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的日子

在華山的日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9.360期 » 在華山的日子

編輯部  2014-03-15 12:05

文/編輯部
繪圖/陳正筆

(二十二)掃把教出好書法

  四個蘿蔔頭在華山難以正式上學,阿爹特別請了清朝最後一屆的「恩科」(註)秀才郭雄藩先生,教導四兄弟研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

  郭先生外形清癯,雙目炯炯有光,留著八字鬍,平常一頂紅頂瓜皮帽,終年褐衣布履。他常年拽著一支黃銅頭、斑玉嘴的旱煙袋或含著一支自行捲成的煙外,沒有其他嗜好。

  每天上午是四個蘿蔔頭例行上課時間,郭先生會個別講解古典。除了上課並參加正午的集體會禱會坐外,他總是靜靜地坐在三官洞的小房間裡,靜靜地誦唸《金剛經》,並作佛藏的筆記,偶爾興來也會跟四個蘿蔔頭講述一些風物人情。

  老三大藩從小就頑皮;有一次,郭先生正專注地對老大大慎講解《大學》時,大藩拿著一個墨水瓶在郭先生背後假裝傾倒,不料墨水瓶中殘餘的墨水,倒在郭先生的頸項上。

  當時,四個蘿蔔頭驚惶失措,但郭先生卻淡淡地對大藩笑了笑說:「你太頑皮了!」然後若無其事地用毛巾自行擦拭頸項間剩餘的墨水。隨後郭先生拿出一份自己經常臨摹的魏碑字帖,放在座位旁邊,要大藩坐下,臨寫四十個字。

  郭夫子曾經誇過「大藩的字最有氣勢!」四兄弟中,大藩的字也稱得上最端正、最標準。

  還有一個被四個蘿蔔頭叫「白老頭」的,則教他們寫「顏體」。白老頭拿什麼東西都可以寫字,教四個蘿蔔頭時,是拿掃把教的。

  姆媽則是四個蘿蔔頭的古文啟蒙老師。如:李華〈弔古戰場文〉、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這些至情之文,都是姆媽在冬陽下教授的。

  姆媽還傳授四個蘿蔔頭珠算和中式簿記,一句一句口授:「三下五除二、四下五除一、五去五進一」的九歸口訣。中式記帳的上收下付、日結月總的方法,則是姆媽用她自己的簿記作示範的。

註:「恩科」~明、清的科舉考試,本按一定年歲舉行,朝廷有慶典特恩,則加開「恩科」取士。

(二十三)犒賞蠟燭只為贏棋

  胡明德象棋造諧極高,尤其以「當頭炮」加「屏風馬」,極具殺傷威力;有資格跟他匹敵對抗者,應屬原在正太鐵路(註1)擔任稽察長的「雙炮手」邢世五;他們兩人可以挑燈夜戰到黎明。

  邢世五以靈活運作雙炮為擅長,攻勢凌厲,咄咄迫人;

  不熟悉他棋路的,他可以在十步之內,決定勝負。祇有胡明德的「屏風馬」才是他的對手。因為胡明德以「屏風馬」配邊炮與巡河車,步步為營的持久戰,常常會殺得邢世五雙目圓瞪,厚唇癱落。

  但是老二大璋、老四大慈兩人常常自不量力地在松樹下向胡明德挑戰;胡明德在讓「雙車」的情況下,總將大璋殺得「老帥推磨」。(註2)

  每當棋入殘局時,胡明德會用雙手壓住大璋、大慈的雙手,否則,他們會將棋盤推翻;這時候,可以聽得胡明德那爽朗的呵呵笑聲,或是「啊!耶耶耶吔吔吔!」的驚呼聲。

  「西北王」胡宗南將軍麾下許多軍、師長,專誠上山來看阿爹,都喜歡跟四個蘿蔔頭下軍棋、洋棋。老四大慈下棋的功力,比三個哥哥都好。

  有個師長叫嚴明,下不過大慈,說:「小弟弟,我不能輸給你啊!我要下去打仗去啊,你總要讓我贏吧!起碼贏一盤才行啊!」

  大慈就是不讓,非要贏他不可;贏了他一盤洋棋,一盤軍旗。結果,嚴明師長下山去打仗,就失敗陣亡了。

  之後,來訪的軍、師長與大慈對陣,都會一再聲明:這位小弟弟要「輸」給我們,我今天帶了很多東西來,一個人一根洋蠟燭先給你們。

  大上方晚上沒有電燈啊!有的是油燈,洋蠟燭當然是最好的禮品。四個蘿蔔頭常偷訪客送給阿爹的洋蠟燭,晚上就可以活動、講故事。

  用洋蠟燭犒賞四個蘿蔔頭,換來一盤棋局的勝利,真虧這些將軍們想得出來。

註1:「正太鐵路」是山西省最早的一條鐵路,原計劃由河北省正定縣的柳林堡修至太原,故名。後因線路經滹沱河架橋困難,改由石家莊修起,故又稱「石太鐵路」。

註2:「推磨」指當一方只剩下「將」時,對方用「車」或「雙馬」一步步的追著「將」,圍著「窩心」轉,像推磨一樣。形容棋藝差,又不肯投降。

(二十四)流水子傳授天德套

  阿爹奉師傅蕭教主的指示,曾經到太白山叩謁太師伯「雲龍至聖」,雖拜請太師伯准許留山學道,但太師伯不允,且限期要阿爹辭官,帶全家潛居華山白雲峰下,這是全家待在華山的主因。

  太白山終年積雪,人跡罕至,每年僅農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一個月的時間,積雪融化開山,供香客朝山進香。阿爹到太白山,經過三天三夜都沒找著太師伯;到了第四天中午才遇見大師兄「流水子」楊宗畏。

  流水子牽著阿爹,也不知道用什麼身法,只跳了三步,阿爹還沒回神,就落在一個懸崖之上,隨即進入「棲霞洞」拜見「雲龍至聖」。

  「雲龍至聖」曾經承諾會常到華山照顧,但四個蘿蔔頭都沒瞧見。倒是「流水子」楊宗畏到了大上方盤桓一些日子。

  「流水子」特別傳授給在大上方的同道「天德套」;「天德套」分為龍、虎、豹、彪四形。尤其,「流水子」示範豹、彪兩形時,高來高去,縱跳自如,原來武俠小說形容的輕功不是蓋的;阿爹才曉得原來在太白山「流水子」是用「天德套」把他拽上山的。

  「龍形」從第一式「龍起」的「逆龍鱗」、「撫龍背」;第二式「龍俯」、第三式「龍仰」、第四式「龍翔」的「龍戲水」、「龍飛翔」後;以「展龍姿」、「降龍體」、「龍旋風」的第五式「龍旋」了結。

  「天德套」用的是逆呼吸法,「以先吐後吸」為原則。「流水子」還代表雲龍至聖轉達:如果到寒冷的地方或緯度高的地方,靜坐時呼吸困難,把牙齒咬緊,嘴巴微微張開,不用鼻呼吸而用嘴巴呼吸。

  華山同道中,「斷指將軍」王儉的「天德套」頗有造詣;每當他做完天德套「龍起」動作後,閉目怡然地搖晃著腰部,大慎、大璋等四個蘿蔔頭都想分享他那「一股先天炁在體內搖晃」獨有的快感。(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