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的日子

在華山的日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6期 » 在華山的日子

編輯部  2013-11-15 12:05

文/編輯部
繪圖/陳正筆

(十三)各路英雄好漢齊聚

  位於華山之北,白雲峰下的「大上方」,四周是山,藏風聚氣,四季常春。

  《華山誌》記載除唐明皇之妹金仙公主外,歷代高人隱士,如:陶弘景、陳希夷、馬丹陽、孫不二、鐵冠道人大都在此修真養性。

  「大上方」在唐代所鑿的古洞有玉皇洞、三官洞、四方洞、金仙洞、八仙洞與邱祖洞,洞內乾燥,冬暖夏涼,大的約三十餘坪,小的也十多坪。

  阿爹因為「借霧」協助修復潼關鐵橋,「半仙」之名不逕而走,到「大上方」的訪客不少,訪道、拜師或是留下來同修的持續增加。

  當時,玉皇洞前雙層的屋子共四間房,東邊一間做為光殿,光殿隔壁那間一分為二,一半是阿爹自己的臥室,另加一個小桌子做辦公桌;另一半給老大大慎住;中間則是一個走道,走道下的地下室是許多同道睡的通鋪;西邊也有兩房,一間是廚房,廚房隔壁屋內一個通鋪、一個炕,姆媽帶較小的三個孩子、兩個歐巴桑住著。

  所謂一間、一間,其實很小,大約只有一坪半多一些。

  玉皇洞前的房舍早已不夠住,三官洞客房閣樓上簡陋的通鋪,也都住滿了同道。有時候,連玉皇洞神龕側的小間,都必須讓人暫時蜷臥幾天。

  華蓋柏下方的四方洞,高度不到一米五,裡面祇有四張榻榻米大小的空間,也要向道士「借」來當作簡易客房;好在四個蘿蔔頭與「大上方」的道士們相處久了,跟四個蘿蔔頭都有極深厚的友誼,四個蘿蔔頭把人都帶來了,道士們只好睜一眼、閉一眼,視作當然了。

  「大上方」因山勢險陡,且在華山主峰之外,終年遊客絕跡,各路英雄好漢齊聚,實在是修真的福地!

(十四)雜毛老道事天虔敬

  阿爹在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九皇勝會」(註1),在華山南峰啟建了「祈禱抗戰最後勝利護國法會」。

  法會期間,山西省運城大批天德聖教的同奮,登山參與法會;法會後,年齡四十開外的胡明德向阿爹表明願意留在華山。胡明德就一直隨侍在阿爹身邊,陪侍阿爹祈禱、參修,更是專責「大上方」光殿「清虛道宮」的值殿司(註2)。

  胡明德侍天、敬神非常虔敬,從光殿內一塵不染、香爐光可鑑人就可以曉得他的功力。

  每天午夜,將近11點,不論寒暑、風雪、豪雨,當大慎瑟縮在重厚的熱被窩裡,胡明德卻躡手躡腳的,從大慎與阿爹臥房中間的地下室,掀起地板上來,輕聲地提醒阿爹說:「導師,時間到了!」

  然後,他走到對面的廚房,盥洗後,在鍋爐內提起一個先儲備的水壺,為阿爹安排好盥洗用具,就逕自進入光殿,安排祈禱工作。

  瑟縮在熱被窩裡的大慎,隔著紙牆,可以清楚聽到阿爹與胡明德師徒兩人,聲聲念念,一誦一迴向「慈心哀求……」〈皇誥〉的祈禱聲。

  胡明德中等身材,最大的特徵是有著似可容納一個拳頭的大嘴巴。平常一個小木瓜大小的饅頭,他一分為四,分四次塞進嘴裡,三口兩嚼就吞嚥下去。

  以外型來說,無論面型、體型與動作,活脫是個標準的「猴相」。

  他留著一頭蓬鬆的嬉痞長髮,他的頭髮在黑白之間雜著許多紅黃色的短髮,再加上唇邊稀稀落落幾根黃黑相間的鼠鬚,用「雜毛老道」來形容,絕不為過。

  註

  1.九皇勝會:下元龍華會是農曆九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中心日期是九月初九日,又稱為「九皇勝會」。無形天界於每年下元龍華期間,召開「九皇勝會」,主要在考核無形、有形三界之中已列為仙職、天職、神職等,在一年內,於道品、德品、職品之功過總考核,以為無形、有形之升、貶依據。

  2.值殿司:負責教壇陳設整齊清潔,維護殿宇肅穆氣氛,侍奉日夜香燈等事項的專責人員。

(十五)混早飯有樣學樣

  四個蘿蔔頭在華山一天到晚都在幹嘛?有什麼好玩?

  在華山時,每天早上起來,一睜眼,也不洗臉也不刷牙,老三大藩只要一翻身,看不到二哥大璋,就到「三官洞」去找他。

  「玉皇洞」下面「三官洞」的當家叫張爺,每天一早,大璋一起床,聽到張爺拿著小引磬敲得叮叮響時,就知道張爺要「上供」;「上供」敬神後,就是張爺吃早飯的時間。

  大璋每每先到廚房等張爺。其實那是什麼飯!什麼也沒有!醃的蘿蔔、一點點的鹹菜,主要是小米飯裡面加了很多小小的洋芋。

  在「三官洞」前面那一片方寸土地,種的洋芋一點也不大,都是小小的。大藩找到大璋,兄弟倆跟張爺學樣,拿個破玻璃片或破碗片幫忙刮洋芋皮,刮完後切成幾小塊擺在小米飯裡煮。

  大璋從來不向張爺說他要吃,就蹲在張爺身旁靜靜望著;然後,張爺就問他要不要來一碗,他經常就這樣混到一頓早飯。(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