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血濃於水交流無礙 捐棄成見且挽臂共高歌

兩岸血濃於水交流無礙 捐棄成見且挽臂共高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30期 » 兩岸血濃於水交流無礙 捐棄成見且挽臂共高歌

張光弘  2011-09-15 11:05

資料來源/孫瑩˙舒鄭哲˙熊浩
整理˙圖/張光弘

  編按:甫升任天帝教青年團開導師一職的張光弘同奮,全程參與「2011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詳實紀錄來自不同地區學子的心聲,《天帝教教訊》於8月號329期與9月號330期,陸續刊載,希望讓大家進一步了解,現世代年輕人有什麼想法?

●孫瑩(香港大學、武漢大學、鄭州大學等校菁英)

作者小檔案: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全額獎學金、武漢大學全額獎學金及憲法與行政法碩士、鄭州大學人民獎學金及法學士、奧地利聯邦科研獎學金,即將完成香港大學公法與法學理論博士學位。

  很多香港人雖然也是大陸移民的後代,但在香港很少香港人會說,「我老家在哪?我的父母或祖父母從大陸哪個省份過來的?」

  兩岸同宗同族,血濃於水,這次在臺灣,無論是年長者,還是同齡人,他們都會說,「我是湖南人」、「我是四川人」之類的話,很明白自己的籍貫,或者說老家在哪裡。

  香港人都講粵語,所以初來香港時,感覺到語言上的隔閡。而在臺灣則不存在語言交流的問題,並且兩岸的文學、藝術、影視、音樂等早有交流,所以在巴士上兩岸的青年可以共曲高歌。

  中華文化在臺灣保留完善,第1天晚上走在臺北的路上,看到一些小亭子,裡面掛著很多錦旗,外面寫著「敦親睦鄰,守望相助」。還有,天帝教這樣的致力於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特別是臺灣的老百姓對人的熱情,坦誠,都讓人賓至如歸,非常舒服。

  雖然有臺灣同學說,「臺灣有點亂」,我倒沒有覺得,反而覺得很有序。

  此外,民間組織的活躍!李子弋先生曾講民間組織的繁盛與自治,是多元社會的標誌。在臺灣的街道上,到處可以看到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的牌匾,這也是一種臺灣特色吧!

  寥寥數言不足以表達我的感謝和感想,希望日後有機會再看看臺灣的好山好水。

●舒鄭哲(復旦大學與香港大學學生)

作者小檔案:福建泉州人,復旦大學學生,現就讀於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1年級,爲2011「海峽尋新香港論壇(STHK)組委會」成員之一,主要負責內務工作以及港澳代表招募、聯絡工作。

  當離開那個隱藏在山中的國際學舍(編按:在臺北期間,與會學生們都住在離北區新境界不遠的新店國際學舍),心中並非是離別的苦澀。

  我知道我會再回來臺灣,就如同我從很早、很早就那麽毫無理由地相信,我會來到這個小島,一定會。這一次沒有讓自己失望,下一次,一定會更精彩。

  很感謝一路陪伴我們的各位老師、長輩和同學,讓我徹底跳脫出大陸遊客的角色,用一個從來不曾有過,而將來或許也不一定會有的方式,來與臺灣做第1次的親密接觸。

  10天裡,在臺灣看遍好好壞壞,人情冷暖。在清晨,鳥語花香,粗茶淡飯。在傍晚,說說笑笑,漫步臺北街頭。在深夜,打烊的小酒館,把酒言歡。

  我常說,我是相信緣分的。因爲自己的選擇來到了這裡,因爲人與人奇妙的互動,而有了這段奇妙的經歷。

  縱使遺憾不少~與臺灣青年學子、普通民衆的交流,確實不夠多,但每一個遺憾都是下次來的動力。

  最後,真心地祝福兩岸的未來,我一直都相信,未來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永遠都是一個未知。

  既然如此,不如放下成見,更多地去瞭解彼此。也許,未來就在你我手中,祝福中國!

  自小便關心著兩岸的各種話題,「臺灣」這2個字,似乎從一個並不遙遠的地名,成了今日時常都掛在嘴邊的「老朋友」。

  有幸加入STHK的團隊,亦豐富了自身對兩岸三地的認識和思考。

  本次活動最吸引我的是,關於城市這個話題。曾在復旦大學求學時有幸受邀,參觀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那次活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並非那些眼花撩亂的各國展館,而是浦西園區中,極具特色和啓發的城市展館。

  它們是人類城市發展的一次小小總結,亦是對未來整個人類社會的大膽揣測和夢想。從沿海的小城市到亞洲活力之都,對於城市過去、未來,以及現今的思考,成了愈發鮮活的血液,在身體中流淌。

  以政治、經濟角度,利用所學研究和探討大陸大小城市與港澳地區在經濟政策,特別是住房政策的內容和變化。

  同時亦以文化角度,關注並親身體會傳統文化和新興文化在城市中的漸失與崛起。

●熊浩(香港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華東政法大學)

作者小檔案:香港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法律碩士、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法學學士。

  2002年「韜奮杯」作文比賽一等獎;2004年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全國大專辯論賽最佳辯論員;2008年第四屆新加坡亞太華語辯論賽最佳辯手;2010年第3屆馬來西亞世界大專辯論賽最佳辯手、現任香港大學辯論隊教練。

  外婆,是國民黨時期的大學生;來臺前,有人問她:「1949年飛機到長沙,去臺灣,你去嗎?」

  外婆猶豫許久,留在大陸。她後來和蘇聯專家工作,又到雲南支援邊疆,接著成為高工,隨後下崗碰到工廠倒閉……。

  我看著她的眼睛,幾次想問:「你後悔過嗎?」

  2009年夏天,走進港大陸佑堂(紀念陸佑對香港大學的捐獻,為香港大學最古老建築物),好多人,我靜靜的坐下。

  台上是龍應台,敘述她的《大江大海》。她說,「這本書封面設計有趣,一邊是紅,一邊是藍,中間是一道長長的間隙」。

  有記者問起該書在大陸的際遇,龍應台瀟灑回應說:「『十˙一』是個辦喜事的時候,我能理解,稍微等等吧!等忙完了,這樣的書,我想讀過的人會同意,不需要被禁。」

  末了,我走到龍女士面前說:「謝謝您對大陸的寬容!」龍女士抬起頭,看著我的眼睛,愣了幾秒鐘,一笑,點頭說:「也謝謝你!」

  他們問我,「為什麼想去臺灣?」除了這個,你覺得有哪個理由還可能更真誠?我想去和他們說話、交流、遐想,我想在那裡,用我的眼睛,看著他們的眼睛。(全文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