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的日子

在華山的日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5期 » 在華山的日子

編輯部  2013-10-15 11:25

文/編輯部
繪圖/陳正筆

(十)將軍松下悟丹經

  北峰藏經樓地基前面,有一棵將軍松;將軍松可能是北峰最大的一棵松樹,松枝上面頂是平的,開展開來,就像大鵬鳥一樣。

  阿爹每天早餐固定吃一顆雞蛋、一碗稀飯,飯後休息個把鐘頭,順手抄起藏經樓裡收藏整部《道藏》中的一本,抱著厚厚的蒲團,到將軍松下看書、打坐。

  蒲團是姆媽先用草編,然後一圈圈圈起來,厚厚實實的。阿爹抱著蒲團,拿著道書加上筆、墨與書寫用的黃表紙,慢慢地走到將軍松下方,先看書,做筆記,寫心得;到了中午,就在松下打坐。

  將軍松位置很特別,阿爹打坐的地方,放眼望過去,可以清楚地看到,發源於甘肅省,河水清清的涇河與水濁的渭河交會處,是那麼涇渭分明。

  將軍松前懸崖下方,恰是「老君犁溝」;「老君犁溝」是夾在華山陡峭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險道,傳說是太上老君看見該處無路可通,牽來青牛,一夜之間犁成山溝。

  「老君犁溝」深不可測,有750多個石階;至今在北峰西側的崖上仍有石溝,看起來就像犁槽。

  在北峰生活一年半的時間,阿爹圈看完整部《道藏》,黃表紙寫下的筆記、心得,裝滿一大箱。阿爹用自己的身體當試驗,在將軍松下打坐,驗證丹經的功法與口訣。

(十一)虔誦〈皇誥〉解旱象

  華山常年不下雨,靠的是天水。

  住在北峰時,阿爹請人鑿井接雨水,吃的、用的就靠那些降下來的天水。如果很久沒下雨,就必需到山凹、水澗找水,背回去用。

  老大大慎就常帶著3個弟弟,上蒼龍嶺去找水,背水回去用;只不過山凹、水澗的水都沁著松葉,呈現著綠色,這種天水只能將就著用。

  在北峰,不巧也遇到久旱無水的困擾。

  姆媽便決定與阿爹帶著4個蘿蔔頭,一起誦唸〈皇誥〉祈雨。北峰的馬老當家不信,認為華山3年一旱是天經地義的事,祈雨是不可能的,可是阿爹領著全家持誦〈皇誥〉的第3天,北峰果然下起雨來,老道們無比驚訝。

  其實,姆媽21歲那年春天,因緣際會,與人稱活菩薩亦是濟佛祖化身的吳子卿(吳老師)相逢,經吳老師的引介,開了「天眼」,從此皈依了濟佛祖,為濟佛祖傳播教化,並助吳老師診病渡人。

  同年夏天,姆媽的家鄉江蘇常州大旱,姆媽傳達濟佛祖指示:要大家在子、午、卯、酉四時,虔誦〈皇誥〉,共同祈雨,誥文為:「志心哀求 金闕玄穹主 高上玉皇 赦罪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

  經過常州百姓在硬硬的大石板地跪著,不眠不休地祈禱,虔誠地誦唸〈皇誥〉。第3天午時,大家虔誠誦唸100遍〈皇誥〉後,都留下來等待著,果真沒有多久,烏雲密布,大雨落下,而且持續了3天,完全解除了常州的乾旱。

(十二)大上方洞天福地

  五嶽之中,西嶽華山以雄奇險峻名聞天下。華山的開山祖師,相傳是陳摶老祖。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棋藝高超,一生少有敗局。趙匡胤還沒成為皇帝之前,有一次,來到華山,遇著也是象棋高手的陳搏,兩人在棋盤上廝殺起來。

  趙匡胤連戰皆北,將山下的馬匹、刀杖輸個精光,最後,信口開河把華山押注,並立文約。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果真履行諾言,把華山送給陳搏,免除華山賦稅。

  在華山當地還流傳著幾句俗諺:「山是道家山,樹是皇王樹,華山不納糧,不得亂砍樹。」

  大上方的房子終於蓋好了,阿爹決定全家搬過去。一聲令下可苦了姆媽,光整理細軟就花了3天。姆媽以阿爹為重,先整理好阿爹的東西,接著是整理4個蘿蔔頭的,最後才是自己的行李。

  從北峰下到「大上方」下的莎羅坪,搬行李、家當工程浩大,要上「大上方」,難度更高。

  「大上方」的登山口,是一座呈90度垂直的陡壁,約4、5層樓高,往上爬要手腳並用,岩石壁上只有前人敲出來一個個不到5公分的缺口,得手抓、腳踩在那些小洞上,一步步往上。對一般人已是考驗,更何況「解放腳」的姆媽;反倒是請來的挑夫,如履平地,走得穩當。

  大慎領著大璋與大藩,高高興興地沿著「之」字形的山脊往上爬;到了幾個「鷂子翻身」的地方,轉身180度,一躍而上,興奮極了;6歲的老么大慈,身子一向弱小,讓挑夫放在竹簍子裡揹著往上爬,往下一看是萬丈深谷,不由得直打哆嗦。

  經過艱險的路段後,來到約2、3坪大的「雷神洞」,這個洞是順著山壁向內敲打形成的,站在洞口往下看,上來的路已是一片白茫茫;往上仰視,頂上陡壁一個圓,日光從洞口直洩下來。

  攀登「大上方」,一定得過「雷神洞」,頂上的洞口用鐵板蓋著,除非搖鈴鐺,請在上頭的人打開鐵板,才上得了;那兒可說是「一夫當關」,想過都過不了。

  從「雷神洞」爬約一層樓高的木梯,到了陡壁內的洞口,出了洞口,頓時聽到鳥聲唧唧,「大上方」就在前頭不遠處,真是個洞天福地。(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