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誦兩誥煉心養性 純持大公聖介其福
編輯部 2014-03-15 09:50
文.圖/編輯部
勤誦兩誥,三分之一可以回轉到同奮家庭、事業等人道現實,是否與本教主張「先盡人道,再修天道」、「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壯闊精神有違?
本師世尊極初大帝103年1月1日聖示:「希望同奮擴大眼光,心懷天下蒼生,積極廣渡原人,自動自發勤誦兩誥,三分之一迴向給世界人類,化延核戰毀滅危機;三分之一確保臺灣復興基地,促使兩岸早日和平統一;三分之一可以回轉到同奮家庭、事業等人道現實,順遂美滿。」
其實,早在民國75年,就曾出現類此聖示。
面對「甲午歷史共業與癸巳年世變遺緒、氣候變遷、糧食危機、經濟復甦不穩、宗教紛爭、恐怖主義暴行、民族仇恨、西太平洋東海、南海主權爭奪等未結之勢……」甲午年並非平安喜樂年,所以本師世尊再次強調此一獎勵分配方案,除了鼓舞同奮誦誥救劫外,料是期待同奮在深體誦誥的救劫意義下,精進煉心功夫,曉悟昊天心法,早日成就封靈,壯大救劫力量吧!
不為自己 福報自臨
本師世尊曾於民國76年4月30日春節團拜精神講話指出:
「去年春節團拜時我曾告訴各位,丙寅(75)年全年所唸的〈皇誥〉,三分之ㄧ為整個世界人類命運;三分之ㄧ為確保臺灣;三分之一求 上帝慈悲為各位自己的前途事業、家庭幸福。其實,同奮們唸的〈皇誥〉,出發點雖為天下蒼生、國家前途,但無形中自有安排,仍為個人化解業障,尤其在靜坐班期間。
……丁卯年(民國76年)……所唸〈皇誥〉、《寶誥》,其中三分之ㄧ迴向給世界人類的命運,求 上帝化解核戰危機;三分之ㄧ為確保臺灣,希望今年更安定、更繁榮,景氣指數再持續一年;最後三分之一,仍求 上帝慈悲,可以迴轉到同奮身上,為家庭、事業前途。
如果是專心求道,以宇宙為家的同奮,為第一等同奮,其道功愈高則天命愈大,那麼今年全年三分之ㄧ的〈皇誥〉,可以將歷劫(無始)以來的業障,全部徹底消除,然後可以豁然貫通。
第二等同奮,三分之ㄧ的〈皇誥〉、《寶誥》,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存或已故),以及三代以上祖先延壽、超薦。
第三等同奮,只要不折不扣的真心奉獻,且為天下蒼生奮鬥二年以上,三分之ㄧ的〈皇誥〉、《寶誥》,可以為他自己的事業家庭,一切順遂美滿。(《涵靜老人言論集一》,頁143-147)
本師世尊曾告誡同奮:「誦誥最重要的是一心不亂,神不外馳,更要緊的是不爲自己打算。雖然誦誥三分之一可以爲自己求福報,實際上是不求福而福自臨。誦誥時要一心不亂,需要相當功力,難免會起心動念。無形中會考核這個念頭是否真正不爲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如果是,無形自然會有所眷顧。」(《涵靜老人言論集一》,頁114)
「要做五門基本功課,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出發點,同奮們必須明瞭其祕訣,就是大家要首先發揚『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凡事切不可先為自己打算,最後無形中自然會為我們同奮打算,從無形中消除我們的磨障罪業。」(《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第八講,頁65)
「……我一再強調,唸〈皇誥〉出發點,起心動念,還是要為救劫,為世界人類,為確保臺灣復興基地的兩大使命,不為自己打算。無形中看同奮不自私自了,能大公無私,就把個人問題化解掉。所以參加靜坐班同奮唸的〈皇誥〉,雖為救世救人而奮鬥,但結果仍是為了自己……。」(《涵靜老人言論集一》,頁137)
功德不卒 難轉天律
持誦〈皇誥〉與《寶誥》,大則可以改變氣運,化延毀滅浩劫;小則可以培養正氣,消除宿業。持誦時,一方面得靈陽真炁之加持,可以調靈調體;一方面透過跪拜的動作,將體內陰濁之氣排出,故能有益健康。此外,經過誦誥培養正氣,消除業障,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中國歷史中有二段故事,闡述如下:
有一位年輕人,在街上賣酒。有一位老人想喝酒,年輕人很好心免費請老人喝了兩碗酒。
之後,這位老人嘆了一口氣說:「年輕人,我喝了你的酒,我要幫你。你準備一點水果、酒菜,到前面那個山頂上去。山上有一棵松樹,松樹下有兩位老人家在下棋;一位是白鬍子、白頭髮的老人;一位是黑鬍子、黑頭髮的老人。你不必驚動他們,只要靜靜的奉上酒和菜給他享用,等他們發覺你之後,你只要一直叩頭就好,這樣你才能得救。」
這位年輕人聽了就照辦。果然,在山頂一棵松樹底下,有兩位老人在下圍棋。年輕人在他們前面擺好酒菜;這兩位老人下棋下到入神,根本沒有注意,一面下棋,一面就吃喝酒菜。
等到棋下完了,突然發覺旁邊多了一個人,他們就問:「年輕人!你是誰?要做什麼?」年輕人也不講話,只是一直叩頭。
黑鬍子的老人就向白鬍子的老人說:「你說怎麼辦?」白鬍子的老人說:「你先查一查。」黑鬍子老人拿出一本子,說:「二十歲。」白鬍子老人說:「好吧!給他加一紀。」就向年輕人說:「好了!給你加一紀,你回去吧!」
年輕人下山之後,去找上一次喝酒的老人家。年輕人請問他:「加一紀是什麼意思?」這位老人說:「一紀是十二年。黑鬍子老人就是北斗星君,白鬍子的老人就是南斗星君。北斗註死,南斗註生,這是你的因緣。」
第二段故事講的是《三國演義》。諸葛亮在五丈原,病得非常嚴重,他知道生命將要終結,就在自己的營帳裡禮斗,希望移星換斗延年。在禮斗最重要的時刻,大將魏延有緊急軍情,不管禁令直接衝進去,帳篷一打開,一陣風就把諸葛亮拜斗的北斗七星燈吹熄了。諸葛亮說:「莫非天意!」
第二段故事說明,人間縱然有知的能力干擾因果,扭轉「自然律」(天律),但若無足夠的功德,則天亦不從!
德為福本 有德得福
在《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中,崇仁主宰恭敬地向斗姥元君請益「福」的真義:
「福之所謂 天人咸稱 是意云何
元君曰 惟福之臨 覆配之謂 克得天心 天之所覆 是名福德 善繼正氣 以引聖凡 以合天人 福惟斯臨 氣之不達 莫引天聖 云何福覆 是名無偏 氣炁所志 福德之謂 必羈而稱 福天下德士 是天親是德」
語譯為:
崇仁主宰恭敬地請益:「所謂『福』,乃是天人所共同稱揚的,不知『福』的真義,究竟是什麼?」
斗姥元君回答說:「所謂『降福』,乃是指『人之誠心善念配合天心,人心配合天理,故能得到上天的庇祐和保護。』人心若能夠符合天心,那麼上天必會庇護於人,這便是:『福德』。
至善是人性,是性本然元初的狀態,也即是天心的境界。人善意善念的顯發是『正氣』;『正氣』能夠承繼大宇宙天地間的浩然元炁、太和正氣,並且能夠接引聖與凡,能夠和合天人,於是而有天地祥和的能量降臨其身,這便是福報。上述是福的本質,稱為『福德』。
至於福降的方法為善之『正氣』、天人親和。倘若『正氣』無法上達於天,那麼就不能引來天界聖人,求得聖明和子的親和。天人之間無法親和,如何能得到天界福光的庇護呢?因為『正氣』是普遍存在於宇宙大空中的;祥和的能量也是不偏不倚,平等地在這個宇宙間,端視人能不能以他的親善心念,接引下來而已!
此即天無私載、福無私覆的福臨法則。人的後天氣和先天炁的朝往一致,人心符合天心天理時,才能得福。因此,我們提到『福』,必聯繫到『德』;『福』、『德』兩字必須相提並稱。『德』就是『福』的本質;有『德』才會得『福』。古書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上天會造福、賜福給天下有德性的人,這就是上天親就道德的證明。」
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中華文化對大同的觀念來自於〈禮運大同篇〉。儒家的思想是從小康進入大同;小康境界是「大道既隱也,天下為家,是為小康。」理想的大同境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清儒王船山、黃宗羲、顧炎武等都認為,「大同之天下為公的理想,是人類遠程的目標,必須從解決『私』的問題,作為下手的功夫。」
因而顧炎武說:「天下之人,名懷其家,多私其子,其常情也,聖人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人之公。」提出:「天下為公是以天下為私為基礎」、「聖人以成人之私而擴大成天下之公」。
「人之私」是什麼?以家為觀念,以家做基礎。
中國人常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形容人的自私。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的門前雪掃乾淨,這一條道路就通了,私的問題都解決了,自然天下就大公。所以,本師世尊說:「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不也就是當「我為人人」時,必然「人人為我」。
一心不亂 質量並重
本師世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教誨說:天帝教講「煉心」功夫,不是只限於一般的修心養性,還要積極向上、樂觀奮鬥,同奮們參與第三期保臺護國法會誦誥運動,發揮「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當然也是「煉心」,我們所做的功夫就是在誦誥、祈禱,只要大家一心不亂,精神心靈的虔誠念力一定可以直達金闕,效果特別大。
宇宙監經大天尊也曾聖示:「吾於光殿教壇中,每見同奮,往往只一味地爭求誦誥、誦經數目,而忽略應衷存虔誠感念之心與應有之誦經禮儀,此等行為實是『自欺欺天』的作法,於此,吾再度呼籲暨期勉我帝教同奮,必須謹記首席諄諄教誨之言,『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秉持虔心稱念之一貫態度,加強質量並重之原則,終能獲得顯化感應,並藉此共同奮鬥之心力,匯成一股強盛正氣之救劫力量,扭轉劫運,早了天命,再造天人大同之太平盛世!
吾乃出自於三期主宰前輩百日勤修之傑作,奉 上帝玉詔受證,專負監督宇宙萬教誦經之責,如有虔誠誦經者,則予以接收迴向功德,而對於僅妄求自己福報,或短誦經文,或誦經時精神不專,別有心思者,則令監經童子施以拒收經文,裁減其誦經功德,並俟其歸空後,予以懲治,或令其等補誦經文,以抵消『經過』之失!」(《清靜資糧編要》·無上法明少帝,民國77年戊辰年8月18日)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精一」二字,指道德修養的精粹純一,正是儒家修行的精髓。所以,朱熹詩曰:「大哉精一傳,萬世立人極。」
「精一」也可謂一心不亂,誦誥、誦經的要訣,即在一心不亂。
本師世尊在《師語》頁248亦說:「誦誥時要一心不亂,需要相當功力,難免會起心動念,無形中會考核這個念頭是否真正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如果是,無形自然會有所眷顧。」
回顧本師世尊所留下的身、心、言教,相信同奮自能在誦誥中曉悟,裨益精進煉心功夫,早日成就封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