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命(七)

我的天命(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7期 » 我的天命(七)

涵靜老人  2014-10-15 10:50

涵靜老人

  「我的天命」是本師世尊在民國81年7月2日,亦是他老人家於民國26年7月2日謹遵天命,全家上華山55週年紀念日時,正巧於鐳力阿道場舉辦弘教系統各級教院三教長研習班,因應天人訓練團與參訓同奮之請,特地現身說法,並安排錄影存查,以勵來茲的難得史料。

  本師世尊講話當時,靈感啟發,天真流露,由後天而返先天,由先天而致後天;有時描述事實經過,有時蘊藏玄妙啟示,在場同奮莫不屏息聆聽,肅然起敬!

  值此本師世尊歸證金闕20週年紀念,《教訊》本乎薪傳,特予披露他老人家磅礡的「天命觀」,以「吾思」吾師崇高的道範,進而踵武本師行道濟世的慈心悲願!

全家遷居白雲峰下大上方

  民國28年4月22日,我們全家從華山北峰遷居到白雲峰下大上方;我在《清虛集》中,記有2首七絕〈移隱大上方白雲峰下玉皇洞前〉~「移來眷屬白雲間 濟濟仙輿金闕前 太極圖開懸一幅 應元再下大羅天」「上方寂靜近玄穹 暮鼓高懸擊警鐘 夕惕朝乾來乞禱 回天轉運表精忠」作為存念。

  大上方深谷藏幽,懸崖峭壁,上下都要攀附鐵鏈,貼壁委行,最後通過一段步步驚魂,鬼斧神鑿的絕巖,進入一個山洞~「雷神洞」,然後由洞頂通過一線天的梯道,鑽出一個洞口;這個洞口平時覆蓋一塊鐵板門,來人到了「雷神洞」下,拉動鐘繩擊出鐘響,由人打開鐵蓋,才能進入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大上方,真所謂「上方不可登」!

  大上方這個絕谷幽境,大大小小計有12個山洞拱衛著。最大的一座洞「玉皇洞」;我就是在「玉皇洞」前,委請該洞主持王清箴道士就地取材,壘石成屋,東邊兩間,外一間是光殿,內一間作我的會客室與臥室,地下室則作為同道休息之處;西邊兩間,一間是廚房,一間是你們師母以及四個小孩的房間,山崖側各有一株很高大茂盛,年代最少幾百歲的松、柏。我曾為那株柏樹,命名為「華蓋柏」,平時就在樹下會客、讀書,談天說道;至於,廁所則要翻越一座山脊或走下一個山坡才有。

 ●「正大光明」4個字,乃宗主親筆跡,由本師親自石刻,留為紀念,矗立在山頭。

在「玉皇洞」懸岩鐫「正大光明」

  「玉皇洞」左側是白雲峰;白雲峰迤邐而下的兩道山脈,正好似兩條臂膀,懷抱著「玉皇洞」。我在「玉皇洞」上,題鐫「正大光明」四個大字;這四個題字的懸岩上,則是大上方最高點的「八仙洞」,左側是「丹陽洞」,又稱「馬祖洞」;右邊是「祖師洞」,下有「四方洞」、「三官洞」。

  「玉皇洞」面對的山脊是跨鶴嶺,嶺下有「日月雙洞」,都是歷代隱士修真避亂的地方,實在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我在大上方時,每日子、午、卯、酉四時祈禱打坐,除了我和你們師母、四個小孩外,長期靜修的還有西北和陝西同奮,如:郭雄藩、胡明德、李旭如、闞英侯、邢世五、孔祥子等6、7人;他們大都到了抗戰勝利前後,才相繼離山。

  其中,還有一位同道住了近1年才下山,就是參與天人共同研訂教義《新境界》工作的要角黃維道。我對這些華山時代同奮時常懷念他們、關心他們,相信都早已回歸自然,除黃維道已證冥王星星主(註)外,其餘均在清虛上宮負有相當任務。

大上方的補給運輸使者鄧萬華

  還有一位值得懷念的非同奮~鄧萬華;這位華山山陽縣的樸實長工,短小精幹,每月只要求2塊現大洋工資(相當於現在新臺幣3,000元),晚上就睡在「四方洞」下的一個約莫有2蓆大小的洞內。他攀山越嶺,步履如飛;每天早上在腰間掖上兩個饅頭,揹起一個竹編的背篋,就下山到華嶽廟、火車站,來回40華里,收取報紙、信件,採購副食,如:蔬菜、蘿蔔等。

  當時,最重要的食物為黃豆;有時他會幫助你們師母用黃豆自己磨製豆腐、孵豆芽。我現在還經常會提起他;鄧萬華應該是無形中調派來大上方支援我們的。說也奇怪,只要綿密陰雨或風雪封山,他就會懨懨的生病;這個「爬山虎」,是我們在大上方的補給運輸使者。

挖得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華山山勢秀奇;事實上,整個一座華山包括五峰在內,是一大塊璞實秀奇的石頭。因之,華山最缺乏的,亦是最珍貴的~「水」。

  華山除最高點南峰的「仰天池」,有一個深不可測的「黑龍潭」,終年不涸竭,沒有人知道這一潭池水的源頭來自何處外,其他各峰的用水,都是依靠冬雪蓄積或天雨存於人工開鑿的水池中。因而,我在華山北峰時,有次發生火警,就面臨灌救的危機,但那時出現了「神蹟」。

  另一次大旱,整個華山與華陰全體道眾及民眾,在我們夫妻的精誠團結下,虔誦〈皇誥〉祈降甘霖,終於出現的第二次「神蹟」,都可以說明「水」在華山的珍罕。

  但6年來在大上方,我們卻從來不曾感受到缺水的問題;那是由於維生他們四兄弟,在「三官洞」和「金仙洞」間的山坡邊,突然挖出了一個小水潭。而這個小水潭,水質清冽、甘沁,大量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不知它的源頭何處,亦不受天旱水竭的影響。最多時,胡宗南著第一軍軍長丁德隆,派遣一個工兵連到大上方修築道路和「玉皇洞」前的房舍時,近百人的飲用水,都取自這個泉潭。直到我們下山,聽說這個泉潭因山石崩塌填實了,誠是不可思議!

師母下山變賣手飾維山居生活

  我們在山居時,常年以白菜、蘿蔔、洋芋等為副食;事實上,如果在夏天採購肉類,通過二十餘華里的輾轉山路,到了山上亦已腐臭。因此,你們師母只有在冬天醃製一些鹹肉,以備外賓上山不時之需。甚至我們在大上方時,一位同道送了一隻小母雞,你們師母都不肯殺生,一直飼養到我們下山前,老死在山坡上。後期一些軍中同道,贈送一些罐頭食品與洋蠟燭,幾乎成為稀世的珍品。

  大上方標高1,700多公尺,四季常春,冬日並不寒冷,白天只要穿一件棉道袍,在風雪夜晚才需要再加一件貼身小棉襖。鞋子都是布底,你們師母與胡明德、孔祥子經常為我和四個小孩子,以手工做鞋。還要負責上光殿看光,辦理超陰的工作,遇到補給發生問題時,你們師母有時就得下山到西安,去變賣手飾、衣物、古董等,以維山居生活所需。

  我常常反省,當年如果沒有你們師母支持調度,使我安心修持,完成第一天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天帝教復興。

開創「昊天心法」與「急頓法門」

  我的第一天命,就是為抗戰坐鎮華山「看守西北門戶」;另一方面,也是在這樣的一個艱苦的環境裡,磨煉身心,暗中摸索,迎合天意,一步一步開創今天的「昊天心法」與「急頓法門」。

  當時外在的情勢:中央以先總統蔣公為委員長領導下的軍事委員會,是全民奮起抗戰的領導中心。全國分成十二戰區,每一戰區設司令長官,以華山為軸心。與我的天命,有直接關係的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第十戰區長官蔣鼎文。

  戰區下設集團軍總司令,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即是胡宗南將軍,所轄的軍隊最為精粹,裝備亦是最好。他轄下的第一軍軍長為丁德隆;第一師就駐防在華山下面華陰的旁邊,隔黃河與日軍對峙的潼關,師長李正先是我們的同道。蔣緯國將軍當時即在第一師下,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擔任連長。

 ●華山下的「莎蘿坪」。

與第一連蔣緯國連長訂交經過

  當時,以蔣委員長的次公子~蔣緯國將軍,戍守在河防第一線;這位留德的青年軍官,不僅富有「朝氣」,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同時,極有「道氣」和「正氣」,無形中亦正是先總統派遣他到華山下邊,與我併肩戍守西北大門。

  有一天,他帶了幾位士兵到大上方下的莎蘿坪,有意登山上大上方;那天無形中已給了我資訊,我知道他來了,就從大上方獨自下山,和他相遇在莎蘿坪涼亭前。

  蔣緯國將軍於民國73年本教正宗靜坐班第10期時,在天極行宮演講,自述這段經過時說:遠遠看到一人下山飄飄若仙,一見到他就說:「來者莫非蔣連長?」他立刻行禮:「是!蔣連長報到。」我們兩人即從那時起,開始訂交,至今相近60年了。

以我自己的信心安定軍心民心

  我坐鎮華山8年,手無寸鐵,信心堅定,完全是無形中的顯化;相信只要有天命,人事上自然可以配合。同時,我還要以我自己的信心安定軍心、民心。

  《清虛集》中有2首七絕,第一首題為〈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可憐三晉劫黎多 劫去劫來可奈何 且坐山頭舵把穩 笑他不敢渡黃河」

  第二首命題〈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早奉天公賜合同 一方淨土留關中 十方三界齊擁護 豐鎬重開太平風」就是慰勉贈予當時上起胡宗南將軍,下達所有西北的同道弟子們。直到抗戰勝利,我這2首詩全部應驗了。

  回憶對日抗戰的實際情勢,中央政府在四川重慶,右翼是大西南,左翼是大西北,如果關中不守,重慶側翼立刻受到威脅,整個情勢就會改觀,抗戰如何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實難評估,甚至影響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因為,如果日本取得關中的戰略地帶,就可一面經過甘肅河西走廊,進窺蘇俄中亞腹地;一面包抄陝南,進逼四川,動搖重慶人心。這是近代的史實,大家可以好好研究。

信願行都是我奮鬥的經驗勇氣

  由華山時代「一方淨土留關中」的第一天命,到今天確保臺灣的第三天命,都是謹遵天命、執行天命。當年華山時,正是戰亂時危的時候,情勢十分危急,全家生命毫無保障,僅憑雲龍至聖轉達的天命,我毫無猶豫,絕不後顧,決心服從。

  實際上,人事方面最起碼的生活與安全等等問題,根本沒有任何的資助和保障,所以天帝教同奮現有的三要:「信、願、行」,可說都是我個人奮鬥的親身經驗與勇氣。(民國82年11月2日講述)   (待續)

註:

  民國30年在華山大上方,襄助師尊融會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原理,參酌中外古今宗教哲理,孕育《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的黃維道同奮,於證道後,經 上帝敕封為「冥王星星主」;民國93年(癸未年巡天節)又經 上帝特賜封為「冥王星君」。

冥王星君:

民國93年元月17日
癸未年12月26日未時

  上帝巡行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於冥王星召開「精和府會報」。御示:特賜封冥王星星主黃維道晉任「冥王星君」。

You may also like...