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峽兩岸嶄新境界 讚文化慧命香港延續

探海峽兩岸嶄新境界 讚文化慧命香港延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38期 » 探海峽兩岸嶄新境界 讚文化慧命香港延續

張光弘  2012-05-15 11:00

文・圖/張光弘

 ●「香港行」的天帝教代表,以現任開導師居多:張光弘、林靜存、陳光惑;他們都是不同時期的青年團棟樑。

  2012年為「九二共識」香港會談20週年,4月5日至8日天帝教青年團新境界幹部,前往香港大學參與2012「海峽尋新、香港論壇」。

  由於時空環境轉變,我所輔導的大專院校學生,漸漸對中山思想不感興趣,認為那是上個世紀的事。

  部分理工科系的學生,甚至對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感到陌生。如何重燃青年學子關心國事,這是我在建國百年對自己的期許。

  這次香港親和交流之行,可追溯今年3月12日植樹節(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前夕,首於臺灣舉辦的「海峽尋新、臺北論壇」,造成兩岸熱烈迴響。

  「海峽尋新論壇」(Strait Talk)乃由學生自行發起,致力於促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與交流,尋求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是創新思維與方案的青年學術交流活動。

  1949年流亡海外的部分傳統知識份子,在香港為存續民族文化的慧命,曾經於1959年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這篇文稿強調,中華文化如果失去了溫情與敬意,大家將無法看到她的美與善,反而只會看到僵化的化石古董。

 ●政治大學副學務長彭立忠老師,帶領大家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體會何謂「天人合一」。

文化迷惘 逐步冰釋

  1987年解嚴後的臺灣社會,國家認同開始鬆動,文化傳承開始迷惘,個人主義的風行和傳統價值格格不入,工業化與都市化影響了家庭的結構與子女數目,家庭價值與社會成就被重新定義,人們一方面追求新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新的焦慮。

  原本,開幕當天我以儒家傳統為何要現代化?要如何現代化?我們國家社會面對現代化的壓力原因何在?儒家傳統在現代有何價值意義與社會實踐?這樣的話題,深怕時下青年會覺得八股,沒想到臺下學生反應熱烈。

  會場上,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處吳玉山主任特別感謝2010年首度引進亞洲「海峽尋新香港論壇」,並讚嘆一群窮學生有這麼大的願力與魄力!

  臺灣大學副校長包宗和主持論壇時說:中共應正視中華民國,過去中共認為中華民國可惡,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才覺得中華民國可愛,現在則是認為中華民國令人頭痛。

中華民國 最大公約

  想找出面對的方法,中華民國逐漸成為朝野的最大公約數,顯示臺灣共識正逐步形成。

  同樣的,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陳明通教授(前陸委會主委)也認為:中華民國是臺灣內部的妥協點,北京也應該接受中華民國的存在,以中華民國為基礎展開對話,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這一演變過程,正與天帝教〈迴向文〉~「中共尊重現實中華民國,誠信協議臺海和平」,漸趨一致!

  包宗和教授也提醒,兩岸關係不管怎麼變化,人民之間的互動一直持續維持;兩岸能否互設辦事處?目前可能性不大,大陸雖然積極,但臺灣仍多所保留。

  根本原因在於兩岸互信不足;期望兩岸能多交流,因為兩岸未來希望,就在兩岸青年學生的身上。

  尤其,3月13日臺北場次中,大陸代表提出:兩岸能否從文化思維上尋求統一?反映出大陸近年國學確實慢慢向下紮根,兩岸的未來終將朝向天帝教〈迴向文〉~「兩岸復興中華民族文化」邁進。

文化慧命 香江延續

  我們常以為中華文化老根在臺灣,其實1949年後,如:錢穆、唐君毅、……等各專家學者,也積極將中華文化慧命延續到香港。

  香港民間香火鼎盛:關公、媽祖、大嶼山大佛(類似彰化八卦山);香港大學附近的魯班廟;重風水、陰陽五行;中醫藥市場、……等等。

  今天臺灣耳熟能詳的林百里、白先勇、余英時等,都是道地的香港人,就連馬英九總統也是香港出生。

  4月6日我們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參訪,知悉錢穆先生95歲時,曾赴香港參加新亞書院創校40週年慶典,因行動不便,留宿旅社中數日,有所感而思及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求生存的貢獻,正是「天人合一」觀。

  錢穆先生早年屢次講到「天人合一」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他嘆惜徹悟之時,已年老體衰,無力對此大體悟,再作闡發,惟待後來者繼起努力。

  「天人合一」的重點,浮刻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合一亭」牆上: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

  此次出發前,我們敬呈上聖高真報告書,提及透過此趟「香港行」,親睹中山先生留在香港的遺跡,有助於深化青年團資深幹部,對三民主義再統一中國的認識。

 ●香港大學今年101週年,儘管百週年紀念建築落成,但仍堅持校訓「明德格物」精神;中山廣場4個字,仍保留由右至左書寫方式。

文傳創作 潛移默化

  同時,藉由此次收集中山先生相關多媒體資料,希望回國後,以動漫、音樂、藝術文創等後製作方式,結合本師世尊「保臺護國」,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信念,潛移默化青年學子之心靈深處,進而建立兩岸和平統一的思想基礎。

  信仰及祈禱是支持中山先生在生命轉折上,渡過各種難關的精神支柱,他17歲到香港,居港9年期間,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接受東西文化衝擊與洗禮,奠定一生基礎。

  我常想如果循著中山先生的模式,將青年學子送往香港大學深造,能不能培養出像中山先生這樣有國際觀、人道觀的思想家呢?

  當年中山先生11次革命,就是因為有這許多熱血青年投入,革命才得以成功,感動了多少沈睡中的百姓響應革命。

民生問題 引爆革命

  民國100年,正當兩岸分別紀念建國百年、辛亥百年,國外卻發生了「佔領華爾街運動」,參與者不乏高級知識份子、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高材生。

  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們並未犯錯,但經濟惡果為何由我們承擔,畢業後很可能面臨失業?」這應該是兩岸主政者該警惕的。

  當知識份子走上街頭時,意味著「中產階級革命」即將開始~高房價、高物價加上高失業、低薪資……。

  中山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民生主義〉第一講就提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我現在就是用民生這兩個字,來講外國近百十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展望未來,民生問題即是大家感同身受的議題!臺灣最近「油電雙漲」引起的亂象,不正說明中山先生的先知先覺嗎?

  期盼兩岸認清潮流時代環境,毅然放手乾坤一擲,早日實現「中山思想」,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香港大學學生公佈欄,張貼「海峽尋新香港論壇」海報訊息。同一布告欄也凸顯香港回歸後的變化,既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又要兼顧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珍貴民主法治的資產。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