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火清禋裊裊而上 悲願流轉陰超陽薦
趙光武 2013-09-15 09:15
文/趙光武
攝影/蔡光貧
每年中元龍華秋祭法會主壇前,都有設置「燎」,有同奮認為類似古代的烽火,意寓召集之意;其實,這僅是其中的意涵之一。
本教的法會型制,除在樹立本教精神、特質的儀軌之外,當然取法來自古禮,以保存傳統文化之傳衍。中元龍華秋祭法會如此,乃至於文昌祭、保生祭與春祈禮莫不如此。
「燎」是火把,是照明,也是古祭名;燃火,是商周祭祀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卜辭》中有專門的稱呼,名之曰「尞」。
《說文解字》:「尞,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周禮‧周官‧大宗伯》曰:「以禋祀祀昊天 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凡昊天 上帝、日月星辰、風雨,皆以尞祭祀之。
實際上,三者都是燎祭,「禋祀」指燎祭時濃煙上騰,「實柴祀」當為柴木燃燒後再祭祀,「槱」是指燃燒時再灑酒其上以助燃。尞、祡(柴)、槱、燔與禋,名異而實同。
《說文解字.示部》:「祡,燒柴尞祭天也。」《爾雅.釋天》云:「祭天曰燔柴。」《說文解字》六部上《木部》:「槱,積木燎之也。從木火,酉聲。」《風俗通義.祀典》篇云:「槱者,積薪燔柴也。」或曰燔。《說文解字.火部》:「燔,爇也,從火番聲。」
「禋祀」乃升煙祭天以求福。《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鄭玄箋〉:「乃禋祀 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孔穎達注疏:「經傳之中,亦非祭天而稱禋祀者,諸儒遂以禋為祭之通名……先儒云,凡絜祀曰禋。若絜祀為禋,不宜別六宗與山川也。凡祭祀無不絜,而不可謂皆精。然則精意以享,宜施燔燎,精誠以做,煙氣之升,以達其誠故也。」
燃火成煙,作為人神之間的媒介,通過煙來告祭,這種觀念及祭儀在後世尚有遺存。如:秦始皇、漢武帝封禪泰山,即尞祭以告 上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建武元年(25):「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祭告天,禋于六宗,望於群神。」
尞、祡(柴)、槱、燔與禋,這種燔柴升煙的方式,可謂目前燃香的原始型態。隱含同奮祭祀、超薦的慈心願力、與誦經的經力,隨著裊裊而上的輕煙,直達蒼穹,由法會總主持、副總主持、主持與總護法及諸天神媒運化,也符合法會音樂中「步虛」的意韻。
長青同奮如果記憶猶存,當不忘早期電影中,詮釋地獄閻王殿的景象,兩旁羅列的森森燎火。如果,秋祭法會的「燎」,不是單列,而是羅列兩排,其意境當更令參與者戒慎。
中元龍華秋祭法會的原始規劃,正是在這些傳統文化因子中,結合具象與抽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