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炁功之理證與行證(壹)》(十六)
劉緒潔 2013-07-15 11:35
文/劉緒潔(天人炁功院研究員)
圖/編輯部
天人炁功院於辛卯年本師節發行《天人炁功之理證與行證(壹)》,《天帝教教訊》為協助同奮對天人炁功深層認知,強化信心與愛心,從328期起,每期節錄整理部分章節,裨益大家了解天人炁功鍼心救人的實質意義。
聲明
本連載內容所引用之「求診者、施治者、鍼心治病、炁功醫治、炁功治療、炁功療理、炁功調理、精神治療、精神療理、精神調理、診治」等名詞,乃天帝教宗教活動之慣用語,非《醫療法》及醫療相關法律之醫療業務,且與醫療相關法律之醫療行為無涉。倘身體有任何疾病或不適之情況,仍應至醫療機構尋求專業醫療。
從氣功之內涵與類型探討天人炁功之特性與價值
前言—氣功的基本認識
所謂「氣功」原為古代道家一種調制意念及呼吸,進而運用外氣以鍛煉內氣的一種修煉功夫。進行氣功鍛煉不外乎希望達到下列幾項主要目的:養生保健、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甚至超越體能、鍛煉特異功能或是修煉成道……等(註1-5)。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氣功鍛煉的方法,各家各派方法皆不相同,也各有長短,但是不論何種氣功,基本上大致都至少能達到強身健體、養生保健的基本目的,有些氣功鍛煉本身有治療疾病的功效,有些氣功甚至可以發放外氣替人治病,使得氣功與治病之間,產生深厚的關係(註6、7)。
科學研究中,將「氣」稱為「生物能」;在實際鍛煉中,又將氣分為兩個層次:「氣」與「炁」。「氣」是較低階、較粗糙的生物能,一般稱為後天氣,而「炁」則是較精緻、較高階的能量,一般稱為先天炁。「氣」與「炁」,充斥在生命體與大空間之中(註8)。
深入探索氣功鍛煉之過程以及相關文獻,可以看到在氣功鍛煉中所謂之「氣」或「炁」實有內外的差別,亦即有「外氣(炁)」與「內氣(炁)」之分。
仔細推敲「外氣(炁)」實又有兩類,其一是指存在於體外並可與人體呼吸動作產生交互作用之氣(一般較為粗糙),其二是可經由意念之引導(非經由呼吸動作)而進入體內之氣(較為細緻,一般屬於「炁」之層次);而所謂「內氣(炁)」則是指運行於人體經脈之中或更深層次之氣,或經由呼吸動作或是意念引導進入體內經過鍛煉之氣(炁)。
蔡璧名教授在《身體與自然》・〈氣的認識〉中,論述陰陽二氣、自然與人體之交互關係(註9):「陰陽二氣之動,纔是形成寒暑溫涼諸現象變化的原因。自然之氣隨四時的流轉而有寒暑溫涼等盛衰變化,進而制約人身體內之氣的運行」,並引《素問‧疏五過論》:「治病之道,氣內為實,尋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又引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遺文〉:「天地間氣為外氣,人身中氣為內氣,外氣裁成萬物是為外實,內氣榮衛裁生故為內實,治病能求內氣之理,是治病之要也」,此處論述之重點在於:若能掌握「內氣」之理,才是治病養生的標的。
從上述外氣(炁)與內氣(炁)的意義來看,我們可以對「氣功」下一個操作型的定義如下:所謂「氣功」就是以「外氣(炁)」為原料,透過意念引導呼吸或動作,使氣在身體內運行、鍛煉,以產生較高能量及特殊作用之「內氣(炁)」。
從運行層面來說,高能之「內氣(炁)」可循人體經脈運行,甚至不循經脈而遍及全身,不只可達四肢體表、神經末稍,更可遍及腠理、臟腑器官。
從作用上來說,高能之「內氣(炁)」可以潤澤筋骨皮毛、溫養臟腑器官、調和人體組織、調治疾病、發揮人體潛能,甚至發放至外部以治療他人疾病。
古時稱煉氣之術為「吐納術」,今人則稱之為「氣功」,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煉、打坐(靜坐、坐禪)、入定……等,甚至太極拳、武當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可歸屬於氣功的範圍。(待續)
參考資料
註1.蔣維喬著,《因是子靜坐養生法》,臺北,五洲出版社,71年10月出版。
註2.蔣維喬著,《因是子靜坐法正續篇》,臺北,五洲出版社,69年2月出版。
註3.南懷瑾著,《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71年9月9版。
註4.柯雲路著,《大氣功師》,臺北,永穗文化企業有限公司,82年元月再版。
註5.高藤聰一郎著,《道家仙術神通密法》,臺北,武陵出版社,73年8月初版。
註6.林中鵬主編,《中華氣功學醫學基礎》,海口市,南方出版社,1999年4月1版1刷。
註7.安邦編著,《氣功治病全書》,赤峰市,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8月1版2刷。
註8.劉劍輝著,〈氣與炁的場論初探〉,《第五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投,2007年1月7日。
註9.蔡璧名著,《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86年4月初版,p.196-199。
●天人炁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