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宗教學術交流 曹中建獲榮譽博士表彰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2014-01-15 09:45
資料提供/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照片提供/中華民國紅心字會
●第1排右起:大會主席劉緒倫前理事長、劉通敏博士、光照首席、李子弋先生、曹中建博士,還有來自大陸的學人,一同留下珍貴歷史畫面。
「2013年涵靜老人宗教會通論壇」舉辦首日,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院長童光照首席使者,頒贈宗教哲學榮譽博士學位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曹中建先生,感念曹中建先生多年來對涵靜老人思想的闡發與持續推動兩岸宗教學術交流。
這是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頒贈大陸學人榮譽博士之第3人。
頒贈儀典舉行時,先由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副理事長劉通敏宣讀頒授〈讚辭〉;〈讚辭〉內容如下:
曹中建博士1955年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980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現任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
主編宗教研究年鑒
曹中建副所長主編的《中國宗教研究年鑒》,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集中反映中國學術界宗教研究狀況的大型文獻性、資料性權威工具書。
該刊自1996年創刊出版,迄今共出版9卷,歷時18載春秋,在綱目方面,計有「特稿及政策」、「宗教政策」、「研究綜述」、「實證研究報告」、「年度論文」、「年度推薦」、「年度著作」、「年度會議」、「研究資料」以及「年度資訊」等。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一書,自問世伊始,便為宗教學術研究領域成功搭建了一個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臺,為繁榮和推動宗教學術研究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1999年頒授第1位榮譽博士給戴康生教授,以表揚其為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早期推動兩岸學術交流的先行者。
復於2010年頒授第2位榮譽博士給張新鷹博士,以表彰他繼承戴康生教授遺志,大力推動兩岸宗教學術合作事宜。
近年來,曹中建副所長持續戴康生、張新鷹兩位博士之心願。
今天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感謝曹中建副所長從1992年起,22年來持續不斷的推動中華宗哲社與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學術合作,使其成為兩岸宗教學術交流的重要工作,特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以資敬謝。
接著,在莊嚴的氣氛中,由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院長光照首席,頒贈宗教哲學榮譽博士學位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曹中建先生,全體與會嘉賓同奮報以熱烈掌聲。
新任天帝教宗教哲學榮譽博士學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曹中建先生,隨即發表〈感謝辭〉。
〈感謝辭〉如下:
今天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授予我榮譽博士學位,是對我二十多年以來為推動海峽兩岸宗教學術文化交流工作的肯定。
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更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諸位同仁,也屬於在座的諸位學者。
一、推動海峽兩岸宗教學術文化交流
自1992年算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的交往,已有21年的歷程。在此期間,得到了不少同仁的積極支援與各級領導的幫助,不僅促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的深層瞭解,也促進了大陸與臺灣學術界之間的積極交流。
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秉承涵靜老人的遺訓,「以生生不息,體天地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修持身心性命妙道」,達到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宇宙為家的目標。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堅持學術研究,探究宗教哲學的奧秘,重視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為海峽兩岸的宗教學術交流搭起了高水準的交流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每年召開一次「海峽兩岸宗教哲學」研討會議,一年在臺灣,一年在大陸。
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聯合在大陸召開的學術會議也得到了相關單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援。
●圖1/新任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榮譽博士曹中建(左)接受「撥穗」儀式後,與天人研究總院院長光照首席(中)及宣讀〈讚辭〉的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副理事長劉通敏博士合影留念。
●圖2/天人研究總院院長光照首席(左)朗讀曹中建榮譽博士證書上的證文。
●圖3/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副理事長劉通敏宣讀頒授〈讚辭〉。
學術研討多元豐富
這些會議圍繞涵靜老人的思想與海峽兩岸宗教共同面臨的課題進行設計,涵蓋了宗教與社會、文化、人類文明、宗教大同等主題,有效地促進了海峽兩岸學者對這些重要議題的探討、研究。這些會議主要有:
1992年8月,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在陝西西安召開,會議就道家和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兩岸道家與道教學術研究概況進行了研討。
1994年8月,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會通」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就中國傳統文化、儒道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架構中的定位及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為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996年9月,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學術研討會」在四川成都舉行。會議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宗教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宗教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作用和在當代人類社會中的地位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1998年9月,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共同主辦、江蘇省行政學院協辦的「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南京召開。分別就宗教與現代化的回應、現代社會中宗教的世俗化與反世俗化、現代宗教對科學發展的互動趨向、現代化進程中宗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現代社會生活中各宗教之間的關係及其文化意涵、新興宗教的文化詮釋等六個子課題展開討論。
2000年8月,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舉辦的「海峽兩岸世紀之交的宗教與人類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兩岸宗教學術界老中青三代學人在世紀之交彙聚一堂,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以不同的視角回顧歷史,以共同的關切展望未來,揭示宗教對當今和以往社會生活所發揮的廣泛作用,探討宗教對新世紀文明進程可能產生的深刻影響,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宗教作為人類精神文化史上的豐富寶藏所蘊含的全部意義,包括在具體地域、具體族群中的存在定位,也包括具體歷史條件下其正面和負面價值的完整評估。這次研討會討論的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受到有關學術研究單位的重視。
2002年8月,由世界宗教研究所、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雲南大學共同舉辦的「宗教文化與民族發展」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雲南昆明召開。
雲南省副省長梁公卿出席了會議。在會上,梁副省長對「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兩次向耿馬地震災區捐贈救濟物資和款項表示了感謝。會議針對各種類型的宗教文化古往今來對中國和世界民族發展、文明演進的關係和作用,以及宗教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和多極格局中準確定位、趨利避害等問題,通過宏觀視域掃描或微觀個案分析進行了深入探討。
緊密結合傳統文化
2004年7月,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共同舉辦的「宗教文化與人類文明」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這次會議議題有敦煌佛教、絲綢之路佛教文化、世界宗教與人類文明等。會議的主題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對加強海峽兩岸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意義重大,是一次高水準的學術研討會。
●曹中建博士(左)將主編的《中國宗教研究年鑒》,贈送給天人研究總院院長光照首席。
●曹中建博士贈送社科院出版的《民國名人書札墨蹟》給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李子弋理事長。
2006年7月,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學術交流委員會、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和黑龍江大學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與社會發展」海峽兩岸研討會在黑龍江哈爾濱舉行。兩岸學者通過這次寶貴的機會,切磋琢磨,以文會友,增廣見識,饒益學思,推動兩岸的宗教學科建設和宗教學術交流朝著更高的水準邁進。
2008年6月,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學術交流委員會、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和華僑大學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在福建泉州舉行。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宗教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從宗教的人生哲學與處世哲學、各大宗教的發展演變情況、當代宗教的復興與轉型、宗教與社會和諧、當代宗教與民間信仰的生存處境與生存智慧等方面,對宗教文化與經濟社會之間的互動發展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2010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湖南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海峽兩岸「宗教與區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行。本次會議除了研討宗教學研究領域內的傳統論題外,重點是以「梅山宗教文化」為研究主題,進行討論,並推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梅山文化研究」宣言。
2012年7月,世界宗教研究所、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和山西省統戰部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宗教大同暨五臺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在山西五臺山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宗教大同思想與實踐」和「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五臺山宗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藝術」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互動研究和交流。
除了積極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合作在大陸召開「海峽兩岸宗教哲學」會議之外,我所還派出數十位學者、同大陸其他單位的學者赴臺參加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組織的「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與「中華文化與宗教大同學術研討會」。一方面,宗教學者赴臺參與紀念涵靜老人,領悟其思想對於當下宗教大同、世界大同的意義,同時,也深入信眾中,瞭解涵靜老人對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所做出的積極貢獻。
我們沒有將交流範圍局限於我所,而是以我所為媒介,根據會議主題,聯絡大陸各科研院所的學者積極參與,加深了兩岸學者的理解,促進了華人宗教學學術共同體的成長。
世界宗教研究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之間的學術交往。此次「2013年紀念涵靜老人宗教會通論壇—宗教時代責任與社會服務」,我們組成了7人代表團赴臺參會,由我擔任團長。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長期以來選擇與我們合作,和世界宗教研究所在中國宗教學術界的學術地位和科研實力是分不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國家級宗教學術研究機構。研究方向與任務在於,對宗教學基礎理論和世界範圍內包括中國本土各種宗教的教義、經典、歷史、現狀以及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和宗教學基礎理論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研究,增進對人類觀念形態和社會文化發展的整體認識,加強對世界面貌和中國國情的全面瞭解,為中國現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在人員和機構方面,世界宗教研究所近80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45人。下設佛教研究室、基督教研究室、伊斯蘭教研究室、道教和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室、儒教研究室、宗教學理論研究室、當代宗教研究室、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共9個研究室。
自成立以來,我所共出版各類學術專著500餘部,學術論文近萬篇。還完成了譯著、譯文、工具書、古籍整理等方面的一批學術成果。正在進行的課題專案有200多個,多項成果榮獲國家圖書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增強兩岸學術互信
我所的兩本學術期刊—《世界宗教研究》主要登載海內外學者的學術論文,介紹海內外宗教學研究動態和重要資料。《世界宗教文化》在關注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更注重新興學科、特色學科及比較宗教的跨學科綜合研究。本所還編輯《中國宗教研究年鑒》和《中國宗教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宗教學術研究人才的責任。全所現有在職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8人。研究人員還經常應邀到海內外各大學及相關機構進行專題講學。
我們重視同海內外學術界同仁及一切關心宗教研究事業的人士在相互尊重、互利友好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自1982年開始,我所同北美、歐洲、亞洲、非洲等地的研究機構展開了豐富、積極的國際學術交流,雙方除互派訪問學者、展開學術訪問外,還多次合作組織了各類國際學術會議。
我們堅持以學術交往為契機,增強兩岸學術界的學術互信,共同促進華人學術共同體的成長。隨著交往的加深,我們對臺灣的宗教文化以及臺灣的宗教研究,有了深入的瞭解。2013年我所鄭筱筠研究員積極組稿,在《世界宗教文化》中分三期刊登了「臺灣宗教研究」專欄,取得了積極的反響。這些都與我們雙方搭建起的兩岸學術交流橋樑密不可分。
二、推動宗教學學科基礎建設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走過了18個春秋,既記錄了學界關於中國宗教研究的歷程,也留下了我們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二十多年合作的影蹤(注:第一本年鑒出版時,追溯了1990-1996年間的宗教學術交流活動),也留下了臺灣學術界宗教研究的歷程。
1998年,第一本《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6)》出版後,受到臺灣學者的關注,臺灣學者專門與我們聯繫,希望增加臺灣地區的宗教研究情況。於是,第二本《中國宗教研究年鑒》專門增加了王見川、李世偉先生撰寫的《臺灣地區宗教研究評介》一文。此後,年鑒中關於臺灣宗教研究的文章日趨增多。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每一卷都留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合作的印跡。翻看著這九卷《中國宗教研究年鑒》,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交往的點點滴滴都鮮活地呈現在我的大腦裡。
2001年10月19日我與張新鷹在北京天倫王朝飯店拜會李子弋先生。2004年1月9日經院臺港澳辦公室批准,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李顯光先生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作訪問學者……
2012年3月6日下午,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李顯光先生到我所,以《古華山派與原始道教》為題,進行報告……
三、建立兩岸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臺
正是在眾多的前輩學者和時賢們的努力耕耘下,自我所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合作伊始,便為海峽兩岸宗教學術研究領域成功搭建了一個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臺。
2008年,在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上,我記得李子弋先生講過這樣一句話:「兩岸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兩岸學者交流、宗教文化研究,就是希望通過宗教文化推動兩岸真正的和平」。
求同存異實現大同
我認為,通過兩岸宗教文化交流,通過溝通與對話,通過聆聽與對談,求同存異,逐步實現更大的等同,亦逐步達致世界大同,這不僅是涵靜老人的願望,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願望。
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典禮是一個繼往開來的儀式,用宗教人類學的術語來說,這是一個過渡儀式,分為分離、閾限、融合三個階段。儀式之前,我還不是博士;儀式之中,我既是博士又不完全是博士;儀式之後,我是天帝教天人研究院的宗教哲學榮譽博士。
經過這麼三個階段,我獲得了新的身分,成為天人研究院的一員,與大家有一種血脈相連的感覺。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典禮給了我新的身分,也意在提醒我恪守我們雙方相互間的夥伴關係、權利和義務。這次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典禮,既銘刻著我們以往的合作成就,也是雙方以後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新起點。
再次感謝李子弋先生對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我個人的肯定。謝謝!
曹中建
2013年12月20日
隨後,2009年接受天帝教頒授天人研究學院第2位榮譽博士的張新鷹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長)指出,我是各位的老朋友,來到鐳力阿道場大同堂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剛才曹中建榮譽博士做了一番非常動人的演講,我在這裡也和他的感受一樣。
2010年,我也是在這裡得到了榮譽博士學位,這樣的一個授予、這樣一種榮幸,可能在座很多同奮也都看到當時的場景,我自己當時也有一番講話。過了4年的時光,時間過得真快,我感覺我們的關係,我們的心,更貼近了!
●2010年榮獲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第2位榮譽博士的張新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