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科學交相砥礪 終將揭露生命奧秘

宗教科學交相砥礪 終將揭露生命奧秘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34期 » 宗教科學交相砥礪 終將揭露生命奧秘

陳國鎮  2012-01-10 09:40

文/陳國鎮
節錄/編輯部
攝影/李光巡、葉乾教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教授在「第1屆中華文化與宗教大同國際研討會暨第9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上,以「生命多重相態觀論科學與宗教的結合」為題,由大會代為提出:人生是在人世間的一段生命學程,每個人各有自己的學程目標,人人皆在學習過程中渡過一生,地球其實是眾生同窗共聚的大學堂……。

  宗教對人類生活品質和文化發展的影響源遠流長,對普羅大眾而言,宗教生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時至今日依然不容小覷其意義和價值。

  三百多年來自然科學快速的發展,宗教的教義及傳教的言行,常被科學家檢驗與批判,宗教持續不斷受到科學的衝擊,使得宗教在科學的面前似乎不得不低頭。於是,現代人認定科學實驗的證據深具說服力,轉而只信仰科學的驗證,卻不信服宗教。

  科學發展確實給人類帶來富裕的物質生活,也帶來環境及自我的重新認知,這些知識的力量讓宗教顯得無力抗拒,甚至有些人把科學的知識等同宇宙真理。

  反過來卻認為宗教是在愚弄人心,加深世人的無知,妨礙科學的發展。因此想提升社會素質,就應該大力提倡科學,排除宗教。

  宗教與科學真的勢同水火嗎?

回歸生命正確認知

  西方早期的科學發展,確實受到宗教的鉗制和迫害,不過有些科學的發展,卻也受到宗教信念的啟發。

  如今科學鼎盛,少數科學狂熱人士不免盛氣凌人,嚴厲批判宗教的言語,又何亞於過去對宗教、對科學的抑制?

  同樣的,宗教狂熱人士也常貢高我慢,不假詞色,嚴厲批評科學,扭曲科學的存在價值。

  彼此如此交鋒,所持的見識正確嗎?這些皆有所偏頗,不是正知正見的言行。科學與宗教的異同,確有整合的可能性。

  宗教與科學都出自生命活力的展現,論說它們的異同,唯有回歸生命的正確認知,才可能跳出以往的思維窠臼,找到合理的生命位階,才能讓它們自然而然整合在一起。

  科學知識的確立,來自對於自然現象的因果推敲與驗證,至於貫穿現象背後的原理領悟,則無人深入探究。

  牛頓真的看到蘋果落下而想到萬有引力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如何想到的?化學的苯環為何和夢境相關?誰知道科學家的腦袋怎麼轉的?這些問題誰能解答。

人類其實懵懂無知

  20世紀以來,科學看似蓬勃發展,人類對於宇宙世界的認識估計不超過5%,其餘的95%,我們依舊懵懂無知。

  人類對於內心世界的知識,可能遠不及5%,甚至可能永遠無法估計所知比例。

  人類感官所能覺察的物質世界很有限,但是藉由各種儀器的發明,卻可以大大拓廣觀察的範圍,從微觀以致宏觀世界的現象,讓人類的認知豐富了許多。然而,如何領悟紛繁現象背後的原理,則是更上層樓的心智要求。

  很多時候,科學的進展看似隨機靈感的促成,真的只能這樣被動隨機嗎?

  我不認為如此,要說明科學進展的主動性,必須重新塑立正確的生命觀,避開唯物生命觀的制約。

  多數人認為宗教與科學無需相提並論?持此議者,實為未體悟兩者之言語。

  科學雖似客觀、嚴謹的驗證態度或精神,但無不出於主觀心智的洞察與堅持。若論及主觀心智,則如何脫離得了宗教的薰陶?

  反過來說,心智非抒發情感即推演理法。由此可知,宗教對於心智的洗滌與薰陶,必有助於科學思惟的妙用。

  生命是什麼?很多人都認為身體是生命的全部,沒有身體,就沒了生命;果真如此嗎?從生活、修行與傳統醫學的研究中,生命不是只有身體而已。

  身體是物質構成的,但需要有能量作為體力,身體才可能活動,能量太低則生命無即力為繼。

  無論生理或心理的機能,除了要物質與能量之外,還需要有正確的指令指揮其運作,始可靈活運作而不失其紀律。這些指令陳國鎮教授稱之為信息波。

  無論物質、能量或信息波都是被生命應用的媒介,能夠發號司令以善用這些媒介的是心靈;心靈是生命最上層的相態。

心靈是什麼呢?

  它不像其他相態那樣具象,它是較抽象的生命功能群,許多生命功能集結起來,成群連結關係時就稱為心靈。

  心靈中任何功能突顯時,即伴隨出現相應的信息波;信息波調變能量;能量驅動物質,輾轉作用下去,即產生靈活的生理或心理機能。

  由下而上來看,身體狀態可以影響能量的流動,能量也可影響信息波的傳遞;信息波可左右心靈的狀態。心靈與信息波不能單獨存在,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前者較為隱約,而後者則比較顯露。

  因此生命簡要言之,可以概分為心靈/信息波、能量和物質三相態,參考示意圖(一)。

心靈實乃生命核心

  心靈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至於物質或能量的需求與否,則視生命欲展現的層級而定。沒有心靈,即無生命;心靈才是生命的真正核心;心靈的活性,即生命的靈性。靈性是生命追求真善美的智慧與能力。

  我的生命觀與生命科學所持觀點並不一致,生命科學所認識的生命,是生物的軀體而已,也就是只注意到物質與能量兩相態,所以才認為生命現象都可以物理和化學予以解說。

  我不認為這就能完全理解生命;因為物質是能量的凝聚,能量很可能是信息波的凝聚,倘若沒有上層的心靈和信息波,又何來生命下層相態?

  這些輾轉衍生的東西,都受制於生命的心靈。若無心靈與信息波之號令,純物質的身體毫無自主力,又如何讓生命表現盎然的生機?

  在常識上大家都明白,心靈一旦轉念,即使是在相同的情況下,身體也可以表現迥然不同的言行舉止。這不就說明身體是被支配者,而主控者是心靈。

  

   生命 功能       本 性 

  ┌──┴──┐

  無意識 創造力             

  潛意識〉意志力     〉心 靈 使用人

  意 識 辨識力      ↓  ⇡     

         生理/心理〉信 息 軟體指令

           訊息  ↓  ⇡     

         體力   〉能 量 電力

               ↓  ⇡     

         身體   〉物 質 電腦硬體設備

 

人生尋求靈性增長

  心靈寄宿於身體,使人生擁有百年時光,然而其意義為何?詮釋人生意義的說法不一而足,身體是物質,都要遵循自然定律,大限之後終歸散滅。

  匆匆來此世界一趟所為何求?實乃透過修行和研究工作,整理自己多年的生命體悟,逐漸明瞭人生一世,藉身體進入紅塵,在生老病死的歷練中,皆為了尋求「靈性的增長」,學懂各種功課而開竅領悟。

  因此,人生是在人世間的一段生命學程,每個人各有自己的學程目標,人人皆在學習過程中度過一生,地球其實是眾生同窗共聚的大學堂。

  科學研究物質與能量所累積的知識與技能,給生命這兩相態帶來頗大的幫助,讓人類了解其生理機制,同時也促成西醫的發展,使人能過著比較安穩也比較長壽的日子,這有助於生命學程的順利完成。

  科學雖然能讓人掌握物質世界的運作機巧,但是如何加以善用則繫乎人心之善惡,善用它人類可以受益無窮。相反的,若濫用科學,也可以給人類和大自然遭受萬劫不復的禍害。

  科學是中性的文明,本無正邪可分,用之於正途或邪途全在人心的向背,因此要端正人心,知所行止,不誤用科學,則宗教對人心的導正,又豈能旁貸其責?

修持徹悟本來面目

  宗教帶領許多人精進修持的目的,無非在幫助他們提升心靈,徹悟本來面目,明瞭天地之道,以至於能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修行之道無不在滌除心靈的鬱結,使心靈得以回歸正道。心靈有任何糾結,都會有負荷或不安的感覺,為了生命的健全發展,心中的鬱結怎能不紓解?

  受過宗教修持真正淬煉的心靈,必能見其鬆綁後的靈性,展露其智慧的活力,能如此洗滌與重整心靈,此生的終極目的必能滿足。

  宗教精於生命靈性的淨化或提煉,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相對比較生疏,因此宗教人以生命多重相態,觀論科學與宗教結合式的觀念或作為,有些或許不符合物質科學的認知,但無損於其存在價值。

  科學對心靈的認識可謂相當陌生,無法感受宗教的經驗與其洞察力,科學並不能完美詮釋生命的一切現象。面對生命不同的相態,了解的方式應該不同,若泛用科學知能武斷詮釋則非明智之舉。

  科學家的靈巧心思與創意絕非一蹴可幾,許多敏銳的洞察力,先要超脫舊典範的制約,才可能另闢蹊徑,掌握紛繁現象的機制。

  心靈的活潑,正是宗教修行所要琢磨的焦點,因此,他認為,科學若要有長足的進展和正確的應用,勢必需要有宗教修行的輔助,才可能培養出靈活的智慧。

  宗教的修行不是在造空中樓閣,心靈受它的薰陶後,確實可以應用在科學的研究裡,解決所遇到的疑難癥結。

  舉例說,我在研究經絡電性時,運用了修行觀心的方法,跳脫了舊模型的思維,另創新的模型。終於快速解決困惑,讓理論與實驗結果獲得驚人的吻合度。3年鑽研下來,了解許多經絡的電性,也證實古人無上智慧的正確性。

心轉境轉洞見新機

  其實,我們的心中是怎樣的認知架構,就了解到怎樣的世界。我們認識的自然是何樣貌,心中必有相應的認知架構。心變了,看到的世界也變了,科學的典範,就是科學家心中的認知架構,它深深影響科學的發展。

  面對新現象的證據,科學家若沒有活潑的心靈,就無法去蕪存菁洞見新機,科學也就不可能進展。

  20世紀量子力學的能量量子化概念、化學苯環分子結構的想法、遺傳基因的染色體出現轉位機制等,都是心靈洞見的結果。

  心靈要具有這樣的活性,則亟需宗教修持文明的裨益,才可能恢復其生機。

  如何重整心靈使之清明,正是宗教修行的課題;正確的宗教不會妨礙科學的發展,相反的是輔助科學發展無可取代的驅策力。

  科學過去的發展,其實早已運用了心靈頓悟的滲透力,只是少有人明白提點而已。以至於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井水不犯河水,認為不能互相往來。

  事實上,像數學的零、無限大、無限小、點、數線、微積分,以及物理的質點、力、電、電磁波等的認識,對於科學的發展產生莫大影響。

  其實,科學文明也可以說是宗教心靈的妙用;科學越發展,越彰顯宗教心靈的無量妙趣。

  微積分學經常要用到無限、等同和極限的基本概念,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無限是指無限大、無限小、無限多,在數字裡有無限大數,以平躺的8字(即∞)來表示。它比任何數都大,但它不是由一個數目不斷增大可以抵達的數。這不是無限大數∞的正確概念。

  嚴格說,它不是一個數目,所以不能從有限數增大而獲得。無限大數雖比所有數目都大,但它其實是超越數的可數概念,對於它的存在我們只能頓悟,不能屈指而數。

  換言之,無限大,是佛法中心不相應法的一種;此「心」是指依邏輯推敲的識心。

  無限大數的領悟,和《佛經》中的「無量、無數、無有邊際」或「不可思議」是一致的心靈狀態,只能悟而識之,不能推理而得。

  同樣的,微積分學處理曲線、曲面或體積等問題時,要先化整為零,做無限小的分割。如此切割出來的無窮小線段,可等同一小段直線。同樣的思維方式,切割出無限小曲面,可視它等同一小平面;而無限小體積可等同長方體。

  此類「等同」之認知躍遷,即宗教的無分別心,妙用在相對世界裡,以掌握無數的自然現象。若沒有無限和等同之基本心態,微積分學根本無從建立。

  沒有微積分學的發展,科學當然沒有今天的發達景象,故宗教對人心超脫事物的薰陶,實在是功不可沒。

  在物理學也不乏可舉的例子,建構經典力學的「質點」概念,一樣不是縮小微粒至極而得到的小質量。

  「質點」被當成數學的點,但是它具有質量。這是什麼東西?它不是真有其物,那是物理學家擬想的概念,用來代表實物的粒子性,讓經典力學可以建構起來。

  科學上的質點概念,頗像《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所說的「質礙」,而基本粒子則像「鄰虛塵」的想法。很多情況下,用「質點」來描述星星、月亮、太陽或地球上的某個物體的動態,也是用了宗教的無分別心。

  在高能物理學裡,電子常被視為「質點」,但它依然不等於「點」。可見「質點」概念的出現,可說是宗教假觀修行的認知應用。

  宇宙所蘊藏的總能量保持不變,稱為物理學的能量守恆定律。理論物理學家的研究揭露,過去和現在的時間若沒有差異,就能得到能量守恆定律。

  同樣的,物體在空間運動的距離,無論在何處都無差別時,該物體的線動量必定守恆。諸如此類的實例很多可舉,都是宗教心靈的妙用。

科學驗證宗教價值

  科學繼續發展下去,宗教存在的價值越明顯。印度是宗教鼎盛的國家,其科學發展未因此而受到障礙。西方世界也一樣,宗教一直都在安撫人心,科學依然誕生在西方世界而今傳遍全球。

  從生命多重相態來看,宗教所提煉的是生命的心靈純淨度,科學鑽研的是物質與能量的現象,都有助於生命的維護與提昇,缺一不可。

  宗教精於心靈而疏於物質;科學精於物質而疏於心靈。

  我認為科學要生根和發展,不能沒有宗教修持的輔助。科學的嚴謹思慮,能幫助宗教的修行省察;宗教的修行省察,反過來更強化科學思慮的嚴謹度。

  隨著歷史的繼續推演,兩者交相砥礪的結果,我發現都會回歸生命主軸的合適位階,生命的奧秘終究可以揭露體悟,而生命的活力也可以自在展露。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