其實經濟理性是從人類的物質慾望,或是說從利益掛帥而來的。因此,世界充斥著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便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觀念。

  這使得當代人類陷入自己構築的命運枷鎖中,而人過度依賴理性的結果,會讓理性走向偏頗。

  葉海煙教授則說,西方哲學認為,任何事物有共同的屬性,就叫「存有」。而西方的「存有」,在東方有個相對應的名詞,那就是「道」,然其意涵顯然超越西方所謂的「存有」。

 ●饒富學術研究價值的《旋和季刊》

  在西方,也有人在檢討他們的「存有」學,從尼采到海德格,都希望這個「存有」,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恰巧,中國哲學的「存有」觀,剛好可以彌補「存有」哲學,可能的2個問題〜它們走向靜態而疏忽動態,偏重理性而忽略情慾,但情慾問題就是生命問題。

  至於,要如何超克?則與個人修養有關,這是中國哲學很強調的部分,而所有宗教的修持,如靜坐也者,也是超越情慾的方法。

  涵靜老人所說的潔慾,就是對情慾的超克。在生命之中,由動態的整全生命,漸漸變成發展的生命。

  例如,在《莊子》的第1個寓言裡,就可以看出,大鵬之高飛,由北而南、由海而空,整個是跨越性的生命展現,也展現出東方哲學的生命觀,它是動態、整全、發展的,是有價值、有目的、有意義的發展。

  〈上窮碧落下黃泉:試論天帝教敬天法地的人文精神〉一文,作者在文末指出,天帝教在天人關係上採取中道觀點,既不全落於天,亦不落於人;既不否定天的尊高,也不看輕人在天地間的可貴地位。

  《易‧繫辭傳》所謂「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或可視為天帝教對於人的定位〜是向上仰觀天德,效法「天行健」,因而「自強不息」,奮鬥不懈;復亦向下俯瞰大地,看進「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的精神,因此涵容眾生,戮力作1個「與天地合其德」的「大人」。

  此外,對於天帝教而言,宗教絕不可扮演麻醉劑的角色,妄想在迷幻中忽視現實;而是要透過《天帝教教義》,了解生命真相,從而了解人在天地間的定位,以及己身在現世中特有的使命,從而敬天法地,在天地之間活出人的尊嚴。

  因此,天帝教同奮在光殿侍天,既有振臂高呼「教主,我願奮鬥!」的激昂,表達仰望教主的信仰與奮鬥熱誠;復有配合誦唸「皇誥」,以最貼近地面的謙敬姿態禮敬 上帝。

  天帝教看似兩極的侍天禮儀,只是反映了「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的精神,從而透顯取法天地的人道意義。

  職是之故,與其界定天帝教是 上帝的宗教,不如說天帝教是充滿人文精神的「人間」宗教,更能貼近其真實面貌。

  在〈一場人性之惡的困境突圍—我看「基督的情與慾」和「追風箏的小孩」〉中,作者藉由標題所提2部片子,對照天帝教藉「廿字真言」,所進行的反省懺悔和「人心死、道心生」的哲理。

  以「廿字真言」所講的並非倫理式的教條規則,而「人心死、道心生」,也不是人性與神性對立的二元切割。

  要之,自我反省懺悔的功夫,勿寧是建立在對罪惡的寬容理解和包容下,提供人性1個反省改變的機會,從而有機會在自身之惡糾結衝突的困境中突圍出境。

  進一步對照天帝教靈性成長的生命觀,如《天帝教教義》所說「是故性欲之之關鍵首在於和子之向真與向善,人生之性質亦即此心物的戰鬥也」,更讓人深入思考〜人追求生命成長的本質是什麼?是功成名就的名利雙收嗎?是家庭圓滿的富裕和諧嗎?還是每一次從自己生命之惡的困境突圍後,就是生命成長的開始與最終的意義?

  對很多修行人而言,每一次惡念的發生,常常以為是生命的退步,總是糾纏許久的陷入對彼此惡行的痛恨裡。

  在深切的痛苦困境之中,藉由反省懺悔,終而發現對一切冤冤相報、糾纏不已心念的最大問題。

  當能了解接受自己之後,更因為看到人我朝善的方面改變,也不再有痛恨惡行不受控制的萌動。

  換言之,能見到起心動念之惡,也是生命開始成長提升的契機。如此,人才能一步一步的貼近靈性的真我,生命也才能在不陷於外在物慾中,得到真正的平安喜樂。

  〈丹道法訣第三講〉內容裡,胡教授在丹道行功姿勢方面,以靜坐時間不宜過久,否則易生細小血塊,引發心血管疾病;又以坐勢和臥勢陰氣較重,易生筋骨血脈滯重癱瘓之弊,僅有站勢在動靜之間,得陰陽之中道,故丹道入手以站勢為優。

  而天帝教「昊天心法」除了力行靜功外,又強調以動功相配合,故有持誦「皇誥」、甩手功之要求。

  丹道火候方面,胡教授以釋道之明心見性,往往由煉睡魔而來,操持者的意志力必須極為堅強。

  對照「昊天心法」之修煉,本師世尊從未主張同奮在精神欠佳的狀況下靜坐,並以為如此未必能收調和身心之效,可見「急頓法門」順應同奮現實生活;雖不以尋求個人開悟為念,但卻更崇高而開闊地希冀挽救浩劫。

  至於,丹道功法部分,胡教授所列舉者俱屬有為法,是否真能應用於人慾橫流的塵世中修煉,實則不無疑問,有的可能只是生理自然現象。

  如以煉液化精論,胡教授說此乃口中津液頻頻吞咽,流下丹田,起火烹煉,精生陽舉。

  但從「昊天心法」的角度觀之,這不過是補虧過程中的過度階段,若干時間後就會消失。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