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功課自修自證

力行功課自修自證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5期 » 力行功課自修自證

黃敏警  2013-10-15 10:55

文/黃敏警
圖/編輯部

  滌塵見性放光明—「五門功課」簡單嗎?

同奮有惑:

  天帝教號稱 上帝是我們的教主,靈格奇高。可是我們的「五門功課」看起來實在稀鬆平常啊!

敏警試答:

  師尊駐世時,常引用老子的一句話:「大道甚夷,而民好徑」。金光燦爛的宇宙大道,在肉眼看來偏生平凡無奇,因此一般老百姓反倒看不上眼,放著好好的大道不走,偏要往雜草蔓生的小徑鑽。

  「五門功課」看來的確平常,但「平常」並不等於「沒什麼」。

 

  仰啟云。振己奮鬥。安申詳之。

  教主曰。茲奮之義。藏於己。拓於邦。放御天下。善積己心。寡範己念。以弱為強。拗其心。是克制己奮。(《天人日誦奮鬥真經》)

譯文:

  崇仁主宰恭敬地叩問:前述說法是統攝的大原則,能不能請教主就向自己奮鬥作進一步說解?

  天人教主答道:奮鬥的真義,可以小到在一己的修行中探求,也能外推到國家社會,乃至天下。

  修行的起步,不但要不斷存養善念,也要善加約束蠢蠢欲動的慾念,務使看似柔弱的和子體能逐漸駕馭頑強的電子體,原本躁動的凡心在滾滾紅塵中,漸趨如如自在,這便是向自己奮鬥的下手工夫。

 

滌塵見性放光明

  天帝教為天下蒼生「奮鬥」的口號高唱入雲,儘管聽來沈重,下手功夫仍得從最基本的「向自己奮鬥」做起。

  而「向自己奮鬥」的基礎,《天人日誦奮鬥真經》以「善積己心,寡範己念」概括。前者積善,是為加法;後者除惡,是為減法。日常行住坐臥加加減減,自能日起有功。

  但加減之際,難道只能任由各人「自由心證」,漫無標準嗎?

  《廿字真經》有解答。

  「以茲箴規,而藩人心」。用以檢視心行的標準,就在〈廿字真言〉。

  換言之,「善積己心,寡範己念」實即「奉行教則」的另類表述。

  天帝教的修行次第,一貫是先修人道後修天道。《天人日誦奮鬥真經》在經壇初開啟時,提綱挈領,為奮鬥描摹出的大藍圖,就是「基塵了塵」,亦即在紅塵中奮鬥,進而在紅塵中成就。從娑婆人間世一步一腳印,從而拾階而上,最後通向 上帝所在的金闕。

  通天的確是高標,可莫忘古有明訓:「登高必自卑」,起始點仍在腳下,坑坑疤疤的人間。是故走進天帝教的第一步,師尊必然要求弟子,先行選擇「教則」─〈廿字真言〉中的任何二個字,作為日用常行的守則。只要能夠真心奉守,一字通透之後,其他的十九個字自然貫通。

  設若今天我選擇了「忠」字,那麼做好女兒固然是「忠」,可對父母而言,我也同時成就了「孝」。

  又因為「忠」於夫婿,因此善待婆家二老,「恕」字的推己及人已然在其中。

  婚後善盡人妻的本分,可又擁有清明的「覺」知,不能高張佔有慾,把丈夫視作自己私有的財產,乃至理直氣壯地以為「他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如是精神既有「忠」,有「覺」,也有「廉」。

  為人父母之後,更能深刻體認從孩子哇哇落地開始,一路褓抱提攜的辛苦,個人的成就,原是父母劬勞半生換來。對於父母,對於公婆,可以心懷感謝,因此甘於反哺。那是「忠」,亦是「明」。

  對於諸多人與事,克盡一己之責,全力以赴,不僅是「忠」,更有「德」、「正」、「義」、「信」等等德行在其中。

  依此類推,二十個字原是同一個道德核心體的輻射,不論從哪一個字切入,最後必然成就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這正是「奉行教則」的指歸。

  說來容易,可實際下手,便知困難所在。透過言語文字說明道德原則,似乎簡單明瞭,化作現實人生裡交接的種種對象,即便不是個個不可理喻,可畢竟是充塞各色情緒的血肉之軀—反過來說,別忘了自己也是「人」,終難擺脫凡夫俗子的負面特質—「忠、恕、廉、明、德……」的實際運用可難囉!

  可幸運的是,真能如實踐履,煉到一顆凡心貼近天心,終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本心不隨境轉,那麼便能如《廿字真經》所描述的,「滌塵見性,日月光明」,洗盡一身塵染,煥發日月一般的大光明。

  換成無形之眼來看,「浩然正氣,沖塞太虛」,一身浩然正氣足以直沖太虛,大有「肉身神媒」的架勢了。

  平日「打掃心上地」的功夫既然具足,待到兩腿一盤,「坐出性中天」當然不是難事。上到光殿,為天下蒼生祈禱化劫,一聲〈皇誥〉出口,便能以清輕的念力飛馳而出,直達金闕。

  如此看來,師尊為天帝教同奮設定的「五門功課」其實僅須三項:「奉行教則」、「祈禱誦誥」與「靜坐」而已。另二項顯係多餘?

  不、不、不!

  「反省懺悔」與「填記奮鬥卡」兩項功課看來呆板,對佛教《六祖壇經》稍有涉獵的同奮很有可能搬出一套說詞。六祖慧能在知名的〈無相頌〉裡,開宗明義就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脩禪?」另兩句同樣知名的:「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在在都指向「心」,何須在「外在的形式」下工夫?

  真把六祖的教誨奉為圭臬,不妨援引六祖教訓弟子法達的另一句話一用:「汝慎莫錯解經意」。以偏概全從來不是好事,一知半解只會錯引自己往大道反方向愈走愈遠。

  〈無相頌〉開頭似乎在反對持戒、修禪,可接下來的偈語卻是「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像不像〈廿字真言〉的濃縮?

  〈無相頌〉作結的最後兩句是「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關鍵仍在「依此修行」。

  最上根器如六祖,可以寥寥數語點撥之後即得開悟;至於芸芸眾生,聽聞大道之後,即便當下大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悟,可一夜好眠過後,故態復萌,習性依舊,最後還是得強逼著自己日日以有形的方式埋頭做功課,方有可能點滴成就。

  話說回來,如果像明代袁了凡、俞淨意那樣的善知識,改過遷善都還得借助「功過格」之類的「外力」成就,愚凡如我輩,豈敢輕易視之?(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