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消息而生變化 胸懷宇宙自在逍遙
趙光武 2013-09-15 10:25
文/趙光武
圖/編輯部
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主委趙光武開導師,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與道家丹經重新解讀《莊子》,拋磚引玉,期待激揚同奮解讀經典,與古聖先賢炁氣交流,為振興與發揚中華文化戮力以赴。
天帝教《教訊》自352期起,予以連載。
〈逍遙遊〉從「北冥有魚」到「聖人無名」,是闡述從「有待」到「無待」的境界,這是莊子超越世俗的人生哲學。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說:齊國的《諧》書,是一本記載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說:「當大鵬從北冥遷徙到南極時,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牠乘著六月刮起的旋風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去。」
《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焚輪謂之穨,扶搖謂之猋,風與火爲庉,迴風爲飄,日出而風爲暴,風而雨土爲霾,陰而風爲曀。」
「扶搖」,是旋風的名稱,形容這種風的形態,扶而又搖,晃晃蕩蕩,風向不定。本句中又點明它是往上的,綜合來看,非龍捲風莫屬。
「摶」字,長久以來因〈逍遙遊〉:「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句的歷代註解,當作鳥類向高空盤旋飛翔。但是,「摶」還有捏之成團、聚集與憑藉的意思。
如:漢・枚乘《七發》:「楚苗之食,安胡之飯,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是將飯捏之成團。《管子‧霸言》:「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尹知章注:「摶,聚也。君令不高不聚而聽之。」《商君書‧農戰》:「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摶也。」都是聚集之意;《文選‧賈誼〈鵩鳥賦〉》:「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李善・注引孟康曰:「控,引也;摶,持也。」是持、憑藉的意思。
所以,將「摶扶搖」看做憑藉龍捲風盤旋而上。鵬翼垂天,牠乘著旋風盤繞而上,好比把龍捲風捏作一團,看上去就像一雙大腳捏著一團力量無匹的上捲之風。這情景很壯觀,莊子用三個字就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息」是休息,添加、補充生命的動力。莊子多次提到「息」。如《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外物》:「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
●十二消息卦
「息」與「消」的觀念來自《易經》。《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指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不是永恆不變的,都隨著時間推移變化,有升就有降,有圓就有缺,且有物極必反的規律。
正如《易經》所言:「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陰極一陽生,陽長陰消;陽極一陰長,陰長陽消。這個陰陽消長原理,也叫陰陽消息,並由此而衍生了十二消息卦(又稱十二辟卦)。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雖然令人高興,但卻是生命能的消耗,直到用完為止死亡。所以消耗、活動的生命過程是「消」。因此,莊子才會說:「不亡以待盡」。人從出生當天就是邁向死亡的開始,那怕能活百年、千年,不過是在等最後一天的到來。
死亡之後,真的沒有了嗎?不是沒有了,那叫「息」,休息去了,休息是充實、充電,所以「息」的時候不是沒有生命,是在充電,是新的生命正在開始。
在十二辟卦的十二個月當中,半年屬於陽卦,「冬至一陽生」,陽氣上升就是「消」。半年屬於陰卦,「夏至一陰生」,陽消陰長是「息」,陽氣、陽能慢慢降、沈,向地球中心回收。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
以中醫初階必讀的「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如圖)為例。圖的虛線為地面,虛線下為地面下,虛線上為地面上。圖的圓線上方在雲層之際,圖的中心,為一個生物的環境的大氣圓運動的中心。由中心以觀察四維,表示一個生物所在地的宇宙範圍,圖的中心的中字,可暫當做觀圖者自己所在的位置。
降者,夏季時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中。沈者,降入土中的熱沈入土下之水中也。升者,沈入水中的熱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的熱又與夏時太陽射到地面的熱,同浮於地面之上也。中者,降沈升浮之中位也。
立秋為降之起點,立冬為沈之起點,立春為升之起點,立夏為浮之起點。秋分、春分則土上與土下的熱平分也。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熱,多至極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熱,多至極也。降極則升,升極則降,升降不已。
植物經秋而葉落,植物個體的熱下降也。經冬而添根,植物個體的熱下沈也。經春而生發,植物個體的熱上升也。經夏而茂長,植物個體的熱上浮也。熱的降沈升浮於植物個體求之最易明瞭。
植物個體熱的降、沈、升、浮,即是宇宙大氣的熱的降沈升浮,也是人身的熱降沈升浮。圖的虛線,在宇宙為地面之際,在人身為胸下臍上之間,在臍上二寸處。
一消一息之間是生命能的增減損益,把握這股生命能,就可以成仙成佛,超凡入聖!
卦 復 臨 泰 大壯 夬 乾 姤 遯 否 觀 剝 坤
象
時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月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息卦(陽卦,陽長陰消)-- --消卦(陰卦,陽消陰長)--
道家修道、打坐、做工夫,「子、午、卯、酉」四個時辰非常重要。
先人根據自然法則安排起居飲食。如「隨卦」的《象辭》:「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晦是太陽下山天黑了;宴息是停止活動休息、就寢。君子太陽一下山就睡覺,睡5、6個鐘頭,正子時醒來正好打坐。順其法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現代人經常晝夜顛倒,所以子時同午時就要活用,不能死照這個法則。
道家這個法則叫「子午抽添」,子午兩時辰做工夫是抽添,卯酉兩時辰打坐做工夫叫做「沐浴」。「抽添」跟「沐浴」稍稍不同。
所謂「子午抽添」,子時是復卦,依自然法則陽氣自然上升,就是添的時候。夜裡十一點鐘開始打坐,人體內自然有陽氣上升,只要「聽其自然運化」就好。
午飯過後,人比較容易悶,想睡覺,因為陰氣生了,陽氣自然在減。減時不要硬把它拉回來,只要照住它,讓它清淨。打坐時把握昊天心法的要訣,「將睡未睡、似覺不覺」順其自然,配合宇宙的法則規律。
卯酉「沐浴」不是真的去洗澡,而是要放下、清淨、不動念,身心內外才有無比的寧靜、安詳之感。所以,卯酉兩個時辰打坐,清淨自在;不是刻意去清淨,真要自己造一個清淨,就不是真清淨,那是「有」,是著相,難以體會「真空妙有」囉!
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純在其所撰《中和集》中亦曾明白指出:「洗心滌慮為沐浴,存誠定意為固濟……,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對卯酉「沐浴」做了清楚說明。
此外,《說文》息:喘也。《增韻》:「一呼一吸爲一息。」又,《禮.月令》註:陽生爲息。有人把「息」解為一呼一吸之間的空檔,那是對修煉有成的「龜息」而言吧!
但是不要忘了,人在真正睡眠時,也有「息」的現象,當時「氣住脈停」,也就是呼吸與血液的流動停止。打坐真正入定時,會「氣住脈停」;一般人經過鍛煉也可以「氣住脈停」,但並不表示真的入定。
六月建未為遯卦,卦辭曰「小利貞」,虞翻注曰:「小,陰,謂二。得位浸長,以柔變剛,故小利貞。」陰卦漸長,代表小人漸得勢,因此君子順時而退避,所以陸績注曰:「陽氣退,陰氣將害,隨時遯避,其義大矣。」
何以莊子說:「去以六月息者也。」
因為「遯」又是遁、藏的意思,即易經《繫辭》所謂:「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聖賢順乎自然,以道洗心,淨化心靈,使自己的功夫從無思、無為的境界攀昇到「寂然不動」的境界。
這個境界正是「煉精化氣」有成之時,已然由後天返先天,心境提升,恰如鵬鳥怒飛九天。
若從先天八卦來看,六月為西南,為巽,正是多風的季節。以鵬乘風而起向南遷徙作為遯避生息的隱喻,莊子真是高明,給人極多的想像空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