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靜」心得(上)

「定靜」心得(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9期 » 「定靜」心得(上)

王緒媒  2009-12-15 11:10

撰文:王緒媒(省掌院開導師)

  編按:王緒媒開導師公開最近他潛修多時的「定靜」心得,就教同奮大德,希望大家進一步討論,增廣修持智慧。

 ●勤奮認真的王緒媒開導師

  靜坐妙處在於腦力激盪,透過正常的精神意識與正確的修持觀念,引發人類智慧潛能,發揮到最佳極限。

  靜坐在於放鬆身心,無生注心,一念來,一念去,不追、不想,才能「定」;心定,才能「靜」。如果靜坐不能配合定靜功夫,放鬆身心,清除幻想、遐想,而沈浸於心境幻覺的死胡同,身心必定失調。

  因為精神思想受到幻覺影響,一定會進入妄想境界裡,嚴重耗損精、氣、神,直接危害身心健康。

  何謂定?一心不散亂,不昏沈,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精神統一,內緣不起,外緣不生,一切不想,不想一切,不為聲色所動,不為外物所誘,保持將睡未睡,似覺未覺的心理渾渾噩噩狀態,即「定」也。

  靜坐從虛至實的根本起步,天帝教的法門重點是從虛處下手,但其基礎在實處,開始修煉,所以第一要件必須認清上虛下實(虛無實有)的相對觀念。

  靜坐時,「默運祖炁」是從虛無中來,但自己的陽氣,還是從下丹尾閭開始慢慢升起;等於說,這股「實有」的陽氣,因氣機發動後,陽氣上升與祖炁相互調和,自然運化。

  起坐後,喝甘露水有助滋潤身心,調和氣血;此外,是空氣(氧氣);以清新的空氣溫養,是虛無與實有間的橋樑。

  何謂「靜」?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內心空空洞洞、清清明明。不為外物所動,即為「定」;不為外物所誘,即為「清」。

  心既定且清,就能虛極靜篤,一靈常照,所以必先「定」下心來,平穩情緒,內心才能靜到極點。

  除了「定」心之外,靜坐的身體形態也是必須經過進一步修煉,包括:坐姿端正、不歪、不搖,自然穩重。

  靜坐的基礎功夫~實有的氣機發動階段,初步完成後,生理機制與心氣自然產生調和運化(五氣朝元之基礎);重點在於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修煉靜心功夫。

  「心」,即心靈、心神之意。心之特性本多變,在誠之感召中慢慢覺悟;在定靜中慢慢磨煉後,智慧漸漸開朗,身心兩相忘,達到內外皆安的自然境界。

  前面說的形、身、心。身體的外形與心理氣機之關係,是靜坐的基本要求,連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其他一切都免談。

  「氣」又有陰陽之分。古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有陰、有陽才有調和與統一的功能;有此功能,也才有凝神聚氣的能力。

  氣機發動到氣胎等階段,凝聚氣胎的養成所在,在人身中稱為丹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亦即靜坐時扣手印(太極印)的原理,修道之基礎從這啟始。

  如陰陽之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陰陽兩氣相抱之境界,具有統一,也有調和的功能,氣機運行之熱準調整恰到好處。

  氣中生水,水中生氣,元精、元氣、元神三者調和的關鍵,在於「中」為人體的平衡點。其平衡主宰為元神;元神之養護者為元精、元氣,所以「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之妙理,經過不斷的修煉精進中,三者合一成氣胎。

  氣胎,就是神與氣配合運行之功,由於神入炁中,炁包神外,形成陰陽兩氣,互抱激盪之狀,猶如胎兒(元神)在腹中,所以真氣的發動運化,須與神氣合一。(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