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五意正運天心 化劫解厄克進大同

五心五意正運天心 化劫解厄克進大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33期 » 五心五意正運天心 化劫解厄克進大同

《第10屆天帝教天人實學論文集》  2011-12-15 09:45

資料來源/《第10屆天帝教天人實學論文集》
整理.圖/編輯部

  天人文化院研究員施靜嚼同奮,在「第10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從「工夫論」觀點,闡述《天人日誦大同真經》的義理,特別提出對治慾望之道是「潔淨」與「節制」。

  在質方面,潔淨慾望的內容,善積己心(《天人日誦奮鬥真經》);在量方面,節制無名的妄想,寡範己念(《天人日誦奮鬥真經》)。

  唯有透過「潔淨」與「節制」的工夫,得能減少慾心喜向外貪求所生之躁動與干擾,常保心靈本體的清淨與純正……。

 ●施靜嚼同奮。

  施靜嚼同奮說:《天人日誦大同真經》針對「大同」真諦作詳實的解說,是為同奮日誦以福慧雙修的寶典。

  經文自天清地寧的本體論觀點,演繹天心與人心之異同,指點人心性修持與心氣修養的工夫,期許世人澈悟妙理,體證聖凡平等的真諦,共同臻至大同之境。

  施靜嚼同奮從「工夫論」闡述經文的義理。她說:經文起首,是天人教主與崇仁帝師的對談;其中,崇仁帝師以「天地寧清」的聖祥景兆,「感知」劫難魔氛已消弭。

  然而,天人教主則不然;其以為人間「心氛莫定」、「是心痹難」等,「感知」劫難頻仍。

  因此,崇仁帝師修正原先樂觀之想法,並呼應曰:心痹心難,焉道貴心。是心不平,劫消焉難。

  經文開宗明義,喚醒人劫難末消的憂患意識,指陳劫難問題的核心是「人」、「人心痹難」,人心麻木不仁、真道窒礙難行,是劫難興行的主因。

  施靜嚼同奮指出:《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建立了「人為宇宙中心」的信念體系。

  正如經文:天心以神 人心以聖 聖心符神 是曰道心 且道統 始祖經敕曰 天心不遜 道心是哲 盛平之氣 象召景春 祥符天心 故道克配

  原意是:由聖人遵循自然律,順應自然的言行中,可以引導人心的歸向;當人心修證成聖心,並能配合神媒依據自然律來履行天理時,我們就把這樣的心,稱為「道心」。

  而且, 道統始祖在所頌布的經典中,曾詔令道:「當天心隱晦不可知的時候,可以用道心做為判斷的標準。」

  如果人人都能彰顯自己的道心,那麼世界將會籠罩在盛大清平的氣氛之中,盛平景象會帶給人類光明的未來。

  經文肯定人為宇宙中心的地位,當人心是道心時,則能彰顯天心;反之,人心是慾心時,則為劫難的源頭。

  因此,生命修持的關鍵,在於「心」的提升與轉化。由心性之純正、心志之高遠與心量之廣宏,引領「氣」之矢向,變化氣質。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人心向善天清地寧

  她強調,經文:「心氣相志 心志以道 是氣曰道 心志以厲 是氣曰厲 心志以昏 是氣曰昏 氣志心神 是以不清是心 不寧是心 其宰是心 即心是神」,清楚指出「心」為主宰。

  〈聖訓〉解釋:人的心氣一旦配合志之所向,即會在體內形成互動關係,假若此刻心志之所向趨於道,則該人自然產生一股道氣。

  人的這種心念放射能夠至大空之中,即會與大空中的正氣相結合,而曰之天道正氣。

  如果人的心氣配合著充滿貪戾(厲)之志,即會在體內形成一股厲氣。

  這種厲氣若不適時化解,不但有礙身、心、靈的健康,也會放射出貪戾凶暴的負面心念。

  再者,如果人的心氣配合著昏沉頹廢(昏)之志,也會在體內形成一股昏沉之氣。

  這種昏沉之氣,若不適時化解,除有礙身、心、靈的健康,也會放射出昏濁混噩的負面心念至大空之中。

  於此,吾人大抵可以說,人身上所發射出的氣,是由「心」所主導的。換句話說,人不得清靜、安寧,源於心的不清明、不寧靜。

  一切道氣、厲氣、昏氣的起因,皆是由人的「心」所主宰。如果人心都能即刻向善,自能天清地寧,當下人心自然合乎天心。人的心就能合乎神;因為天心以神之故。

  由此可見,人如何得以常保體內「心」、「氣」、「志」的良性互動,其關鍵亦端賴人心之清澄與否。(先天一炁玄福子聖訓:心氣與修持的關係(二).1998年7月7日)

  施靜嚼同奮認為,純正的心志才能產生正氣,心志影響心氣。統而言之,心動、心止的作用力量,關係著心氣間互動之良莠。

  心念之降伏與心志之精純專一等,不單是精神鍛煉與心性修養之工夫,其同時也是人整體身、心、靈,穩定健康的關鍵。

挽劫必須修身節慾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主張慾望之先天普遍與必然。如經文:慾者即心 而人在生 焉有無慾 幼者慾辨 少者慾色 壯者慾貨 老者慾利

  因此,對治慾望的方法,就是潔慾與節慾;人間對慾望的適當處理,更是救劫挽劫的重要課題。

  施靜嚼同奮指出:清寧是宇宙的本體,天清地寧是宇宙的真相。清寧,也是人之本體。清淨安寧的心(道心)是人的初心;清輕祥和的氣(道氣)是人的真身。

  道心與道氣,是天人合一的基礎。但是,人為的大肆破壞,影響天地的清寧。

  「劫」的起因之三,是指人類不斷發射暴戾、陰濁之氣,或是無知地破壞大自然生態,影響原本天地之清寧,而遭致的必然結果。

  因此,《天人日誦大同真經》說明「五心五意」的修持進程,期人人心靈提升,返歸天清地寧之境。

  「五心五意」分別為:「靜心潔意」、「克心斂意」、「滌心正意」、「定心凝意」、「修心養意」等五個進程。

  1.「靜心潔意」:指清淨內心、潔淨意念的工夫。

  經文曰:心波意潮 波患潮頻 靜波而澄潮汐 潔慾是若寡動 以靜潔心意 可於入道修氣

  大意是說:人心的慾望,有如海水般的波動層出不窮,使得意念也跟著像海潮的漲、退一般,起伏不定。

  換言之,當心的慾望在心海中不斷波動時,內在的意念,就會像心海的潮汐一般,頻繁地起起落落。

  此刻唯有先將「心」海的慾望降低,才能使得意念的潮汐,逐一緩和與清澄下來。

  因此,人若想要潔淨慾望,就必須先少思、少慮、少動心念,之後才容易以「靜」的方式,潔淨心思與意念。一旦火候純熟,自然可以入於道,獲得靜心潔意的成效。(先天一炁玄福子聖訓:心氣與修持的關係(五).1998年7月8日)

  第一進程,以「寡動」為工夫。

  經文指出:未經修煉之心,意念紛飛,因境生心,心隨境轉,其境界遂如「潮汐般頻起頻落」。

  「心海」之喻,點醒人心意容易「受動」。修持之工夫,首先必須「寡動」、「少思少動」,減少內心意念的起動。

省懺斂意穩定心氣

  2.「克心斂意」:指克制內心、收斂意念的工夫。

  經文曰:制心強名 若名勉強 以頑石不璞 飾彫是成 斂意剋化 日省日惕 進修定氣

  大意是說:克制內心、收斂意念的工夫,或許可稱為勉強,因為人心的意念起伏太快,平日只要稍不留神,根本無法警覺其不當之處。

  即使已警覺,往往也來不及,即時約束這些盲動的心思意念,實在必須先用人為的強加力量,刻意約束自已。

  理由是人心的執著,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頑石一般的頑固。

  所以起初需要透過勉強式的刻意學習方式,不斷琢磨與修飾自己,才足以成大器、才能夠將原本盲動的心念或慾望,強加導正之。

  一旦人的心念慾望得以收伏,就可以逐步感化原本未經雕琢般的執著心意,其方法當以日日省懺的內自省工夫,不斷惕勵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念意識是否有踰矩之處,有則應即修之、改之。

  如此日日行之,一旦功深,自然可以進道,獲得收斂內心、穩定心氣的成效。(先天一炁玄福子聖訓:心氣與修持的關係(五).1998年7月8日)

  第二進程,以「日日省懺的內自省工夫」為工夫。

  聖訓以「頑石」為喻,形容主體此時的意念,猶似「未經雕琢的頑石」,雖不似前者般波動,但是頑固、執著且易盲動。

  因此須以「日日省懺的內自省工夫」,以「勉強」的方式,「收斂」自己原先固著的意念,審慎思考,切磋琢磨,如雕琢頑石使成美玉般,使意念趨於精純專一。

  3.「滌心正意」:指洗滌內心,純正意念的工夫。

  經文曰:歲積垢明 無鏡無色 以見無見 心意志奠 可與養氣

  大意是說:當人經由前述的「靜心潔意」、「克心斂意」工夫反覆惕勵自身,若能持之以恆,其經年累月的工夫,會使心中塵垢日漸祛除。

  最後當然可以顯現光明的智慧、清徹的自性,使得心海如無鏡、無色一般,不再反映外來的聲、色、貨、利。

  亦即指外來的所有一切塵勞與煩垢,將不會映現於此種境界中,此好比「見而不見」般,不為絲毫人為的不潔慾望所染。

  人的心思及意念,假使能達到如上述所言之淨化成效,一旦再配合發大願、立大志的心之所向,此後便可以進入養氣階段。(先天一炁玄福子聖訓:心氣與修持的關係(五).1998年7月8日)

  第三進程,係前進程~「寡動」與「省懺內省」的累積(歲積),其效驗是心根塵垢剝袪去除(垢明)。

  因此,本進程乃是更精細地操持前兩階段的工夫,著重日積月累的力行。

  此時的心靈境界,是「無鏡無色,以見無見」,心不著境,離境而自存。

  經文以「鏡色」的意象作譬喻,「無鏡無色」指心不再像鏡子般,攝境而成色相,體悟「緣起性空」的妙理。

  由心體悟與意念對外境「見而不見」,始能內返,照見原自「虛無中來」的清明本性(「以見無見」)。

棄絕外緣質樸入道

  4.「定心凝意」:指安定內心、凝聚意念的工夫。

  經文曰:促馳銳剛 力弩怒犇 臨河虎眈 靜定萬緣 聚融伏待 迍志可修 木氣學道

  大意是說:養氣首應在定心凝意的方法上不斷加強,心若不得定靜,任由奔馳的心念隨意橫行,是無助於養氣工夫。

  在此階段中,「心」若一動,意念的奔馳是遠比前三階段來的猛烈,其勁道好比用弓箭射中一頭牛,這頭牛一旦被激怒,就會無止境地狂奔。

  遇此種境相,人應如何督促自身以馴服這顆狂奔的「心」?大體而言,可循用古人以河水,來隔離虎群侵害的方式,加以收斂之。

  也就是說,先將外界誘惑的萬緣歸於俱寂,外緣一旦被隔離,其內心自然能漸漸復歸於定靜,繼而再逐一凝聚心志意念,讓所有隱藏在心底蠢蠢待發的慾望,均能消融於無形。

  上述這種經隔離外緣再凝聚意志,以消融慾望、收伏心念的方法,可說是較困難修持與學習的途徑。

  但這也是一種摹仿大自然,以木氣向道的精神習之、養之,亦即修道人應以質樸的心、意、念來學道、養氣,才更容易入於道。(先天一炁玄福子聖訓:心氣與修持的關係(五).1998年7月8日)

  「定心凝意」的進程,更著重心定靜的操持。

  前述「心意之修持,即心氣之修養。當心意修持工夫漸深時,隨著心根之靈明與清明,意念也會益加靈敏,心氣間的互動更為精密」。

  因此,經文細膩地指點「定心凝意」的重要性,以防止微細的意念紛馳,對心氣所造成的妨害。

  經文以自發性地「隔離外緣」方式,作為修持的工夫。居此進程,人應「自覺性地隔離外緣」,讓心歸於定靜,而後,令自心照見諸幽微處的慾念,往昔生活的負面記憶等,以及「隱藏在心底蠢蠢待發的慾望」,由內心真誠的照見檢省,使之自然「消融於無形」。

  此中生命的化境,猶如「大自然之草木」,順自然之道而行(木氣向道),質樸內斂,謙和素樸,靜處其默,妙機其微。

  5.「修心養意」:指修煉內心,持養意念的工夫。

  經文曰:修心養氣 心猿羈難 意馬栓艱 如匠錦心 如柁健魄 恧耐少靜 修養初履 入德不貳

  大意是說:在修養心性、培養正氣的過程中,常會發現人的心思,像猿猴般的蹦跳甚難馴服,意念則如同野馬一般的奔馳也難以拴牢。

  人一遇此境相,必須使用巧妙的匠心獨運,來拴住心猿鎖住意馬。

  如何拴、鎖?有如人掌舵一般,須時時把穩正心、正意的方向來循循善誘,以導正蹦跳難止之心猿、奔馳不歇之意馬。

  修持者一旦進入此一階段,切不必因為覺得自己進步的少而生不耐,反倒是更要有耐心,秉持堅定的毅力、不逃避、不退縮、不斷地勤苦修持,方稱得上稍有靜功。

  這就是修心養意(氣)的初階工夫,此一階段也算是修煉德性中最容易經由自修、自習的過程,以入道、學道、進道、證道的不二法門。(先天一炁玄福子聖訓:心氣與修持的關係(五).1998年7月8日)

  此一進程,是上述諸努力與修持初階的成果。此中,仍強調正心誠意之操持與堅定。

  經文以「心猿」、「意馬」作譬喻,指這階段的「心意」,仍相對是在易動的狀態。

  蓋因前諸進程的修持,至此階段,常會出現心意無名的反動或游思;或意識底層翻騰而來的雜念。因此,此階段猶須凝聚更精細之正心正意的工夫。

  「五心五意」,是人修持的五個步驟,人「入道、學道、進道」,必經的五個階段。

  同時,因著心性修養與心氣涵養之次第,這也是內在心靈蛻變的五個層次,生命境界之五種層級。

  其旨在「向自己奮鬥」,修持個體心性之平和,以臻「心氣之大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