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教修持法門聖訓解析輯之一—觀念篇(一)
編輯部 2014-07-15 10:50
編輯部
編按:天帝教透過天人交通傳訊的聖訓,多由無形教化單位降傳而來,內容淺顯、珍貴,深入研究當可盡窺帝教精神之脈絡。
然而,30多年來帝教累積之聖訓如寶山,唯恐同奮有不見輿薪之憾,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與多位資深同奮成立專案小組,發心整理本教復興起至民國100年正式公布之聖訓(不包括閉關與個人申請之無形批答),粗略分為36類,進行「導讀」,期將浩瀚之金玉道言,轉為對同奮修持有益之南針。
有關修持法門之相關聖訓近150篇,概分為觀念篇、心法篇、性功煉心篇等單元;「導讀」以延伸閱讀方式,引用本師世尊訓勉、授課相關內容與中華文化、佛道精蘊補充,暫名為「同登聖域」。
《天帝教教訊》自本(364)期開始連載。
理行雙入自創自植
天人合一簡而易得
先天一炁玄福子
97年2月1日酉時
丁亥年12月25日
天人合一心物交相結合之道,即是推展天人實學理論與實證體用合一之關鍵。
「理入」用以引導正確之方向;「行入」用以印證理論,堅定信心,堅毅有恆,勤苦研修,精進不已,自植自奮,天人合一實簡而易得。
引導讀訓: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
一、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
二、天,是賦予人「吉凶禍福」的存在。
三、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物件。
四、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
五、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
六、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中國古典哲學「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亦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
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2000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近代宗教對天人合一的觀點呢?例如:基督教喀爾文新教派主張人努力奮鬥所做的一切,就是等 上帝最後審判後,取得進入天堂的資格。
佛教認為,人最大苦難就是因為有「因」,才有「苦果」,所以主張出世,斷一切「因」。
道教則認為,人的問題在於「有身」,所以提出「無為」以合自然。
天帝教主張,人應該與自然結合為一,本師世尊提出「自然是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是充滿自然的生命。」「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的觀念。
所以,本師世尊經常強調:「人是在一呼一吸間,生命與自然交織為一。」天帝教的天人文化(教義)、天人合一(靜坐)、天人親和(教魂)與天人炁功(利益眾生)方便法門,皆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觀的基礎上。
民國33年,本師世尊在《清虛集》•〈真理行健〉中說:「宇宙大無涯,時空相假借,生化原自然,新陳來代謝,惟有性心真,靈明常放射,斯天不生人,萬古長如夜。」肯定宇宙間有萬性萬靈的生命存在,如果一旦沒有「人」,整個宇宙是炁,是寂滅的。
他老人家對「天人合一」的基礎,肯定了人的主體價值。所以在《新境界》第7頁中說:「如何開拓人類生存競爭的思想領域。」亦在建立人的尊嚴,糾正人類一些認為「天人對立」或「天人之際」(天人間有一道線相隔),以心物一元二用論的哲學思想,將神格義、自然義、理性義的天人結為一體。
因此,本師世尊說:「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實為渾然一體,流行不休的兩方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如一個手掌之有手背與手心之分」。
「天人合一」,乃依此將天人關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相因相成,互動互補。
本師世尊還在《新境界》第47頁提示:「操之在人生之中,不操之在人生之外!」本師世尊從人外在的超越系統,以及內在的超越系統,將「和諧的秩序」的道的觀念,融入與解決了「天人合一」的問題。
本師世尊解釋「道」,係「和諧的秩序」;為了維持宇宙和諧,天有常道,天不變,道也不變。如果「和諧的秩序」的道,發生了變化,宇宙秩序就會破壞而招致毀滅。人也是一樣,人群社會只要有和諧秩序,就不會有戰爭。
在和諧秩序下,所構成了天和人的關係,所以天帝教的「天人合一」,是人與天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神媒和諧。
心物和合一元二用
至於,何謂「天人實學」?「天人實學」的哲學基礎何在?
維生先生於2013年11月17日「第12屆天人實學研討會」閉幕式,提示同奮必須同步瞭解與實證「自然無為心法」及「心物一元二用論」,不可偏廢,才會瞭解本師世尊思想的關鍵,以及「天人實學」真精神。
維生先生說:「天人實學」的哲學基礎,是「心物一元二用論」。
「心物一元二用」,可以有很多層面的解釋。固然本師世尊當時撰寫《新境界》時面對著唯心、唯物的衝擊;後來本師世尊加了「和合」兩個字,成為「心物和合一元二用論」。這是本師世尊老人家留下來的重要觀念。
本師世尊經常強調:我的思想精神是「心物一元二用論」,這是同奮務必注意的。
如果同奮發表論文,不能掌握「心物一元二用論」的精神,那就不是「天人實學」,而是個人的觀念。
「心物一元二用論」的「一」,就是「道」;「道」有「心」、「物」兩面,也可以說是「氣」;「氣」也是表現在「心」、「物」兩面。 上帝的道,是表現在「心」、「物」兩面。
本師世尊反對「唯物」,更反對一面倒向「唯心」;本師世尊說:「心」與「物」的觀念,就如同一隻手,手心是「心」,手背是「物」。
在天人中間,天也可以說是「心」,人可以說是「物」,也是「心物一元二用」。
本師世尊於民國30年完成《新境界》;然後在民國50年又在〈新境界原序〉中,補充《新境界》的精義;民國70年另完成〈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每次相距離20年,。
不管是民國30年的《新境界》,民國50年的〈新境界原序〉,不斷強調「心物一元二用」與「自然無為」。這是本師世尊對「自然無為」,明確的說法。
到了民國70年的〈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提升到「宇宙觀」,那是 上帝宇宙境界的真道。
換句話說,「天人實學」是一個生命哲學,生命的本體包含了「心」與「物」。本師世尊提到的宇宙三定律,就是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的重要關鍵。
「自然無為」心法,是配合「心物一元二用」而來。以修持來看,「自然無為」心法是「內轉」;「心物一元二用」是「外推」。這是兩個面向的。
引用老子的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道德經》第48章)這是「自然無為」心法最好的描述。
以少數同奮唸誥,是在「趕數字」為例來說,本師世尊一再地告訴我們,唸誥是「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為自己打算、求個人福報是有為法。
本師世尊講無為法,「自然無為」心法,唸誥在追求數字,心就不誠,唸的〈皇誥〉有效嗎?
損之又損積德累功
荀子解釋「為學日益」,是「積」的觀念;但在宗教的修持上,要求「損」,是「減少」的意思;是要「減少」欲望、「減少」有為、「減少」不自然,到那時就進入於無,就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是要靠不斷的「損」,而不是「積」。一直累「積」的結果,是有為法;「損」是無為法。
天帝教救劫任務,面對人們高漲的物欲,首先應從生活上減少,再從心理上減少,要一步一步來完成。心法是「損」,功法是「積」;通過「損」的過程,在修持上才會成長。
本師世尊「自然無為」心法,是在「損」,而不是「積」。煉心功夫,就是在「損」字上;「減少」慾望下功夫,在每天不斷的「減少」下,就會成長。
有些同奮忽略了這個觀念,在有為與無為間遊走,忽略了有為與無為間的界線。
值此三期末劫,天帝教高舉救劫大纛,我們能做什麼?維生先生強調:從兩方面下手,第一是「損」,先「減少」自己的慾望,每個人從自己本身做起,順從自然。第二是「祈禱」,宗教最大的權力是祈禱。
「天人實學」是心與氣互動的過程,氣是宇宙的本體,心是無為的心。用無為的心祈禱,就產生天人合一的能量。今天為何有這麼多的災難、劫運?是因為整個宇宙的氣化,在全世界的上空充滿暴戾之氣。以「祈禱」凝聚的正氣,消解「物化」所鬱積的戾氣,這就是宗教徒唯一的法寶~「權力」。
有關「理入」和「行入」的「入道二法門」,來源有二:
《三藏法數》載「二種入」:(出自《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一理入:謂眾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寂靜無為,無有分別,因此深信能入於理,是名理入。
二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謂行此行時,心不傾倚(傾斜,歪斜),無念無求,安住不動,猶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二入四行究竟圓滿
此外,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所傳教旨中,有「二入四行」之說。所謂「二入」,包括「理入」和「行入」。
「理入」即悟入諦理;「行入」指要了悟佛法,還須實地修行。就是要做到「四行」,包括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
達摩的悟佛途徑是「藉教悟宗」、「凝住壁觀」,即通過「理入」和「行入」的途徑而達佛境。
所謂「理入」是指對佛教義理的理論思考,「凝住壁觀」專心一境地面壁觀想,以契合佛理。所謂「行入」是指修持實踐,包含「四行」:一報怨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報怨行和隨緣行是觀恩怨苦樂,都是由因果律所致,因而修持者在恩怨苦樂面前應無動於衷;無所求行是觀人空,稱法行是觀行空。
「理入」和「行入」旨在啟發修持者不離教理,藉教悟宗,似可歸類為逐步深入的漸修法則。
進一步來說,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了悟;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消除無始以來的積習,這才叫「修道」,要修到究竟圓滿。
了悟還要行入—發行。前三行是「順物」,稱法行是「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而行六度。這都是從實際的事行去進修,而不是從心性去解說的。
達摩祖師從印度來,所傳的教授,精要簡明,充分顯出了印度大乘法門的真面目。中國的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而專重「理入」,似乎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禪宗,這正是天帝教同奮要注意避免之處。。
達摩以「安心」為宗旨,要求在契悟「真性」、「與道無違」的基礎上,無貪無著,隨緣而行。「理入」則對「行入」作了理論上的論證,對後世禪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藉教悟宗」,區分教與宗,將領宗得意作為目標。
二、把心性本淨與般若掃相結合起來,作為禪法的理論基礎。
三、從「與道冥符、寂然無為」來看,達摩的禪境是心無所著,而與宇宙實相冥然相合。
達摩以後,心性與實相趨於合一,「與道冥符」才逐漸為「明心見性」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