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中國人的切身問題 要用中國人的智慧解決

兩岸中國人的切身問題 要用中國人的智慧解決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29期 » 兩岸中國人的切身問題 要用中國人的智慧解決

熊夢月˙香蘭  2011-08-15 10:35

資料來源/熊夢月˙香蘭
整理˙圖/張光弘

  編按:甫升任天帝教青年團開導師一職的張光弘同奮,全程參與「2011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詳實紀錄來自不同地區學子的心聲,《天帝教教訊》於8月號329期與9月號330期,陸續刊載,希望讓大家進一步了解,現世代年輕人有什麼想法?

●熊夢月(香港大學工程學院)

作者小檔案:
  浙江大學工科試驗班、2009年度長三角地區模擬聯合國安理會主席、浙江大學香港大學基礎年學生總班長、香港大學新生辯論賽冠軍、「海峽尋新香港論壇」(非政府組織)創立者之一。目前就讀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於活動結束後1週,飛往美國進修。

  從臺北返回香港已有2日之久,此刻(7月8日)坐在飛往紐約的航班上,回想10天的論壇之旅(按:前後8天,她多留臺2天),歷歷在目,胸中感情洶湧,不知道如何下筆,才能用簡陋的文字,表達我熾熱且複雜的心情。

  緣起是光弘先生的一封郵件,讓「海峽尋新香港論壇」第一次瞭解到對岸這個懷有「中華一家」理想,並致力於青年學生事業的組織。

  當光弘先生談起青年學生論壇,並告知香港大學學子能夠受邀參加時,我無比欣喜。

鮮見反思兩岸關係

  雖然近年來,兩岸青年學子間的交流規模不斷擴大,但像本次論壇這樣深入探討城市問題,並為代表們提供學術指導,更藉機引導代表們反思兩岸關係的論壇,依然是少有的。

  很榮幸「海峽尋新香港論壇」組委會,能夠獲得協辦機會,而我本人能夠同其他香港代表共同經歷這次論壇,不得不說是我們與臺灣的緣分。

  論壇初期,我有幸見識到臺灣的教授與學子們,對於學術的嚴謹與投入。

  儘管,非論壇專業、非我方代表學習研究方向,主辦方仍舊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學術支持。

  其中知名的教授、學者與代表們共聚一堂,討論論文的思考方向、研究方法、數據論證等各個環節,讓我們受益匪淺。

  而在國立政治大學舜文講堂召開的論文報告會,也讓我們深刻感受臺灣同學治學的嚴謹與認真。

  會上,通過聆聽同學的報告,與同學和教授聽聞交流,我對自己研究的子題,有更加深入明晰的想法,也為我之後修改論文提供了方向與參考。

  不得不說,這次論壇是一個相當有質量的學術研討會議。

  隨後3日的臺中之旅,則讓我感受到不一樣的臺灣。在國立中興大學,有幸與巨克毅教授(天帝教巨光膺樞機)一行討論城市議題,坦誠交流雙方最真實的想法。

理解溝通並非難事

  事實上,理解和溝通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只要我們願意真誠的邁出第一步。

  之後幾日,臺中的自然風光讓人心曠神怡,而天帝教鐳力阿道場的生活,更是讓我受益良多。

  我與李教授(維生先生)的對談,擴展了我對兩岸議題的眼界。他老人家提出「中產階級革命」,令人深思。

 ●「2011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學子們到埔里廣興紙寮體驗臺灣文化。右起港大陳穎妍、王苗子、熊夢月。

  此外,與靜存姐姐、光弘大哥的談心,更是讓我感到貼心的溫暖。

  我意識到組委會和自身的相同點,從心裡上真正感到同伴的存在,讓這一次臺灣之行顯得極為有意義。

  我很高興,臺灣海峽存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並沒有阻礙我們在兩地共同為兩岸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到臺北,與國父紀念館館長曾坤地談論從中華文化到國父對中華民族出路的啟示,他的真誠與謙遜,讓我們得以依靠前輩的經驗與成就,看到更深遠的未來發展之路。

  大陸與臺灣,毫無疑問是血脈相連的兩片土地。我們共享中華文化,共同期待這份祖輩們辛苦耕耘的文化,在國際上傳承不休,發展繁榮。

  殊途並不可怕,重點是最後我們依然能同歸。由青年人開始,從真誠的心出發,真正深入瞭解雙方最深切的關注和擔憂,以同理為理解的工具,解決共有的困難,努力觸及問題的核心,期待尊重與理解來到的那天。

 ●香港大學中山廣場,告示中的「知識、傳承、服務」,讓港大100年來承先啟後。

●香蘭(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國際人權法法學博士)

作者小檔案:
  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全額獎學金、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普通法碩士、北京市「優秀本科畢業生」、首都師範大學「三好學生」,並擔任香港大學研究生會多項重要職務。香蘭,為其筆名。

  什麼是「理想」?自從第1次離開大學的校園,我就似乎再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了。

  「理想」的問題,被考學、求職和生活的瑣碎掩埋了,也許對「理想」的憧憬,已經了結於那個白衣飄飄的校園了吧!

屢敗屢戰接納現實

  儘管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屢敗屢戰後,再次返回校園,我已經完全接納了「存在即合理」的生活哲學。

  不能說自己完全變成了現實主義,但縱使有時還會對美好的「理想」憧憬,卻從來沒有真正想過自己追求的東西。

  啊!我終於明白為何這幾天的消沉,不是因為覺得自己老了,而是因為自己發現自己正在老化。

  那種今昔對比,褪去意氣風發的無奈和妥協,是對自然的無力抗拒,也是對自己意志不堅定的失望。

  沒有辦法,人的心氣決定成就。我本就不是個有鴻鵠之志的人,更何談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什麼「理想」,以及抱負。

  與同行的小朋友,還有臺灣的年輕朋友們交談,是一種學習,也是對自己的審視。

  人可能不太輕易自覺自己的變化,但和他人的對比,可以發現自己的差距。

  這些年來一直沒有離開過學校,好在所學的專業,讓我還能時刻關注現實社會,保持對人文情感的體察和瞭解。

  但學術總是越做越專業,越來越理性的思維,幫我磨掉了很多膚淺的思考,卻也磨掉了很多對現實的熱情。

  記得2008年那時,還在上Hannam教授的人權課,期間還常常和朋友們激情四射地討論很多公共話題。而如今,自己的學問是越做越深,對未來的發展卻是越來越沒方向。

  有時覺得自己「理想」太多,不知哪個最想要,有時又覺得想的太多,把小女子的日子過好,便是最大的享受。

  所慶幸的是,我還知道自己有時迷糊、有時清醒,說明還是有野心去嘗試改變現狀。

  但常常又陷入的惆悵是,「理想」和現實該如何妥協?因為年紀輕,可能想的還不是很成熟,但隨著年長,有些事情是到時候要解決的了,該如何取捨,如何選擇,這是需要勇氣去承擔後果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嘗試和實踐的問題了。

  也許這就是長輩們常說的,年輕就是資本吧!年輕的時候就可以去夢想,去實踐,去挑戰,還可以去改正錯誤。

  年輕可以輸得起一切,也可以承擔起一切。這個道理10年前就懂,只是現在理解起來,似乎多了一些滄桑和畏懼。

  古人云:哀大莫過於心死。其實最大的悲哀不是心痛,而是心不痛。

  因為心麻木了,對什麼情感也就不知覺了,生活變成了流水線,多少的喜怒哀樂都被冷漠過濾掉了,活著又是為了什麼意義呢?

  緣分這個東西也很玄妙,無論如何,人總是參不透世間的許多起承轉合的。

  自小我都是在北方生長,從來就沒想過到南方來生活,但沒想到成年之後卻一路南下,毫無準備地來到香港,又意外驚喜地繼續學術,在即將結束學生生涯的時刻,又來到臺灣走了一遭。

隱隱感覺神的力量

  不知道 上帝是怎樣的安排,隱隱之中我感覺神的力量在帶領著我,卻又不能明確要把我帶到何方。

  和臺灣這樣一群尚存生活激情和理想熱情的年輕人交流,喚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感動和衝動。

  雖然我還不得知將來有怎樣的使命去完成,但我可以現在準備我的信心。

  初次到臺灣,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就像光弘大哥所說的「一種說不出的似曾相識」,那份感覺和感動是發自內心的,否則不會回到香港後,想起臺灣時還常常不能自己地流眼淚。

  來過這裏,從此臺灣對我而言,就不再是地理書上的一個地理位置了。

  我看到的是湖光山色的美景,見到的是可愛和可親的朋友,品嚐的是不同風格的美食,體驗的是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

  這種初次體驗,就感到心滿意足的經歷,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每到一個地方就來的。

  但我和臺灣冥冥之中有種緣分,我真的是一見鍾情地愛上了這個地方!偌大的家族中沒有任何人和臺灣有任何關係,但我卻就這麼不經意地來到了臺灣。

  我相信 上帝知道我的心意,在我未能成功申請赴中央研究院交流後,仍然為我安排了這樣一個驚喜。

  其實剛踏上臺灣桃園機場,我心裏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觸,畢竟這裏和我無牽無掛,我何須操心費神。

  而且初見臺北的街市,還是相當懷念北京和上海那種現代化和大氣。

  城市就像機器,只是冰冷地展示各種空間布局,但城市裏的人是有感情的,人和人的交流和溝通感染了對這個地方的情感。

  坦白說,我是先愛上臺灣的好朋友們,才更加發覺臺灣的美好的,這一點我慶幸沒有如自由行般來去匆匆。

  也正因為這樣,我們一行人和其他初次到訪臺灣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僅結識了好朋友,也收穫了情誼。

  有了如家人般的好朋友們,從心裏上講,我覺得臺灣是親切的,也是親近的。我想從此以後,對臺灣的所有訊息和變化,我都有種息息相關的同感。

  人的成長,有時候是需要一些不經意的機緣巧合,正如我對臺灣的好朋友們所說的「我想我一定會來臺灣,只是我沒想到我今年就會來」。

  上帝眷顧我的是,不僅安排我順利平安地結束1週的行程,而且還為我安排了如此可愛的好朋友們,和難忘的光弘大哥、靜存姐和天帝教同奮們。

濃烈的臺灣人情味

  想起這些人,感覺就像昨天才離別那樣。臺灣到底是和大陸有理不斷的血脈,連人情味都比香港要濃烈很多。

  世界上很多人並不認識,但不代表他們之間沒有聯繫。也許這一次的臺灣之行是因為有政大國發所彭所長、光弘大哥,以及天帝教的同奮們堅定信仰和使命感。

  這個遙遠的過程,其中參與了多少青年才俊,吸引了多少有激情和有志向的年輕學子。

  也許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機會碰面和交流,但思想和精神的傳承,不都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相關的管道溝通,保留下來的嗎?

  所以英雄不問出處,相惜何必相逢。但每個人對臺灣,或臺灣對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了一層不同尋常的意義。

  如果說我們之前未曾有機會瞭解臺灣,那麼自從此行之後,我們是打開了一扇瞭解和認識臺灣的門。

  臺灣之行讓我第一次對政治,有了一份使命感的負擔,那種迫切的感覺,讓我有時甚至想逃避現在從事的學術工作。

  從沒想過都讀到高學歷了,政治還能喚起心底裏那份最初的「理想」。

  我深知政治不是瘋狂的遊戲,我也明白兩岸的問題不是永遠的「問題」,而是永遠的利益,是關於兩岸人民福祉的利益問題。

  我們當然寄望於有才智的主政者,我們同時也身在創造歷史的時刻。中國人自己的問題,要用中國自己的智慧解決,兩岸青年的交流和對話也許正是留給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歷史。

  後記:香蘭於鐳力阿道場竹廬親和談心時,數度哽咽;她離臺後,捎給光弘開導師一封信,道出於竹廬親和談心時的心聲~

  從臺灣回來,我仍然在回味在臺和大家一起歡樂的時光。

  對我而言,此行收穫良多,我實在不知用甚麼樣的語言,表達對您籌劃和組織此次活動的感謝!

  雖然時間有限,行程短暫,但1個星期的相處,我得到太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您和天帝教同奮們的熱忱,對傳承中華文明的那份使命感和責任心;對大陸青年如家人般的接納和照顧;對兩岸未來和平的那份信心,讓我經常深深的感動。

  這是我此次臺灣之行最大的收穫!

  我從您和同奮們身上,看到對信仰的執著;對事業的競業,謙卑的生活態度和對他人真誠的愛心。

  正如我們在當日夜談會上交流所言,這樣看似小規模的訪問團,短暫的駐足逗留,卻能讓每個人從心裡面或多或少的了解臺灣、認識臺灣;讓每個人或多或少的對臺灣和大陸的社會民意澄清誤解。

  親和交流後,說明這次的活動是成功的,也是有影響力的,我不得知別人心中的想法,但我離開臺灣桃園機場時,我的心是滿滿的,甚至是快樂的。

  我收穫了友誼、見證了臺灣的發展、得到了李教授和您,以及其他天帝教同奮們濃濃祝福,我很感恩!

  人的記憶也許有限,但我會永遠記住這難忘的一週臺灣之行,她讓我成長,你們努力的事,也是我在生活和學習上榜樣!

  我真誠地邀請天帝教同奮們,方便的時候訪問我的家鄉~安徽合肥,那裏是臺灣第1任巡撫劉銘傳的故鄉。

  同時也歡迎您來香港和港大參觀訪問,這裡有一大群心繫兩岸發展的大陸青年,期待和您再次相聚!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