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了解自我 有益養生
鮑普療 2014-09-15 10:05
鮑普療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在世,本來就要面對無數的挑戰及挫折,因此壓力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科技進步,工業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競爭激烈,生活步調變快,生活空間狹窄,人類的壓力更甚以往。
人體的機能,是受到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細微的調控。神經系統中的自主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前者在強化生命力的功用,以應付日常的活動、工作或緊急事件,所以它使心跳加快、呼吸快速、肌肉緊縮;後者是控制並儲藏生命力,使身體本身不至於崩潰,因此它使心跳減慢、呼吸減緩、肌肉鬆弛。
而免疫系統就如同位於體內的軍隊,防止身體遭受外來病菌的侵入及內在不正常細胞的分裂。
緊張壓力疾病之源
當身體面臨壓力時,交感神經會興奮,進而引起所謂「非戰即逃」的反應,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糖上升、瞳孔放大、記憶增強、感覺敏銳等,以及糖皮質素(具有類固醇的作用)的分泌。
交感神經是屬於自主神經系統,而糖皮質素則來自於內分泌系統中的腎上腺。適當的壓力不但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更可以激發潛能,有助於因應挑戰。所謂「狗急跳牆、情急生智」即是例證。
當壓力解除時,交感神經會受到抑制,而副交感神經開始活化,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跳減緩、代謝水平減緩、能量保存和器官修復,同時糖皮質素的分泌也減少。可是當長期處於壓力時,不僅身體的修護無法進行,還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日本醫生岡本裕先生甚至認為,9成的疾病都與不當的壓力有關。
拜醫療科技的進步,我國的平均壽命逐年延長。據統計調查民國40年,男性為53歲,女性為57歲。至民國102年,男性是76.7歲,女性是83.3歲。
同時威脅國人的疾病,也大不相同。多數傳染性及營養缺乏疾病,已由慢性的心血管、代謝、神經及腫瘤等疾病所取代。
代謝症臺灣大殺手
民國40年,當時國人10大死因依序為:腸胃炎(14%)、肺炎(13.8%)、結核病(9.6%)、心臟疾病(5.2%)、腦血管疾病(5%)、週產期之死因(4.6%)、腎炎及腎水腫(3.8%)、惡性腫瘤(3.2%)、支氣管炎(3%)、瘧疾(2.9%)。
民國102年,10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之77.2%,依序為(1)惡性腫瘤(占29.0%);(2)心臟疾病(11.5%);(3)腦血管疾病(7.3%);(4)糖尿病(6.1%);(5)肺炎(5.9%);(6)事故傷害(4.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9%);(8)高血壓性疾病(3.3%);(9)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1%);(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2.9%)。
癌症,自民國71年起,已連續32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其占率遠高於排名第2之心臟疾病。幾乎每4個死亡人口中,就有1位死於癌症;幾乎每3個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注定要罹患癌症;癌症幾乎會侵襲每一個家庭。
雖然各式各樣的癌症,它們的成因各不相同。根據臨床研究,長期的刺激,不管是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或遺傳性,就會引起細胞不正常的增生,而成為癌細胞。
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手細胞和淋巴細胞可以消滅癌細胞,而不使坐大。但是當人類免疫力變弱時,癌細胞便可能不受約束而成為癌症。壓力可以降低免疫力!美國研究發現,長期壓力會降低免疫系統的防禦功能,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量會減少,淋巴細胞的繁殖也會被抑制。
其次,民國102年10大死因統計發現,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等,占所有死因的31.1%,已超過癌症的29%,代謝症候群已經嚴重威脅臺灣人民健康。
壓力,會使這些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慢性疾病惡化或不易控制。
自殺仍位死因前列
雖然,民國99年以後,自殺已經掉出10大死因之外,位居國人主要死因之第11順位;但從86年起,一直位於國人10大死因中,實值得我們注意。
令人沮喪的生活事件與壓力會造成憂鬱、焦慮的情緒,並進而增加發生情感性及焦慮性精神疾患的機率。自殺與這些精神疾病有很大的相關。
正如在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自殺的比率大幅增加。9成以上的自殺死亡個案生前有精神科病症,其中以憂鬱症占多數,其他如:藥(酒)癮、人格疾患、精神分裂症等。
壓力,不僅直接或間接影響威脅我們的生命,這些疾病同時也會對我們的精神產生影響。
在美國,約有75~90%的人生病是和壓力有關的;在臺灣,每4個人就有1人因壓力太大,產生身體不適的問題,稱為「心身症」。
長期的壓力,可以引發自律神經及內分泌失調,造成一系列的精神性器官功能障礙,即是「心身症」。如:
‧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大腸激躁症、潰瘍性結腸炎。
‧呼吸系統:氣喘病、過敏性鼻炎。
‧心臟血管系統:高血壓、心臟病、心律不整。
‧皮膚:神經性皮膚炎、濕疹、蕁麻疹。
‧肌肉骨骼系統:緊張性頭痛、風濕性關節炎。
‧生殖泌尿系統:月經不調、不孕、間質性膀胱炎、性功能障礙。
‧代謝及內分泌:甲狀腺功能亢進。
臺灣地區由於經濟衰退,政情變化、產業結構轉型,失業人口屢創新高,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得精神病患大幅增加。平均統計,各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人數,每個月都要增加12%到15%。
精神官能症,即俗稱的「腦神經衰弱」,乃一種精神官能性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怕症、強迫症、憂鬱症、慮病症等各種不同的狀態。其特徵包含倦怠、激躁、頭痛、失眠、憂鬱、注意力集中困難,以及缺乏享樂能力等。
它可能伴隨感染或精力透支,或是經歷長期情緒壓力而發生。臺灣睡眠醫學會民國102年發表「國人睡眠大調查」,指出臺灣民眾慢性失眠盛行率達19.3%,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失眠睡不著。
近日,衛福部食藥署更指出,國人每年服用3.27億粒安眠藥,若以1粒平均0.1公分逐一排列,相當於1條327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令人聞之不禁膽戰心驚!
心靈憂鬱相當普遍
2001年的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度以心理衛生為宣導主題,訂出「停止排斥,勇於關愛」標語,提醒民眾關懷精神病患。
WHO預測,憂鬱症和癌症、愛滋病併列本世紀3大疾病,統計也發現,全球已有4億人口罹患精神、神經疾病或為酒癮、藥癮等問題所苦。
其中,憂鬱症患者就有2億人口,約1成的男性及2成女性可能罹患憂鬱症,顯示憂鬱症相當普遍。
據統計,國內成人嚴重精神病的盛行率約1%,憂鬱症則達3%,嚴重精神病患約10至12萬人,加上憂鬱症,國內精神病患約40至48萬人。
憂鬱症形成的原因大約有三種:
一、性格:具有負面的認知架構。
二、壓力:失落的壓力事件導致。
三、生物因素:腦中某些元素、激素失衡或遺傳。
憂鬱症出現的症狀包含:憂鬱情緒、失去興趣、疲累、失去活力、失眠或過度睡眠、食慾下降或上升、遲滯或激動、注意力減退、無價值感、自殺傾向或念頭、妄想和幻覺……,持續2週以上。
靜坐,是中國上古道家從靜中,求得的「養生保命」修煉方法,不僅可以減輕壓力,更可以改善長期壓力對身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經研究,靜坐可以減緩心跳、降低血壓及耗氧率,對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的控制有幫助,並可以改善糖分的代謝,幫忙血糖控制。還可以提升免疫力,對於癌症的預防及治療都有助益。
情緒活動,乃生物進化的最高成就,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保護性反應。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司於2400年前曾說過:「人因有大腦,故有七情六慾,能享受,也能創造,更有辨真明善、審美的本能,此乃人與其他動物最明顯的分野。」情緒活動可以引起大腦活動之改變,進而影響身體機能活動。
一般來說,屬於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有益於身心健康。但是長期的精神刺激,或是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刺激,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和病變。
養生精要調攝神志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論著之一,為中國醫學理論的淵源,對後世養生保健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其中《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陰陽應象大論》:「喜怒不節,生乃不固」,在在強調「內傷七情」的精神因素,是身體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精神意志的調攝,是養生的重要原則。
一般人若無「煉心」的功夫,容易受到喜、怒、哀、樂等情緒影響心理,使行為發生偏差,甚至導致無法想像的後果。靜坐除了可以消除壓力、增進身體健康外,更是一種心性的鍛煉。
「靜坐」即「打坐」,原意是「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也就是要將人的心理打掃乾淨,達到「無心無念,一無所有」。
人於靜坐時,從「心無所住,一切放下;心無所注、一切不想」做起,收凡心,除妄想,尚有多少遐思,隨起隨滅,以達清心寡欲,喜、怒、哀、樂,過即不留。
煩惱源自心理壓力
現代人雖然物質享受,但卻慾望無窮、心靈空虛、精神苦悶。人者心之器也,許多煩惱雖源自於心理壓力,實取決於個人心態。
如沙漠中的旅者,忽見半壺水,樂觀者,心生喜悅;寡欲者,心生滿足。反之,悲觀者,心仍不悅;多欲者,心仍不滿。清心寡欲則不易患得患失,煩惱自減,心如止水,遇事能以平常心處之,避免偏激或消極。
根據法新社華盛頓2010年8月17日報導:俄勒岡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紀錄IBMT(即Integrative body-mind training)打坐法或調節法的效果。
IBMT,是在1990年代取法自傳統的中國禪定。研究顯示,受到中國影響的坐禪功夫,在經過至少練習11個小時之後,似乎能協助腦部控制行為。
依據造影掃描檢查顯示,修習禪定的受測者比起控制組,腦部前扣帶皮質的神經突觸連結比較多(前扣帶皮質,主司行為與情緒反應)。
俄勒岡大學的波斯納(Michael Posner),是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說:「因為修習IBMT而改變最大的是神經傳導路徑。之前已經有研究證明,神經傳導路徑與每個人控制衝突的能力差異有關。」
前扣帶皮質活性化的不足,也與注意力不集中、失憶、憂鬱、精神分裂症與許多其他失調症狀有關。研究人員還表示,比起控制組的學生,實驗組所顯示的焦慮、憂鬱、憤怒與疲勞程度比較低。
總而言之,現代人身處忙碌的社會中,往往精神體力都過度耗損,若不懂得保養,便容易生病,甚至死亡。靜坐不僅對於威脅現代人身心健康的疾病恢復有裨益,同時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透過靜坐,可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編按:本文作者鮑普療同奮簡介如下:
道歷
天帝教正宗靜坐班先修7期結業
經歷
署立臺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臺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研究醫師
署立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現職
部立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資格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內分泌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格衛教師(90年12月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