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的日子

在華山的日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6期 » 在華山的日子

編輯部  2014-09-15 11:30

文/編輯部
繪圖/陳正筆

(四十二)各路英雄好漢齊聚

  在抗戰期間,能越渡封鎖線,通過陰陽界,來往淪陷區,頗為神祕的張青雲,像極了平劇舞臺上「開口跳」的武丑,跟阿爹講半小時的話,可以移動4、5個坐處,且會隨時游動在阿爹的四周,讓人有捉摸不定、瞻前顧後的感受。

  姆媽說:「他悉粒率落!坐不定,站不住的。」

  出現在大上方時,青雲已逾30歲,經常一襲黑布或藏青呢的長衫,雙手不時插在西裝褲袋,或交叉藏在雙袖裡。

  張青雲動如脫兔與閃電般的鎖拿功,曾在三官洞廣場跟門神似的邢世五交過手。

  邢世五欺他矮小瘦弱,從身後緊緊如鐵籀箍般抱牢他,張青雲驀然頭往後一昂,撞了邢世五一下,隨即閃電般掙脫緊籀箍,悠然把邢世五的手腕反翦在背後,弄得邢世五臉紅脖子粗,連連說:「名不虛傳!」

  張青雲來去自如,每到大上方總會小住1個半月,然後悄然飄去,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麼離去?是午夜?還是凌晨?

  約莫半年時間,張青雲一定會到京滬地區走動一趟,他時常帶來許多新的敵後訊息。

  日寇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暴行,山上的同道是從張青雲怒髮衝冠、激越而又嗚咽聲中,第一次聽到的。

  「天快亮了!」這個新名詞,是張青雲向阿爹報告時說出的。張青雲許多新奇的訊息,給在華山大上方的同道們,同仇敵愾的激昂與莫名的興奮,無異是山中早春先覺的消息。

(四十三)旱猴隸書鐵劃銀鉤

  氣質冷峻的闞英侯,禿頭卻擁有智慧,四個蘿蔔頭把姓名中間的一個字刪掉,暱稱他為「旱猴」。

  「旱猴」到大上方,正是多方菁英薈萃一堂的時候,三官洞客房與閣樓上簡陋通舖都住滿了同奮。因此,在四方洞裡一個低矮祇有四個榻榻米大的空間,讓他低頭哈腰,隨遇而安住了3年多。

  闞英侯原在山西太原經營銀樓,對玉器珠石有別具慧眼的鑑別能力,每每會對於珍寶古玉如數家珍地述說出一番道理。四個蘿蔔頭童稚無知,但邢世五、張青雲這些老江湖,每當聽「旱猴」細說從頭時,都聚精會神,目瞪唇攤,足可見功力之深。

  「旱猴」鐵劃銀鉤的隸書,與李旭如龍飛鳳舞的行書,併為「瑜亮」。他們倆經常聚在四方洞前的一方小天地裡,一壺清酒,娓娓清談。把壺談篇裡,大都集中在傅青主先生(註)的書畫。

  他們傳誦傅青主先生時,曾言傅青主先生說,字猶人格。闞英侯經常朗朗上口,背誦青主先生指示學寫字的四句箴言:「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浮,寧率真毋安排。」

  這四句箴言,不僅僅是學書法的原則,更成了經常聽他們對談的四個蘿蔔頭,終生奉為立身、治事、待人、處世的圭臬。

(四四)旱猴有兩個怪習慣

  「旱猴」在玉皇洞中,與老大大慎共同為天人交通盡過力、盡過心。

  他擔任過雙乩的下手與記錄,在經典也留下痕跡,如:列名侍錄中的「闞英」,就是闞英侯;「李齊」,為李旭如;「郭正」,為郭雄藩先生。

  「旱猴」有兩個怪習慣:每天早上盥洗,大約要花半炷香的時間,他用十幾個豆干大小的碎布,捲在兩手食指上,蘸了淡鹽水,輪流滌洗鼻孔;清洗時,並發出一種似艱辛又舒暢的咻咻聲音。

  他說:這是治療鼻竇炎的上佳方法。

  第二個怪習慣是每當午、晚餐後,在碗中,選一些殘肴剩菜,然後加一些鹽與醋,沖入開水,慢慢地咀嚼飲食下去;即使桌上有豐盛美味的湯,他也會如此泡製那特殊的「還魂湯」。

  山上常吃的薑與蘿蔔,姆媽特別說:「早上吃薑,勝過吃參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因為薑較燥熱,會讓人上火,晚上吃了有如服毒(砒霜)勞命傷身,所以不宜吃。

  姆媽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說明了白蘿蔔的價值。如果說早上吃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蘿蔔也有同樣價值與功效!

  又說:薑可吃,但不可多吃;特別是秋天,最好別吃。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的失水、乾燥情形。(待續)

註:

  傅青主先生,生於明萬歷35年,卒於清康熙23年(1606―1684年);晚年隱居處名「松莊」,在山西太原城東南「浮浮若旌幢」的雙塔寺下,自號為「青羊庵」,後改為「霜紅龕」;以秋季樹草菜色胥紅,而喻晚節。一般人都說:青主是中國最早的幫會結社的倡始者,洪門且奉為主盟領導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